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世纪上半叶,银行学派和通货学派的争论之中,就已蕴含了有关宏观审慎的概念。只不过,当时的争论是从货币供给机制角度展开的,讨论的是如何克服货币供给的顺周期问题。可见,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被人们热议的金融运行及金融监管的顺周期问题,自金融业产生之日便已存在。如今讨论宏观审慎政策,实质是在讨论老故事中的新内容、新形式和新对策。
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前身的库克委员会(Cooke Committee)的会议备忘录中和英格兰银行的文件中,就已出现了“宏观审慎”一词。1986年,国际清算银行在一次会议报告中提出需要“宏观审慎政策”,以支持金融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和支付机制的安全和稳健性。1987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首任主席布伦登也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审慎,可能意味着需要约束某些对于单个银行而言的审慎行为”。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几次金融危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立法机关和金融监管当局逐渐意识到传统微观监管的局限性以及对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准备不足,因此,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的概念和措施实属必要。2000年9月,时任国际清算银行行长、金融稳定论坛主席的科罗克特先生在金融稳定论坛的一篇演讲中,首次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和监管政策含义,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但是,由于当时金融体系还没有达到今天这样的深度和广度,且传统银行监管框架基本上能够通过确保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而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和实质性推进。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宏观审慎问题真正引起各国际组织、各国货币当局和监管当局、甚至私人部门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最初,人们使用的概念是“宏观审慎监管”。由于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在很多国家由不同的机构来承担,而宏观审慎本质上需要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密切配合,故而,在货币当局和监管当局之间引发了诸多无谓的争论,以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再思考(李扬)(10)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