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方针、目标和职责得以实施的全部管理和所有活动。
概括起来说,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是正确制订和实施质量方针、政策,根据质量方针、政策,确定质量目标、方向和制订计划,并通过质量体系实施质量计划的各项质量活动,以实现满足用户需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经营目标。
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1、有利于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2、有利于节约原材料,降低产品的成本。 3、有利于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4、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有利于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观念,充分调动职工对质量问题的主人翁责任感,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单纯质量检验时期(20世纪初-40年代)
只限于产品质量的检验,主要是通过严格检验来保证出产的产品或转入下工序的零部件的质量合格。
20世纪前产品的检验主要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对产品质量进行鉴定、把关→转移到工长→转移到专职的检验部门(人员、设备、制度、手段等)→检验员的质量管理管理
第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40-50年代)
1924年美国数理统计专家休哈特提出了控制与预防缺陷的概念,后来他应邀参加霍桑工厂实验,1931年他编写了《工业产品 质量的经济控制》,提出了控制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60法,作出了一张控制图,形成了后来工序控制理论的基础。二战期间,军需品生产迅猛发展,不允许事后检验,因此美军方制订了质量标准,采用休哈特提出的数理统计质量控制方法。于是风靡一时。主要特点是:
(1)质量管理的职能已由单纯的事后把关,转为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进而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
(2)无论对产品的抽样检验,还是对工序的质量控制,都广泛地采用了统计分析方法。
(3)质量管理的许多职能,已由专职的检验人员转由质量控制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承担。
第三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的朱兰和费根堡姆等人提出,建立企业各部门相互协作的质量保证体系,对生产以至消费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这个全过程是指从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开始,形成螺旋式的上升过程。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水平上,充分满足顾客的要求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维持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后来各国公司和企业大体上都接受了这一概念。如日本的“QC”小组。
全面质量管理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组织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技术、科学方法,控制影响质量全过程的各因素,结合改善生产技术,经济地研制和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
35
三、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是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对用户所做的一种承诺。它向用户保证所销售产品的质量在其寿命周期内能让用户放心地买、放心地用,如果出了故障,企业愿意赔偿经济损失并负应有的法律责任。
质量保证体系是指运用系统的原理和方法,以保证顾客满意和企业受益为目标,把企业外部的协作单位和企业内部各环节的技术、管理、经营活动标准化,规定它们在质量保证方面的职责、任务和权限,并建立统一协调这些活动的组织机构和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机体。
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转--PDCA循环 2.特点
(1)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 (2)循环每转动一周,水平就提高一步。 四、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 1、直方图 步骤:
(1)收集数据; (2)数据分组;
(3)计算组矩; 组矩=(最大值-最小值)/2 (4)计算各组的上、下界限值;
(5)算出频数,即统计实测数据在各组中出现的次数; (6)画出直方图。
(7)观察分析直方图,判断生产过程情况和预测产品质量是否处于控制状态。 2、排列图/又称帕累托图
原理: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其中主要因素往往只是少数几项,而这少数的几项因素造成的废品却占总数的绝大部分。
3、因果分析图法(P264)
4、相关图/又称散布图(P265) 5、控制图(p271)
又称管理图,它是1924年由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休哈特博士所创立,所以,原称休哈特控制图,简称为控制图。
从控制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波动,并分析和判断它是由于偶然原因还是由于系统性原因造成的质量波动。
偶然原因
系统性原因--及时做出正确的对策,消除系统性原因的影响。 图形分析
横轴:抽样时间或样本序号 纵轴:质量特性
中间一条线:中心线(Central line) 上面一条虚线:上控制界限线
(Upper control limit) 下面一条虚线:下控制界限线
36
(Lower control limit)
三条线是通过收集过去在生产稳定状态下某一段时间的数据计算出来的。 中心线是所控制的质量特征值的平均值,上、下控制线与中心线相距数倍标准差(通常是三倍标准差)。
使用时,定时抽取样本,把所测得的质量特征数据用点一一描在图上, 根据点子是否超越上、下控制线和点子的排列情况来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正常的控制状态。
在正常情况下,点子应分布在中心线附近,在上下控制界限之内,表明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如果点子落在上下控制界限之外,就表明出现了异常现象,生产过程处于不稳定状态。
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可根据以下几点来判断异常情况: (1)连续7个点子落在中心线一侧;
(2)连续3个点子中有2个点子接近控制线; (3)点子发生倾向性变化,连续上升或下降;
(4)点子有周期性变化,例如从上到下,再由下到上,周而复始。 凡出现这种情况时,就应加以注意,查明原因,加以纠正。
利用控制图来判断工序是否稳定,是一种统计推断的方法。进行统计推断会产生两种错误。
第一类错误:将正常判断为异常。 第二类错误;将异常判断为正常。
放宽控制界限线可以减少犯第一类错误,却会增加犯第二类错误的可能,反之,压缩控制界限线可以减少犯第二类错误,却会增加犯第一类错误的可能。所以,上下控制线的确定应以两种错误的综合损失最小为原则。
6、加工前后的质量控制——抽样检验 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一部分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少量产品来对这批产品的质量进行估计,并对这批产品做出合格与否、能否接受的结论。
“ 一批产品” 称为总体,被抽取出的“ 部分产品” 称为样本。 五、质量认证 1、概念
由国家认可或国际认可的机构对企业产品及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检验、试验、检查和评定,以及获证后的定期检查和监督,以保证产品持续的符合技术要求的活动。
2、分类
(1)按认证性质划分,可以分为安全认证和合格认证。
(2)按认证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国家认证、区域性认证和国际认证。 3、作用
(1)企业获得质量体系评审合格证书可以增强客户与供应者之间的信任感。 (2)在公司内部开展质量体系评审,可以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提高一次成功率,增加产量,减低成本,提高效益。
(3)开展质量体系评审,对需方来说,可以查阅获得质量体系评审合格证书的生产企业名录,从中选择能连续提供保证产品质量的供方,购到高质量的商品,减
37
少验收费用和库存费用。
4、ISO9000系列标准
ISO9000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
ISO9001 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9002 质量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9003 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9004 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 5、ISO14000系列标准
ISO14000是一个系列的环境管理标准,认证有六个步骤: (1)基础准备; (2)初始环境评审; (3)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4)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实施; (5)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6)取得认证。
38
第九章 企业技术系统的管理
教学要求:了解科学技术与研究开发,企业技术系统的主要管理任务;理解生产技术的选择;掌握精益生产方式的指导思想、内容和运行机制,敏捷制造的指导思想。
基本内容:科学技术与研究开发;企业技术系统的主要管理任务;企业技术发展策略;企业研发管理;生产技术;高级制造技术;生产技术的选择;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精益生产方式的指导思想、内容和运行机制;敏捷制造的指导思想。
重点:精益生产方式的指导思想、内容和运行机制;敏捷制造的指导思想。 难点:生产技术的选择;敏捷制造的指导思想。
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研究与开发的目的: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五种情况:
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二、企业技术系统的主要管理任务 企业的技术系统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技术系统如同企业的技术部门,主要任务是负责产品的开发、技术的进步、以及工程活动的开展。
广义的技术系统应对整个企业的经营对象(产品、服务等)及其全面的经营方法(生产工艺过程、业务工作过程和管理工作过程)进行负责、支持。除此之外,企业技术系统还需要把握自身的规律,制定好自身的发展战略以有效地支持企业的发展需要。
三、企业技术发展策略 技术领先策略 紧跟领先者策略 仿制策略
实用工程策略
四、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管理 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策略 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计划 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组织 企业研究与开发控制
3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企业管理教案(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