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减负”,本质上应是教学中“提质增效”的过程,而“核心素养”,则是课程与评价设计、实施的依据,亦是教学目的和学习结果的中介。故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思量,有助于形成并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并有利于减轻其课业负担。这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统筹英语课程计划以减轻学生英语课业负担,完善英语课标与教材以丰富学生英语课业内容,探索英语单元教学设计以预留学生英语课业选择空间,促进课业管理与教学评价的介入以匡正学生英语课业价值旨趣。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英语课程;综合语言能力;英语课业负担;减负
目前,中小学生的书包重、课程多、作业多、考试频、竞赛多等现象所致的睡眠不足、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已属常态。[1]事实上,从大范围来看,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总体过重的情况,已然成为社会的共识,业已引起了各界的重视。教育管理部门也为此相继出台了专门“减负”的文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然而,因尚未形成“减负”的长效机制,效果不甚理想。当然,不论如何,其解决之道终归要落实到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上。而目前大热于教育教学领域的“核心素养”,作为课程与评价的引领性概念,是教育目的与学习结果的重要中介,也是课程与评价设计、实施的技术诉求[2],为科学合理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供了依据与契机。故而,基于核心素养,对英语课程与教学进行审视,结合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发展需要[3],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英语教学单元设计、课业管理及教学评价等维度,对中小学生的英语课业负担加以考量,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基于核心素养统筹英语课程计划,管制学生英语课业负担
英语课程计划,是学校英语课程与教学的统领性纲要,它规约着英语课程目标的制定、英语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英语教学方法的选择、英语教学评价方式的采用等。
1.依需制定英语课程计划,形成利于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英语课业
信息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知识的重大变革,那便是知识数量的激增。一方面,这一巨变带来了英语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剧增,根据学校教育所应担负的历史使命,英语课程与教学需体现当下时代、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知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多年以来的“学英语热”“出国热”,因其所致,各级、各类英语考试繁若星辰,也带给中小学生无尽的、繁重的英语课业负担。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诉求,基于核心素养,以“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维度为核心据点,统筹组织、制定英语课程计划,进而对学生英语课业负担进行有效管制。具体而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如下:“语言能力”维度,指英语学习者在所置身的社会情境中凭借所掌握的英语单词、句子、语篇以及话题等语言知识进行理解与表达之能力;“文化品格”维度,指向英语学习之对目的语文化知识、文化现象、文化内涵以及价值取向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鉴别与表达能力等;“思维品质”维度,具体包括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词汇、英语句子、语篇等及其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逻辑联系的理解与呈现能力、推理与表达能力,以及思考与运用能力;“学习能力”维度,则指向英语学习者对语言知识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掌握、运用、评价、监控及调整等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这四个维度,是考量英语学习者英语学习效果,即英语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参照系。
2.合理设置英语课程计划,设计英语教学“质量”兼顾的英语课业
根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进行顶层设计,从“量”和“度”两个方面对英语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调整学生的英语课业负担问题。其一,对不同学段英语课程设置中的权重进行科学、合理的权衡。具体而言,综合考量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在不同学段的英语课程中所占权重,包括对英语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时数确定、评价方式选择等方面进行合理分配与选择。其二,对同一学段不同英语教学单元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平衡。从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对同一学段不同单元的英语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设置,进行合并、补充、删减等方面的调整,避免在英语教学内容、学生的英语课业等方面出现重复、纰漏等现象,以造成学生的英语课业负担过重。如此,对英语课程计划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的课程计划,并进行有效的实施,进而从源头上起到管制学生英语课业负担、减轻课业负担的作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完善英语课标与教材,丰富学生英语课业内容
1.完善英语课程标准,使英语课业内容全面化
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标准,旨在通过对英语课程与教学的规范,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教育意旨,却不“超纲”“超限”。即是说,通过制定、编写规范合理的英语课程标准及教材,不增加学生额外的英语课业负担而达到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目标。从全球范围来看,课程标准包括“内容标准”“表现标准”,以及“学习机会标准”。其中,“内容标准”,界定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所能达到的期望,确定了在达到优质教育目标的各门学科中学生所应学习的内容[4];“表现标准”,回答了有关课程教学的质量与程度的问题,描述了为实现内容标准学生所达到的熟练程度或者质量[5];“学习机会标准”,则说明了某一门课程教与学的方法、途径或手段,它可以用来衡量作为教学中必备条件能够真正达到的程度,从而也成为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所具备的条件,进而也为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要求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三个标准相互配合,互为支撑,为课程与教学所应达到的期待提供了参照规范,为达到相应目标所应具备的条件提出了规格要求,也为课程与教学的实施划出了界限参照。[6]然而,从目前我国的英语课程标准来看,仅有“内容标准”,这不足以保障英语课程与教学的“规格”与“界限”,容易导致为了达到“内容标准”而出现的课业越多越好,即“超纲”现象,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英语课业负担。因此,需要增加“表现标准”“学习机会标准”,规范英语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程度、质量、条件等,从而使得英语教与学能够真正达到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培育目标,而非仅是机械的、重复的、被动的语言知识学习与语言技能训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探析论文(共3篇)(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