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名额,如何分配才算合理?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尽然。如果方法不当,将会引出很不合理甚至是谬误。以下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之,并提出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分配方法。
例4-1 设某校有3个系有200名学生,其中甲系100名,乙
系60名,丙系40名。若学生代表会议设20个席位,公平而又简单的席位分配方法是按学生人数的比例分配,显然甲乙丙三系分别占有10,6,4个席位。
现情况有所变化,丙系有6名学生转系,其中3人转入甲系,3人转入乙系。这时若仍按比例分配席位出现了小数如下表9,在将取得整数的19席分配完毕后,三系同意剩下的1席参照所谓贯例分给比例中小数最大的丙系,于是三系仍分别是10,6,4席。
这种分配方法真的合理吗?再看下面的情况,因为20个席位的代表会议在表决提案时可能出现10:10的局面,会议决定下一届增加一席。他们按照上述方法重新分配席位,计算结果见表9,6、7列。显然这个结果对丙系太不公平了,因为总席位增加一席,而丙系却由4席减为3席。
系 别 学生数 甲 乙 丙
103 63 34 21个席位的分配 学生人数 的比例(%) 比例分参照贯比例分参照贯配的席例的结配的席例的结位 果 位 果 51.5 10.3 10 10.815 11 31.5 6.3 6 6.615 7 17.0 3.4 4 3.570 3 36
表 9 20个席位的分配 总和 200 100.0 20.0 20 21.000 21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舍弃所谓贯例,找到衡量公平分配席位的指标,并由此建立新的分配方法。
一. 建立数量指标
先讨论A、B两方公平分配席位的情况。设两方人数分别为P1和
P2,占有席位分别是n1和n2,则两方每个席位代表的人数分别为
p1/n1和p2/n2。显然仅当p1/n1= p2/n2时席位的分配才是公平
的。但是因为人数和席位都是整数,所以通常p1/n1≠p2/n2,这时席位分配不公平,并且p1/n1、p2/n2数值较大的一方吃亏,或者说对这一方不公平。
不妨假设p1/n1> p2/n2,不公平程度可用数值p1/n1-
p2/n2衡量。如设p1?120,p2?100,n1?n2?10,则p1/n1-
p2/n2=12-10=2,它衡量的是不公平的绝对程度,常常无法区分两
种程度明显不同的不公平情况。例如以上述双方人数增加为
p1?1020p,2?100而0,n、n不变时,p1/n1- p2/n2=102-12100=2,即绝对不公平程度不变。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后面这种情况的不公平程度比起前面来已经大为改善了。
为了改进上述绝对标准,自然想利用相对标准。仍记P2为1 、PA、B两方的固定人数,n1、n2为两方分配的席位(可变),若p1/n1> p2/n2,则定义
p1/n1?p2/n2rA?n1,n2??p2/n2 ????(1)
37
为对A的相对不公平值。若p1/n1< p2/n2,则定义
p2/n2?p1/n1 rB?n1,n2?? ????(2)
p1/n1为对B的相对不公平值。
建立了衡量分配不公平程度的数量指标rA、rB后,制定席位分配方案的原则是使它们尽可能的小。
二. 确定分配方案
假设A、B两方已分别占有n1和n2席,利用相对不公平值rA和rB讨论,方总席位增加一席时,应该分配给A还是B。
不失一般性可设p1/n1> 个席位时,关于p1/n1、
p2/n2,即对A不公平。当再分配1
p2/n2的不等式可能有以下3种情况:
1. p1/?n1?1?>p2/n2,这说明即使A方增加1席,仍然对A不公平,所以这一席显然应分给A方。
2. p1/?n1?1?<p2/n2,说明当A方增加一席时将变为对B不公平,参照 (2) 式可计算出对B相对不公平的值为
rB?n1?1,n2??
p2?n1?1?p1n2?1 ???? (3)
3.
p1/n1>p2/?n2?1?,即当B方增加一席时将对A不公平,
p1?n2?1?p2n1参照 (1) 式可计算出对A的相对不公平值为
rA?n1,n2?1???1 ???? (4)
(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为什公?)
因为公平分配席位的原则是使相对不公平值尽可能地小,所以如
38
果
rB?n1?1,n2?<rA?n1,n2?1?
则这一席应分给A方;反之则分给B方。根据(3)、(4)两式,
p1p2(5)式两边同乘以n?1n?1得
?1??2?2p2p12< n2?n2?1?n1?n1?1? ????(6)
(5)、(6)两式是等价的。还不难证明,上述第一种情况的
p1/?n1?1?>p2/n2也与 (6) 式等价。于是我们的结论是,当 (6)
式成立时增加的一席应分给A方,反之则分给B方。或者,若记
Qi?pi2/ni?ni?1? (i=1,2),则增加的一席应分给Q值较大的
一方。
上述方法可以推广到m方分配席位的情况。设第i方人数为pi,已占有ni个席位,i=1、2??m。当总席位增加一席时,计算
pi2 Qi?ni?ni?1?, i=1,2,??m ???? (7)
应将这一席分给Q值最大的一方,这种席位分配方法称为Q值法。
下面用Q值法重新讨论本例中提出的甲、乙、丙三系分配21个席位问题。
先按照比例计算结果将整数部分的19个分配完毕,有
n1?10,n2?6,n3?3,然后再用Q值法分配第20个席位和21个席
位。
39
1032632?96.4,Q2??94.5, 第20个席位:计算Q1?10?116?7342Q3??96.3,Q1值最大,于是这一席应分给甲系。
3?41032?80.4,Q2,Q3同上,Q3最 第21个席:计算:Q1?11?12大,于是这一席应分给丙系。
这样,21个席位的分配结果是三系分别占有11、6、4席,丙系保住了险些丧失的1席。你觉得这种分配方法公平吗?你有没有更好更简便的分配方法?
三. 评注
席位分配应该对各方公平是人人都赞同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衡量公平程度的既合理又简明的数量指标。这个模型提出的指标是相对不公平值rA、rB,它是确定分配方案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导出的分配方案——分给Q值最大的一方无疑是公平的。
最后我们分析一下Qi的表达式 (7),看看它为什么能反映对第i方的不公平程度。记p为总人数即p??pii,n为总席位数,且设第
?pii方席位ni为按人数比例计算的整数部分即ni???p?n?,于是有 ?pippi<?n?1?nni ???? (8)
?i上式两端分别是增加的1席分给第i方和不分给第i方时,该方
4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初等数学模型 - 图文(9)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