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显然不适合那些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合资者建立的对合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只拥有少数股份的合资企业。lodgett 从概念上对股权和管理控制进行了区分,但把控制看作所有权(的表现)。Schaan 的研究发现,一些合资企业的母子公司选择特定领域的控制(specific control)而不是总体控制(over―all control)来控制合资企业。Geringer认为,母公司可以选择对合资企业特定范围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而不是总体控制。母公司可以通过谈判对它投入了关键战略资源的领域进行特定控制,母公司能够实现它的资产和技能的有效利用,并且控制它所拥有的关键能力。Schaan (1983)对合资企业中有效控制的机制进行了概括,包括董事会议(oard meetings)、母公司服务条款、关键人力资源任命、组织结构和非正式控制机制。 2.1.1.4 战略管理视角的研究
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的是从战略的角度对管理控制系统研究。已有的研究从不同的线索进行,其中之一是战略管理会计学派,该学派的一个独特的特点就是强调管理控制系统应提供有关公司竞争对手的成本、产品市场和战略等资讯信息:另一条线索主要集中在对战略、组织结构和管理控制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其中的重要议题包括为了实施某一特定的战略方向而对控制系统进行详细说明,以及在新战略出现过程中管理控制系统所起的作用①。 2.1.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学者对企业集团控制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集团内母子公司管理控制机制的研究;二是对企业集团内部职能控制的研究②。 2.1.2.1 对于集团内母子公司管理控制机制的研究
浙江大学葛晨提出了四种母子公司管理与控制模式:资本控制型、行政控制型、参与控制型、平台控制型,并对其组织设计原则、特点、权力分配体系与授权要求绩效阐述,并论述各种模式选择原则以及优劣性。同时,对母子公司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以及母子公司管理与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通过构建母子公司管理与控制过程的三阶段模型,描述母子公司管理与控制的全过程与各个子过程的内容、特定与相应的控制机制;另外,通过对母子公司控制体系的整体描述和在母子公司管理实践中最有效的若干种管
①张正堂,吴志刚,《民营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理论的发展》,《财经问题研究》,2004 (6) ②张正堂,吴志刚,《民营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理论的发展》,《财经问题研究》,2004 (6)
第 21 页 共 58 页
理与控制手段的分别研究和总结,描述母子公司管理与控制的方法论体系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文魁把以母子公司制为基础、同时存在事业部或直线职能管理单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研究对象,简要地研究了大型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设计、组织结构与管理控制的关系② 。
李武、席酉民提出由于利用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管理控制的局限性,认为从和谐理论的角度来看,从企业的目标出发通过正式手段对员工进行控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实现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的和谐一致。从而提出了和谐控制,即通过工作伦理教育、企业文化建设、培训和其他管理手段对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进行调整,从而使二者趋于和谐一致的控制方式。和谐控制追求企业目标和控制准则在员工中的内化,以实现员工的自我控制。与委托代理理论不同,和谐控制理论假设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调整而趋于一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控制更多地是指对员工的管理控制,而没有体现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③。
杨忠研究了母子公司(包括合资企业)之间的信息和权力作用关系及其治理结构的特殊性,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和合资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论述了跨国公司在合资企业中建立合资企业的动因和跨国公司控制合资企业的必要性,在对现代企业经营中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国公司可以采用的控制机制的基本原理依据跨国公司的三种控制方式―股权控制、组织控制和知识控制。
葛京、杨莉、李武等人对跨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跨国公司内部控制的权变模式⑤。
2.1.2.2 企业集团内部职能控制的研究
国内大多数的研究主要体现为对企业集团内部职能控制的研究,比如企业集团内部财务(会计)控制、战略控制、人力资源控制、资本控制、成本控制,企业集团对下属公司的业绩考核设计等方面。总体来看,这些研究并不具体、系统和深入。其中,对于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陆友桂、仇向洋提出如下观点:对母公司来说,它对集团内部子公司的人力资源控制权是分层次的,取决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关系,特别是股权联结的紧密程度。对全资子公司,母公司具有完全的人力资源控制权:对控股公司则派遣主要高层管理人员控
①葛晨,《母子公司管理与控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②张文魁,《大型企业集团管理体制研究:组织结构、管理控制与公司治理》,《改革》,2003 (1) ③李武,席酉民,《管理控制与和谐控制》,《管理工程学报》,2002 (2) ④杨忠,《跨国公司控制合资民营企业机制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⑤葛京,杨莉,李武,《跨国企业集团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第 22 页 共 58 页
④
制子公司的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保证对成员企业的控制力度:对参股公司,母公司主要通过派遣管理人员参与其董事会,从而参与该企业的重大决策和对经理人的选择① 。
王东民提出在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控制机制中,各成员企业董事会主要成员由母公司派遣和任免。子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三总师任免权集中在总部。此外,还要重视对财务、营销、采购、技术部门经理人的控制。为加强这种控制机制的效果,公司总部可以采取以下激励及约束措施:一是在其组织机构内挑选强有力的、能够对下属企业的发展作出最大贡献并保护母公司利益的人员派往子公司担任关键经理职位,并给予这些人优厚的报酬;二是公司总部将其派出的经理人员的入事、工资、档案关系留在母公司内,由母公司对其业绩进行评估并支付其工资奖金;三是建立集团下属企业经理的交换制度,培养这些人员适应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四是集团总部可通过经营者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竞争来形成对经营者的控制约束机制。总部可以根据经营者的表现来选择称职的经营者。企业的经营者面对来自企业外部经营者的竞争和企业内部下级和同级的竞争,这种竟争压力迫使经营者产生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力②。
阎同柱,李鹏,詹正茂提出,在行使人力资源管理权的过程中,应该十分强调要转换人力资源运作机制,一是管人管事统一,按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要求,谁出资、谁用人,谁管理、谁负责,推行任期责任制和契约管理,二是完善责任机制,实行人对人的考核,一级考核一级,把考核的对象从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转到对经营者工作业绩考核上来,把考核重点从结果的考核转到过程考核上来,做到过程监控具体化,激励措施多样化,奖惩到位。三是引进竞争机制,以内部提升、市场招聘、民主举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每个竞聘岗位至少有两个以上侯选者供挑选③ 。 2.1.3 国内外研究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管理控制的研究,从总体上看,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母子公司间管理控制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我国学者对民营企业母子公司间管理控制的理论研究才刚刚开始。从国外来看,学者们对管理控制过程与内容、管理控制形态、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内的管理控制问题等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为在我们开展本项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和研究思路。但是,一方面国外学者研究角度的不同,所以研究结论也有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企业集团的背景和特点的不同,国外研究成果
①陆友桂,仇向洋,《母子公司管理控制模式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4 (10) ②王东民,《建立有效的民营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机制》,《企业经济》,2003 (10) ③阎同柱,李鹏,詹正茂,《全方位透视母子公司管理》,《企业管理》,2001 (9)
第 23 页 共 58 页
在指导国内企业管理控制实践中仅仅提供了一个借鉴的意义。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企业集团的特点,站在母公司的角度,从整合集团资源、谋求集团的整体效益研究母子公司的管理控制模式,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控制模式,以及如何根据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相关因素选择更为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控制模式,并设计出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控制模式的运作形式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Hamilton & Kashlak (1999)将控制分为输入、行为与产出三个不同的控制阶段①,根据以前国内外有关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控的研究成果,母公司控制子公司人力资源的机制有②:
1) 人力资源输入控制:主要指子公司在选拔和培训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环节上体现母公司的标准和要求,为实现子公司的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输入控制包括严格的选拔与任用、培训与开发以及使他们内部化。一般来说,母公司具有任用子公司经理人员的权力。为严格选拔子公司经理人员,母公司首先确定子公司经理人员的选拔标准,并将母公司的文化价值观作为选拔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确保经理人员符合母公司的企业价值观。
2) 人力资源行为控制:是指通过明确的管理规章和作业程序控制子公司管理人员和员工行为。行为控制的策略包括严密的监督、有效的激励、母公司集中行使权力、明晰的作业程序(标准化)、主管严密监督并评估下属的行动。行为控制的方法包括母公司制订考核方案,公开的、正式的评估,经常的信息反馈,重视行为过程评估。
3) 人力资源产出控制:主要指通过激励和奖励管理人员和员工来引导他们努力的方向,从而实现母公司的战略目标。产出控制的主要策略包括设立目标、分权化控制、与绩效相联系的报酬和奖励制度,即实行公平奖励报酬制度,以产出为评估标准,将奖励与绩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具体的控制内容如表 2-1所示。 表2一1 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控的出发点与主要内容 控制出发点 输入控制 主要内容 子公司经理人员的选派、轮换和职业生涯规划;经理人员的人格特质要求,子公司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制度等 例行性的监督行为,制定标准化的作业程序;明确企业的制度、规则或程序;采取中央集权;以公司手册规范员工行为,对子公司重大支出做出审查; 非正式沟通;侧向或跨部门关系;建立子公司的组织文化,使其和母公司有共同的价值观 设定绩效标准;进行绩效评估;完善激励机制,绩效和经理人员的薪酬相连结 行为控制 产出控制 ①杨忠,《跨国公司如何控制合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管理》,2002 (11)
②饶小民,《跨国公司对在华子公司的控制机制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年11 月
第 24 页 共 58 页
2.3 本文主要运用的理论基础和观点
为了优化集团母子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有必要了解相关的理论及理论界的相关观点。母子公司管理是所有大公司发展历程中所必然面临的课题,也是一直受国内外理论界所重视的焦点问题。国内从真正意义上开展母子公司探索的时间不长,理论界也缺乏这个专题领域的完整体系框架。与此对应的是,作为主流企业组织形式的母子公司在管理控制,特别是在解决集权、分权的关系问题中却存在大量问题。本论文从解决集团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控制所面临的实践问题着手,在对国内外有关母子公司管理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控的各种因素,并进行了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控的有效性分析,以产权理论、委托一代理理论、契约理论、资源基础观等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控的三种基本模式,即全面直管式、重点监控式、顾问服务式,并在确定影响母子公司人力管控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权变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对集团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选择进行了匹配研究。
2.4 有关文献的综合解释和分析
2.3.1 产权理论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产权清晰,这也是民营企业经济效益高于国有企业的重要原因,所以研究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很有必要对产权理论的吸收和借鉴。
产权理论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研究的内容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产权的界定和交易费用的衡量与比较的经济理论。到了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以加尔布雷斯和科斯为代表的产权经济学理论,后来被威廉姆森、德姆塞茨、布坎南和舒尔茨等丰富和发展。一般来讲,可以从经济学和法学两个角度对产权进行定义。法学中的产权就是财产权利,即财产所有者凭借其财产权所获得的各种权利的总和。经济学中的产权,西方经济学家阿尔钦将产权定义为“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①。
中国理论界对产权的理解不尽相同,目前尚未取得统一意见,但有两种比较典型和具有代表意义,第一种是根据产权所涵盖的范围和内容来定义,认为产权是由所有权关系派生出来的对财产进行控制、管理、处理、转让的一种权利体系。第二种是根据产权
①伊特韦尔.约翰,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第 25 页 共 58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探析(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