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领域的复制,二者分工相对明确。宏观审慎政策关注的重点是金融系统整体情况,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而微观审慎则关注单个机构的风险状况,避免单个机构倒闭。
相比之下,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则要复杂得多。二者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机制:货币政策影响金融机构承受风险的能力;而宏观审慎通过影响总需求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由此看来,本次危机之后,各国宏观政策当局以利率政策稳定通胀和产出、以宏观审慎监管稳定金融市场的做法也存在问题,因为两套措施存在复杂的多重、相互影响。 要使两类政策很好地协调,或许就需要将宏观审慎监管权力也交给央行。不过布兰查德认为,赋予央行设定价值与贷款比率上限和债务与收入比率上限会带来缺乏民主的问题。斯坦利·费舍尔认为,英国的做法有一定启发性:在央行内部设定两个平行的委员会,一个负责货币政策,一个负责金融政策,后者采用一套范围有限的宏观审慎工具,规定不能使用价值与贷款比率工具。
产业政策
虽然产业政策并不是主流经济学反思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从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危机后美国的所谓再工业化以及出口翻番计划等实践看,产业政策亦成为发达经济体摆脱危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政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为国家干预和扭曲的同义词,很难被主流学者纳入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之内。主流经济学反对产业政策的理由是:虽然产业政策的初衷是弥补市场失灵,但实际上,却可能带来政府失灵。不过,产业政策真的这么糟糕么?或许,有很多是出于发达经济体担心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和扭曲性赶超。强调幼稚产业保护的汉密尔顿、李斯特等人,其实提倡的就是一种产业政策。在现实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产业政策从来就没有过时。罗德里克(Rodrik,2008)认为,成功的经济一直都要靠政府的政策来推动结构性调整。产业政策尽管在美国政治中一直被视为异端,但实际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再思考(李扬)(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