大纲解析
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加速作用,一方面表现在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上,即通过教育来促进学生掌握先进的知
识、科技文化,抵制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因其传授人类科学文化具有简约化、高速化 的特点,指导或规范人的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目标水平,进而对人的智力、特殊才能的发展起着催化剂与加速器的作用。
3.发展人的主体住、个性化功能
人的本质既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个体性也就是人的主体性或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过程
中形成的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使人由一个“依赖别人的人’成为“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人。人的个性化与人的社会化具有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的个性化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教育的作用。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性化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增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个性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兴趣、动
机、信念和价值观等;二是人的个体特征,多表现为能力、气质和性格的差异等。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自然地产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气质倾向,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地帮助他们充分发拐自己的内在潜力和特长。而且,人的内在潜力和特长,必须依靠教育的力量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四、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
学校教育的要素是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就学校教育的实践活动而言,其构成要素固然很多,但
基本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要素是教育者。教育者主要指教师,承担着教育学生的责任,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体地位作
用。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教育活动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核心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离开了教育者,整个教育活动也就无法进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作为数育主体的教师本身的素质水平,如专业知识、教学经验、能力技巧、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直接影内着教育活动的效果。
第二个要素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也是受教育者将
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智慧和个性品德的过程。受教育者的主动积极活动,是实现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因而近年来国教育学界普遍强调教育活动过程的“双主体作用,主张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学生也是受教育活动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生;同样,没有好学生也就没有好教师。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第三个要素是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活动任务。教育内容主要是指学校传授
给学生的课程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总和。不同时期的教育内容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同受教育对象也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内容的最典型表现形式是课程或学科。按照教育界的习惯,一般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等。
第四个要家是教育途径。教育途径是指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任务所开展的各项
活动措施。中小学教育途径一般包括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其中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也是学校教学途径主渠道的重要补充。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学校教育学(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