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解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固然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有充分的能力和知识技术水平,以更好地
为其牟取利益服务,但市场经济更需要劳动者具有忠诚勘勉的奉献意识和道擒品质。
与随力品质相比,个人的人格德行更为企业雇主所看置。资本主义社会的能力本位
价值观,实际上井非完全实行“难才是举”,以绩效取人;而能力与德行并重,功撼至
上,才是发达国家选挥人才的社会组织与控制原则。因此,近年来在西方出现了一种
声势浩大的“价值澄清”的新教育改革运动,这种教育‘指立足于完整的、社会的人的
基础上全面发展的道德文化教育”,提倡化智慧为德性,重视发展个体的智慧与创造
性,其核心则是提高年轻一代人的道德质量。
(一)小学生的品德发展
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所谓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指学生的
某种品德心理品质、品德结构功能、品德行为习惯出现转拆或飞跃的时期.或者说是
良好的品德特质员容易形成和培养的时期,容易收到最好的效果。国内学者认为.小
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关控年龄阶段介于7-9岁之间。“这一结论为更好地把握教育
教材的编制、设置及相关知识传授的时机方面提供了心理学上的依据”。
小学生品德发展在道德认知上具有形象性特点,在道德情感体验方面则以直觉
的道德情感体验为主要形式。尽管小学生的道德信念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小学生道
德情感体验的发生,仍然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和具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形象的支持
具有较大的情境性、主观性和任意性,不完全按照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支持。
在道德意志和行为发展方面,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最为突出的特征在于协调性有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在
知与行、知与情、言与行等方面的协调,同时也反映出主观愿望与外部要求的一致性,呈现出由具体形象向过渡、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发展趋势。由于他们的行为习惯有了一定的自觉性,所以学校德育的主要职能是指导学生形成种种必须的社会习惯。尤其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小学生品德发展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如社会生活德规则、合作和负责的精神、待人接物的礼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只有在比较长时间的涵化积累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学校德育的另一方面职能是更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筒单的说教或惩罚是很难奏效的;只能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比较有效地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学校教育学(1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