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 ;二、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三、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四、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五、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第六章 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氧供和氧耗有关生理现象,掌握最大吸氧量、乳酸阈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
第一节 吸氧量
一、耗氧量与吸氧量;二、最大吸氧量及其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氧亏
一、氧亏;二、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其影响因素 。 第三节 乳酸阈与通气阈
一、乳酸阈 ;二、通气阈;三、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 。
第三篇 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第七章 物质代谢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的基本规律,掌握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基本代谢特点,代谢废物的排泄机理以及运动对代谢功能的影响。
第一节 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一、 消化;二、 吸收;三、 肌肉运动对消化与吸收机能的影响。 第二节 主要营养物质的体内中间代谢简述
一、糖代谢 ;二、脂肪代谢 ;三、蛋白质代谢 ;四、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联系; 五、水分及无机盐代谢 水分代谢、主要无机盐代谢。 第三节 代谢尾产物的排泄
一、概念;二、肾的泌尿功能 ;三、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态中的作用 ;四、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第八章 能量代谢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运动时的能量供应及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与方法,以及供能系统在体育教学训练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 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一、 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二、人体内能量的去路(转移与利用)。 第二节 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 一、 运动练习的分类 ;二、 人体的三个供能系统 ;三、 运动时能源物质动用的影响因素 ;四、 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运用 。
第三节 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 人体能量代谢的原理与方法;二、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及基础代谢率 ;三、 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及其意义 。
第四篇 肌肉活动的神经和激素调节
第九章 感觉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以及感觉的形成过程,自学位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的功能活动、基本生理现象和机制,以及各种感觉在运动中的作用。
第一节 感觉生理概述
一、感觉的一般生理特征;二、感觉信息的传导;三、 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二节 位觉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与适应刺激 ;二、前庭反射和前庭稳定性 。
·6·
第三节 本体感觉
一、肌梭 ;二、腱器。 第四节 其他感觉
一、视觉 ;二、听觉;三、皮肤感觉。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神经元活动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运动时神经控制的基本规律,介绍各级中枢对反射运动的控制。
第一节 系统概述
一、 组织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四、中枢抑制。 第二节 运动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节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四、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五、运动中神经元活动的功能整合。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的学习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和控制论学说,掌握条件反射学说及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第一节 动作技能学习的神经基础
一、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二、运动技能学习的神经通路。 第二节 运动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 ;二、运动技能形成的控制论学说 。 第三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三、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
第十二章 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激素的一般特点、作用机制以及分泌活动的调控,掌握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以及身体活动对内分泌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一、 分泌系统与激素;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三、 激素作用的机制;四、 激素分泌的调控;
五、 肌肉活动时的激素反应。 第二节 垂体激素
一、垂体激素 ;二、 神经垂体激素 。 第三节 甲状腺激素
一、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二、甲状腺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四节 胰岛激素
一、胰岛素;二、胰高血糖素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糖皮质激素 ;二、盐皮质激素 。 第六节 肾上腺髓质激素
一、儿茶酚胺的生物学作用 ;二、儿茶酚胺与应激反应 ;三、儿茶酚胺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七节 其他激素
一、睪酮;二、神经肽;三、心钠素 。
第五篇 训练与健身锻炼的生理学分析第 十三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
·7·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变化规律,掌握人体功能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生理机制。 第一节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 赛前状态 ;二、准备活动。 第三节 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 ;二、稳定状态 。 第四节 运动性疲劳
一、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三、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不同类型运动性疲劳特点;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第五节 恢复过程
一、 恢复的一般过程;二、 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三、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基本概念、生理学基础以及发展各项素质方法的生理学分析。
第一节 力量素质;一、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二、力量素质的训练 。 第二节 速度素质
一、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二、 速度素质的训练 。 第三节 耐力素质
一、 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二、 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 第四节 灵敏与柔韧素质
一、灵敏素质;二、柔韧素质。
第十五章 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生理学基础,掌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生理学评定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体育教学与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一、可训练性和可逆性原则;二、全面身体锻炼原则;三、循序渐进和超负荷原则;四、专门性原则。
第二节 体育教学与业余训练的负荷阈
一、负荷阈的组成 ;二、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阈;三、中学业余运动训练负荷阈 。 第三节 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一、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二、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三、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第十六章 健身活动的生理基础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健康评定、运动处方的内容、原理及方法,掌握健康评定、运动处方制定方法的生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健身活动的意义
一、健康的生理学评价;二、健康活动的生理作用 。 第二节 健身运动处方
一、运动处方概述;二、健身运动处方 。 第三节身体成分与减肥
一、身体成分的测定方法 ;二、体脂值与运动;三、肥胖与减肥 。 第四节 运动与免疫
一、免疫的概念;二、运动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六篇 年龄、性别、环境与体育运动
·8·
第十七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活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儿童少年运动定向的生理学知识,掌握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一、运动系统 ;二、氧运输系统 ;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四、神经系统 。 第二节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一、基本动作的特点;二、身体素质的发展。 第三节 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
一、运动定向与科学选材;二、科学选材与年龄 ;三、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评价。
第十八章 女子与体育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女子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方面的特点,掌握女子生理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 女子运动能力的特点
一、力量的性别差异;二、有氧能力的性别差异;三、无氧能力的性别差异;四、运动负荷时功能变化的性别差异 。
第二节 月经周期与运动
一、卵巢的内分泌功能;二、月经周期与运动。
第十九章 老年人与体育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方面的不同特点,掌握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衰老特点和运动对延缓衰老的作用,以及老年人锻炼身体时应遵循的生理学原则。
第一节 衰老的概述
一、衰老的定义和机制 ;二、衰老年期的界限。 第二节 体育锻炼对延缓衰老过程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运动系统的影响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三、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呼吸功能的影响;四、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影响;五、体育锻炼对老年人代谢的影响;六、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生理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二、经常性原则;三、个别对待原则。
第二十章 环境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维持体温恒定的生理过程,掌握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体温的变化与调节以及运动时的功能变化特点。
第一节 冷热环境与运动
一、体温的调节与运动;二、热环境与运动 ;三、冷环境与运动 ; 第二节 水环境与运动
一、环境与运动能力;二、对水环境的适应。 第三节 高原环境与运动
一、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二、 高原习服。 第四节 生物节律与运动
一、生物节律的特点及可能机制;二、生物节律与运动训练。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84 讲授学时: 72 实验:12 学分:4
绪论 2 第一章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8
·9·
第二章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4
第三章 呼吸 4 实验 2 第四章 血液 4 实验 2 第五章 血液循环 10实验 4 第六章 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2 第七章 物质代谢 6 第八章 能量代谢 2
第九章 感觉与运动 4实验 4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4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的学习 2 第十二章 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 4 第十三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 3 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3 第十五章 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2 第十六章 健身活动的生理学基础 4 第十七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2 第十八章 女子与体育运动 2 第十九章 老年人与体育锻炼 2 第二十章 环境与运动 4 五、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占70%。
实验作为一门课单独记载成绩。 六、教学参考书
1、《运动生理学》, 邓树勋 洪泰田 曹志发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运动生理学》,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6。 3、《生理学》,姚泰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1。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