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2年,中国GDP总量由3679亿元上升至51.9万亿元。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阶段后,已经做好了量的积累,为实现中国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创造好了条件。2017年,中国GDP总量更是达到了82.7万亿元。在这个节点上,需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正当其时,既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又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比如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改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动力持续转换等。这些新变化表明,中国经济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经济发展开始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2012年以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开始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投入上,中国对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成为世界研发经费投入大国。“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606亿元,是1991年的123倍,年均增长20.3%。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科技队伍发展壮大,研发人员总量跃居世界首位。2017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403.4万人年,比1991年增长5倍。按折合全时工作量标准,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138.2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7.5%。”[10]此外,高能耗、高污染的状况也发生了积极变化,以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为例,从2012年到2016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118万吨大幅下降至1102.8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由2337.76万吨大幅下降至1394.31万吨,烟(粉)尘土排放量由1235.77万吨下降至1010.66万吨[20]。
当今世界,第三产业的兴旺与否是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当前,中国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占比在缩小,但“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工业结构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10]这些趋势表明中国经济结构开始趋于优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从2009年开始,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7年,服务业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提高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1978年提高30.4个百分点[10]。虽然第二产业占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有所下降,但第二产业产值并没有减少,由2012年的24.46万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33.46万亿元[21]。此外,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竞争力也不断提升,核电、高铁、光伏、移动通信设备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
2012年以后,在投资和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资本的边际效益下降的情况下,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2017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9%。“消费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10]2013~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资本形成总额高12.4个百分点[10]。
六、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现代化国家,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1894年11月,孙中山先生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首提“振兴中华”。自此之后,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此而前仆后继地英勇奋斗,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国。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宣布,“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以邓小平理论引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中国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并对21世纪的发展做了展望,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要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经济现代化为物质前提。因为经济现代化是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现代化过程的其他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上去了,世界影响力也大为增强。但是,中国经济现代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在进入21世纪之后,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接下来的30年里,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精力就必须聚焦到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因此,2018年1月30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主持学习并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内涵特征以及怎样构建这一体系做出了重要指示,明确指出:首先,要深刻认识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21]其次,“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主要由“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这七大体系组成;七大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建设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21]最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体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二是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是要积极推动和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四是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五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优秀的经济毕业论文收集整理(共4篇)(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