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基石的新古典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也备受质疑,主流宏观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开始了全面的理论反思。索罗斯于2009年成立的“新经济思想研究所”,聚集大批经济学家对主流经济学进行批判;布兰查德等人(Blanchard等人,2010)反思主流宏观经济政策,指出传统政策仅关注总量目标的不足;而弗兰克尔(Frankel,2010)则认为,要通过总结新兴市场的经验来拯救主流宏观经济理论。
危机全面爆发至今已有6年,但主流经济学家对重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思考却远未达成共识。IMF于2013年4月召开了第二次“反思宏观政策”学术研讨会,吸引了一批顶尖学者与会。此次会议形成的基本判断是,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已经闯入了“勇敢的新世界”,面临的问题远多于有效的解决方案,新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轮廓仍不清晰。本文以此次会议的内容和近年来一些重要学者的论述为基础,系统评述当前主流经济学界对重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思考,以期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宏观调控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借鉴。
货币政策
如弗兰克尔(2009)所言,如果说1980年代是狭义货币M1的时代,1990年代是汇率钉住制的时代,那么过去10年则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时代。在危机爆发之前,美联储以及大多发达经济体的央行,货币政策只有一个目标——控制通胀;所使用的政策工具也只需一个——短期利率。
主流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本次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货币政策单一目标的缺陷。首先,通胀与产出缺口之间的联系或许并非想象的那么紧密,对实现宏观经济波动的平稳化而言,稳定且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或许是必要的政策目标,但却远远不够。例如,卡尔·瓦什就曾指出,中央银行的目标不仅仅是维护价格稳定,还应包括通胀预期、实体经济的活动、产出稳定等目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再思考(李扬)(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