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不同。笔者就曾听一家重工业企业的会计负责人说过,对于存货保管的问题,对于产成品的保管比对原材料的保管要重要许多,因为产成品往往已经比较容易变现,而那家企业的原材料非但不容易变现,而且单价也不高,因此,盗窃产成品的倾向更为强烈。而在甲企业,原材料与低值易耗品都不易变现,产成品单价也很低,且有专控的销售渠道,所以防止盗窃的压力并不重。正是因为企业的不同,才会发生不同的关注,产生不同的控制措施。
笔者认为,能达到目的的方法便是好方法,所以能帮助企业实现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措施便是好措施。在实践中,不应该耗费巨大的成本去过多地改变企业来适应典型的成本控制方法,而是应该灵活变通地使成本控制措施能真正有效地去服务于企业的目标。
(二)好的成本控制措施应当是动态的、易调整的
有的理想主义者总是希望能够通过详尽细致的调查研究,经过深思熟虑,建立一套一劳永逸的制度,使之适合于企业的需要,使之可以有效地服务于企业。但笔者认为,这是不现实的。制度设计与实际应用有如理论与实践,就像是人们上台阶一样,总是一脚高,一脚低地交替而上,而不能一跃登上百尺高台。
对于成本管理的制度,我们应当留下适当的思想上的与实际上的空隙,以使之在应用中有被改进、增补的可能。首先,我们要留下思想上的空隙,要相信自己设计的制度是不够完善的,必然还有要改进的地方。惟有这样,才能够发现问题,否则,便容易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然后,在实际上,也要适当留下制度增补的空隙,这就需要制度的设计者具有远见与一定的技术。对于暂时还难以确定的定额、标准,可以先空一段时间,等到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再作出规定。这样做,要好过盲目地确定一个定额或标准,因为“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变”,让员工接受新规定要比让员工接受改变旧规定容易一些。总之,对现有的制度要继续改进;而对技术性留白的领域也要适时地填补。
在甲企业中使用的所有自行设计的统计表格或值班日志,都是经过若干次改动的,没有一项可以一经制定便无需改变的制度。工作制度、激励制度、质量标准等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试行与修正。甲企业自创立至今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从自身实际出发去创立一套用于成本管理的制度已属不易,而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完善这些方方面面的措施就更需要管理层的重视、员工的参与以及各方面的配合了。缺少了任何一个条件,都是做不到的。
一个企业有可能发展壮大,也有可能走向衰落。而变化了的企业实际情况就将要求企业原有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措施的相应变动。如果原本只有一两个会计人员的企业在规模扩大后有了更多的会计人员,那么就有可能采取更为详细的成本核算手段。如果企业应用了ERP系统,进而要对企业的成本、物流、资金流等进行实时监控,那么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内部控制手段,还有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整个企业包括成本管理在内的各项管理都要随之改变。而当企业业务量减少时,成本管理的目标也将与前不同。我们知道,在边际利润为零时,利润最大,但是当企业的业务量减少时,有的企业为了拓展业务的方便,就要保持尽可能大的产量,此时,就有可能要改变成本控制目标,因为在整体战略中,成本也只是一部分。成本管理的目标必须服从于整体的战略目标。
一个精心设计的计划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使管理者能抓住在起草计划时未曾预见到的机会。控制决不意味着管理者要一成不变地坚持计划,而拒绝那些虽未包括在最初的计划中,但会给企业带来更大利益的机会。①所以,在设计与执行成本管理制度时,既要在思想上认同这些措施都是动态的,也要在实践中使之能够不断被完善,能够适应新局面。
(三)人的作用更优于规范化制度的作用
笔者在这里并不是要重提柏拉图②“哲学王”统治的观点①,而是阐述在本次接触实际的研① [美]查尔斯·T·霍恩格伦、乔治·福斯特、斯里坎特·M·达塔著,《成本会计学——以管理为重心》(第九版),王立彦、王永梅主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东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1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