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经过4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实行改革开放后则实现了大幅度连续跨越:1986年上升到1万亿元,1991年上升到2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6年超过20万亿元,2017年首次站上8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达到82.7122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平均每8年翻一番,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经济规模自2010年开始位列全球主要经济体第二位;2017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10]。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全占球的1.8%,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5%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10]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不仅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而且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条件、任务和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要破解中国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做法,必须切实为经济发展速度换挡,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新理念,以引领和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既符合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也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资源环境约束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选择了以强调数量增长和以外延方式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径。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日益显露。这种以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赶超型、粗放型发展模式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快速增长的。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重要动力的行业如煤炭、火力发电、冶金、有色金属、水泥、建材、造纸、石化、化工等都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
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也随之不断增长。表1显示中国经济发展所消耗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总量持续增长,尤其是煤炭消耗占比过高①,煤炭消耗占比最低年份的2017年也在60%以上。据2011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第一大国②。近年来,由于国家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采取节能降耗的措施,能源消费得到了一定程度地控制。如表1所显示,煤炭消费比例自2012年以来开始呈现连续下降趋势,天然气、水电、核电和风电等清洁能源所占比重持续上升。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依旧持续上升。
此外,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比较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能够衡量能源利用效率、反映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等。一般来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高,意味着能源利用效率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高。1979~2017年,我国平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7[11]﹐发达国家低于0.5。2017年我国平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降到了0.42,但依然超过平均系数0.15[11]。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比较高。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除了努力实现能源生产自给之外,还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煤炭、石油、天然气,这又导致我国对外能源依存度逐年提高。我国原煤自2009年开始净进口,2017年净进口2.6亿吨,比2009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1.6%;原油自1996年开始净进口,2017年净进口4.1亿吨,比1996年增长186.3倍,年均增长28.3%;天然气自2007年开始净进口,2017年净进口911亿立方米,比2007年增长63.2倍,年均增长51.6%;2017年,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由1997年的1.5%提高到19.4%,呈现逐渐提高态势[11]。中国对外能源依存度多年居高不下,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能源安全,而且也削弱了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高能耗、低效益、高排放式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致使中国的生态环境也不堪重负。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污染加剧,垃圾、农药、化肥等污染严重,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2003年,国家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环境状况是七大水系(珠江水系、长江水系、黄河水系、淮河水系、辽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松花江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仅不到1/3的监测断面满足三类水质要求,城市空气质量方面颗粒物污染范围较广,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南方地区酸雨污染较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治理,全国环境质量有所好转。2017年,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Ⅴ类、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2%、8.4%,水质得到很大改善;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29.3%,未达标的城市占比达70.7%;地表水水质总体情况得到改善,Ⅰ类、Ⅱ类水占比大幅提高,Ⅴ类、劣Ⅴ类水占比逐步下降;全国近岸海域417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类、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67.8%,三类海水占10.1%,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2.1%。这表明环境污染状况依然很严峻。近几年来,雾霾天气多发、城市河道水体黑臭、“垃圾围城”、土壤污染、危废处置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
显然,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的增长方式不仅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虽然目前因部门局限和技术限制等原因而不能全面准确地计算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但已经核算出的部分数据足以显示损失是巨大的,尤其是特大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更是触目惊心,甚至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2005~2012年全国发生了十大环境污染事件: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河北白洋淀死鱼事件、太湖水污染事件、巢湖和滇池蓝藻事件、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事件、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福建紫金矿业溃坝事件、大连新港原油泄漏事件、云南曲靖铬渣污染事件、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2017年5月5日,陕西省宁强县汉中锌业铜矿排污致嘉陵江四川广元段铊污染,造成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每一次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都是巨大的。这种以严重透支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仅最终会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若不转变这种旧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就难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优秀的经济毕业论文收集整理(共4篇)(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