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金刚经某师兄的见解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6-1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近在读金刚经,有感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越发重视,而且越来越觉得儒释道三家能在华夏并蒂花开不是偶然,所以想把金刚经用白话自己梳理一遍,同时也会涉及到一些儒道两家的东西,水平不高,各位担待,欢迎大家相互交流讨论,但请文明上网。有缘者聚,无缘者散。再一次请求斑竹和小编手下留情! 我先说要点吧。金刚经说的是怎样超越这个维度的方法。如果说这个世界是一座全息监狱的话,那么金刚经就是教你怎样逃脱这个监狱的无上宝书。有兴趣的童鞋可以耐心一点,看完你绝对会明白的。

开始。首先说经名。此经全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我在标题稍作修改,为摩诃般若波罗密金刚经,文字不同,法义如一,因为此经乃大般若经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两部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受华夏各阶层喜爱,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就是闻此经一句顿悟,那一句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另一部就是更加精炼流传更广的心经了。全名《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南环瑾老师形容此经为超越一切宗教界限,不过今天咱们不说宗教,佛学道学儒学都不是宗教,跟佛教道家儒教有区别,大家注意。

摩诃者,大也。金刚者,可以理解为第一,金刚石,光明坚硬,无坚不摧。第二,金刚宝,代表此经思想之珍贵。第三,金刚智,破尽一切无明虚妄。第四,金刚志,发心坚定,立志成佛。般若者,梵文,汉语的智慧一次不能尽数其意,所以历来都是不翻的,综合解释,我借别位师兄的说法吧。当云“通达世间一切法出世间一切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波罗密者,到彼岸。

经文标题的意思就已经很明白了,金刚者,能破无明,能破虚妄,我们可以把这个金刚看做一把玻璃刀,把这个世界看做一个透明玻璃笼罩的无明场,看不见,摸不着,抓不到,但是有了此经,你等于就有了划破这个玻璃的玻璃刀!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

白话文:这部经是我听释迦牟尼亲自说的。当时释迦牟尼在舍卫国,在祗树和给孤独一起供奉的园子里与自己的弟子们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当时到了进餐时间,释迦牟尼著衣持钵,走进舍卫城乞食。他沿着街道挨家挨户行乞,行乞结束之后还至本处。吃过饭后,收了衣钵,洗干净脚,在座位上坐了下来。

------------------------

这一段描述了讲述金刚经开始的场景。是叙事性的。值得注意的有几点,第一,释迦牟尼沿街行乞,不挑不拣,次第乞已。就是说挨家挨户的不论施舍的食物好坏,不贪著美味,亦不厌恶刷锅水,不论施主平复贵贱。大家读经首要明义,此中意味,慧者自知(智)。释迦牟尼的这个心态对我要说的方法非常重要,大家务必注意!

第二,“还至本处”四个字大有讲究。字面意思是重新回到了园子里,可是园子是本来处吗?不是本来处。本来处在哪里呢?在“心”。这个心是加引号的。此心非彼心,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心”。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佛陀任何时候,任何所处,任何言行,都能当下解脱,无所应住,“还归本处”。也就是说,佛陀手里有一把随时可以打开这个囚笼离去的钥匙!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

白话文:这时弟子须菩提在众弟子中从座位上站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对释迦牟尼道:世尊,您善护念诸菩萨,善嘱咐诸菩萨,我想请问,世间善男女,发心求佛,证无上正等正觉,应该怎么做?应该怎样降服自己纷乱不堪的心呢?释迦牟尼道:善哉,须菩提。如你所说,我来告诉你,世间善男女,要证无上正等正觉,应该这样做,要这样降伏自己纷乱不堪的心。须菩提道:我佛慈悲,弟子愿乐欲闻。

-------------------- 这一段开始点入主题,由须菩提发问,请教如来应该怎样降伏其心以证无上正等正觉。南怀瑾老师形容金刚经的核心要义就是三个字,就在这一段中,那就是“善护念”。大家不妨先记住这三个字,怎么才能善护念,什么才是善护念,自己先思考一下,再对照后面的经义,想必更能事半功倍。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证这个无上正等正觉呢?无上者,无以复加,临界点,破除在即。正等正觉者,万法不可著染,清净无碍,神念通达。证者,有所求,亦需果。大家注意体会这些追求用语背后的意思,我先说一下,佛家是有所求的,但求的方法跟你们以为的有差别。容我后面慢慢说。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白话文:如来告诉须菩提,一切修行者,应该这样降伏其心。拿我自己来说,所有的一切众生,不管是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不管是有色的,无色的,有想的,无想的,也不管是非有想还是非无想的,我都能让他们进入无余的涅槃境界而圆满。如此我可以解脱无量无数无边无尽的众生,但是在我看来其实并没有任何一个众生得到过我的帮助而圆满。为什么这么说呢?须菩提,我告诉你,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话,那么他就不是菩萨。

-------------------

这一段的含义非常深,已经开始真正进入主题了。释迦牟尼开宗明义,首先以自己为例阐述了何为布施。布施是佛家用语,意思就是给予,帮助。释迦牟尼的意思是,我说法超度无尽无量的众生,但是在我心里,没有一个众生被我帮助过,没有一个众生被我超度过,甚至也没有一个众生圆满过。为什么呢?释迦牟尼说:如果我有这些念头,那么我就没有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因为菩萨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就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的降服自己的心,他还没有真正的离相,还没有真正的放下,所以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菩萨况且如此,何况是佛呢?

这就是释迦牟尼的意思:无所求,不住相,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因无所住而清净自

在,因无所住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要无所住呢?释迦牟尼以布施为例这样讲,如果你给予别人帮助,无明的人会不自觉的念想着回报,而有明的觉悟者则不会在意这些,因为一旦在意这些,你就着相了。你念想着回报,就超脱不了我执,人执,一执就有了烦恼,一有了烦恼就无明了。无明者,看不清。就如盲人看不清光明也看不清真相,被烦恼所惑,被生死所缚,苦海无尽,轮回难解。

金刚经是教人解脱的无上妙法,解脱什么?解脱生死苦海,解脱迷茫无明,解脱轮回罪业。这听起来有些唯心,不过建议大家先耐心的看下来,我在后面会解释这个最大的理论基础,生死唯心。是的,我认为佛学是理论,而且必须是理论,要经的起推敲。

另外慧能大师解释四生时有跟历代大德完全不一样的说法。普遍看来卵生就像小鸡一样蛋壳里孵化出来的叫卵生,胎生就是咱们人这样的,怀胎十月生产,湿生就是水里的昆虫,比如说叫人很讨厌的蚊子啊。化生就是因缘所化的生命,比如说贞子和雅典娜,一个电视里爬出来的,一个宙斯眉心钻出来的,都TM不吓死人不偿命的德行,这个叫化生。但是慧能大师有完全不同的解悟。他说卵生就是无明所缚,就像被一个蛋壳包裹一样看不清,无明。胎生就是妄起邪念,心怀不轨,比如咱们常说的坏胚,就是胎了。孕育之意,就是主观起邪见,干坏事,不是好孩子。湿生说的是淫欲,云雨云雨的真是咸湿。化生说的是因缘所化的根源烦恼,比如说忽然发愁没钱没软妹,忽然狂喜天上掉金条软妹子倒贴,忽然痛骂共产党,忽然感激党中央,都是化生。慧能大师云:“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大家可对照参考。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白话文:再者,须菩提,菩萨于法也应该以无所住的心态来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亦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啊,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住于相。为什么呢?我告诉你,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的话,那么他得到的福德可是不可思量的。你觉得如何呢须菩提?东方的虚空可思量吗?须菩提道:无法思量,世尊。如来又道:那么南西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吗?须菩提回道:也无法思量。如来这才道:须菩提啊,菩萨如果不住相布施的话,那么他得到的福德就好像这虚空一样是不可思量的。我来告诉你,须菩提,菩萨应该这么做。

---------------------

看过金刚经的童鞋们应该有个很大的观感,就是释迦牟尼以大量的篇幅,也就是废话,不停的在说福德这个概念。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象忽悠人的德行?我开始也很反感,总是说什么恒河沙数般多的珍宝布施也比不上受持宣讲这部金刚经来的功德多啊!很烦很烦,感觉超级神棍!但是现在平心静气的看下去,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再结合现代的物理学知识,我对释迦牟尼的话,尤其是这部金刚经要告诉大家的东西有了一个很大胆的可以说逆天的想法。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这个话语的环境。金刚经描述了无所住,亦无所求,那么释迦牟尼为什么一直爱强调功德很多呢?这不是和金刚经的本意相违背吗?教导你无欲无求偏偏又不停的诱导你这个功德很多,这从逻辑上是解释不通的对不对?那么我们看一下什么叫功德吧。六祖慧能大师直言:明心见性是功,平等无二是德。也就是说,你布施百千万亿无尽无量的财富珍宝,都不如自己明心见性得到的功德多。甚至连比都没法比。

佛家的思想有没有追求?当然有。菩萨发心就是有所求,度生死苦海明心见性得解脱亦是有所求,所以很多童鞋都被这个明显矛盾的逻辑给搞的大喊神棍。那么客观的说,有追求到底好不好呢?当然好。人向往美好是正当的,是正义的,是任何事物都不能阻止的,释迦牟尼不是为了寻求解脱也不会去修行对不对?可是佛家追求的偏偏又是看似很矛盾的无欲无求。那么现在我来定一个概念吧。有所求,而且是有大求。但是怎么求呢?用无所求去求。

这话听着感觉象骂人。。但是,就是用无所求去求。

这已经是一个哲学的概念了。道法无二,用道家的话来讲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因为要无不为,所以要无为。

那么他们到底求的是什么呢?怎么求呢?释迦牟尼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了:求的是破无明,破虚妄,破生死,到彼岸。求的是因为无所住,而还归本处的那个真我之心!

本处在哪里?彼岸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用物理学的概念来讲,就在那个高纬度的世界里。

没错,释迦牟尼求的就是这个。这就是超度解脱,这就是他求的极乐世界。如果把人类的所有感官都比做一把枷锁,把这世界当做一个关押囚犯的牢笼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释迦牟尼的追求了。

这就是我得出的结论。我先说出我的结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不真实的,可以说就是一个牢笼。这个结论的理论基础是量子力学的不可测性和波粒二象性,这是现代物理学给出的答案,不过释迦牟尼早了几千年就已经发现了而已。同时发现的肯定还有别的一些人,哦,是一些囚犯。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

白话文: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可以以法身相见到如来吗?须菩提回道:不能,世尊。不能以法身相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的法身相,不是真法身相。如来说的法身相几字,亦是虚名,是假有。释迦牟尼这才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这一段我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翻白话的,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要点在这个“非”字。何为非?不是,否,这句话的意思应该理解为身相本质为空,所以拜如来的法相见不到如来,因为你拜的是幻有,不是真空自性。佛就是觉者,觉什么?觉自性。所以我用了更直白的说法,尽量不曲解原意,法相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无有自性,本质为空,所以说看到的如来法相不是真法相。那么真法相在何处呢?如来给出了答案: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如果修行人看万法如空,看万物如空,看空亦如空,不染不住,无所挂碍,本性自起,则见如来。如来,“如如不动”的如来,“如意”的如来,“如果”的如来,“真如”的如来。这个如字,就是如来名字的真意。自性一起,真如即来。谓之如来。

用道家的理论也可以解读这个概念,就是那个很有名的典故: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第一层看山是山,肉眼看,著了色相,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用法眼看,著了空相,第三层才是真如本性了,用佛眼看,看山还是山,不著色亦不著空,色空不二,所以看山还是山了。

继续义解。人说金刚经全篇无一空字,却全部在说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何以不说空字不离空意呢?有人解释是因为如来怕修者入了断灭空,所以满篇无空言,全部是空义,不过我总觉得如来太较真,有点刻意为之的意思。他想说的这个空一定非常有意思,似乎一说它好像就会知道一样,所以不敢明说,只能意会,无法言传。事实上连意会都不能,但没办法,拈花微笑也得有人能懂啊,不然肯定会被围观的。继续说这个空,根据它的这种该死的特性你们能想到什么吗?没错,波粒二象性验证的粒子就是这个德行。别人是不是在观察它它完全能知道!所谓念头一起,缘法即来,现在应该是念头一起,粒子即知。并根据你是否起念而同步改变自身的属性!

现在大家是不是能理解一点如来为何要强调心无所住了?就是叫你不起念的。你不起念,有些东西就不知道,你的自性才有苏醒的可能,才能看到最终的真相。。

所以我告诉大家,佛法无言,慧者自知(智),吾心道也,原本如是。如来满篇金刚经,最后告诉大家的是不可说。说无可说。无可说法,亦无可说非法,无可说一切非法非非法,全凭自悟,明心见性,立地成佛。超脱生死苦海,得无尽无量功德。那么为什么一个明心见性就能得到如此无量无边的稀有功德呢?这个疑问你可以去问问监狱里的犯人,还有什么比刑满释放对他来说更重要的?

解释一下:功德,就是德功。何谓德?道也。道德,道得。得道,德道也。那么何谓道呢?很简单,就是路,就是通往目的地的道路,就是直达本心明心见性立地成佛的方法。那么对于身在无明中的我们来说道在哪里呢?就在如来所言中。这帮货们早已帮我们把地道挖好了,这个消息你们千万不要告诉监狱长。。

所以修行就是最大的机缘,闻道就是最大的福气,满三千世界的财富珍宝也比不了,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对于囚犯来说,再多的金钱也比不上自由更重要。自由,就是自有。所以道德并不是什么社会约束人心俗成,道德根本就是自我的明心见性解脱苦海的方法。

现在大家明白如来为什么一直不停的强调功德多少的概念了吧?没错,这是真正的有所求,而且是大求。但是求的方法,却是无所住无所求。但这个东西不可说,不能说,说了有个东西就知道。。所以很多童鞋看佛经看得一头火,就是这个原因。他没有理解如来真正想说的是什么,也不理解如来的难言之隐。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

白话文:须菩提请教如来道:世尊,后世所有众生都能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出真实不虚的信念吗?如来告诉须菩提:不能用“是”的说法。我死之后,最后一个五百年,如果有人能看到这些章句生出真实不虚的信念,那么他也是因为轮回中不断的持戒修福才能有机缘闻此章句生出信心种下善根并真正的透析真相。而跟我说的法没有必然关系。如果闻是章句而一念生出清净信心者,如来知道他们都会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是他自己不著人我众生寿者之相才生起的清净心,而非是因为我说的法才学到的清净心。所谓不著于相,若是执着于我说的法,那就是住了相了。若是刻意的无视我说的法,那也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金刚经某师兄的见解在线全文阅读。

金刚经某师兄的见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5807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