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债务削减的效应才能发挥作用,但我们很难区分当前的产出下降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2)自动稳定器的总体强度取决于社会选择,如政府规模、税收或支出结构等,这并非建立在周期性财政政策目标的基础上,因此,自动稳定器的强度可能不充分,也可能过分。因此,我们不能过度依赖自动稳定器自发地调节宏观波动。
宏观审慎政策
前面曾谈及,本次危机是在通胀率和产出波动都很平稳的情况下,由金融部门的结构失衡和系统性风险引发的。斯蒂格利茨(Stiglitz,2013)认为,这表明巨大的冲击事实上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来自金融市场内部,市场机制并不能在短期内自发地熨平这些复杂的、非线性的冲击。利率政策难以解决金融市场中的种种结构性问题,因为它是针对经济总量变化的工具。在解决特定的产出组合、融资或者资产价格问题时,应使用特定工具;宏观审慎政策就是防范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的特定工具。
目前的焦点问题有两个:
第一,宏观审慎究竟是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并列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根支柱,还是仅仅对前两个工具起到辅助作用?
由于我们并不清楚宏观审慎政策的操作机理和实际效果,目前还无法准确回答这一问题。在2013年IMF会议上,主流经济学家们形成了以下两点初步看法:(1)宏观审慎工具有作用,但是其效果尚需进一步评估。这些工具减弱了不健康的繁荣,却未能使其停止。(2)由于这一类工具是结构性工具,影响的是特定部门和特定人群,因此带来了一些政治经济学问题。除了以上两点之外,我们认为还应注意,过度地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很有可能抑制正常的借贷、投资活动,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反而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
第二,微观审慎、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应该如何相互协调配合?
目前的主流看法(如Blanchard,2013)是,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的协调配合问题相对简单。我们认为,宏观审慎政策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学从微观向宏观的发展过程在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再思考(李扬)(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