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朱子语类》)此句话讲了“诚”和“敬”对一个人立身
做事的重要性。(√ )
46.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
,便是为私。(√ )
47.“读书,须有次序 然后将全章反复抽绎玩味。”《朱子语类》)其中“玩味”的意思是探索体味。(√ )
48.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物欲之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国学经典考试复习题
49.朱熹继承了儒家关于笃行的思想,在教学上重视行的作用,而且强调知行并进。(√ )
50.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 )
51.颜之推是宋朝文学家、教育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 × )
52.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
53.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 (√ )
54.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 )
55.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56.颜之推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 (√ )
57.颜之推认为人如果达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程度,是早教的结果。(√ )
58.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59.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十分注意对子女道德的教育。(√)
60.他认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应该学业为根本,道德次之。(× )
61.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对)
62.《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
63.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64.“道无定体,学贵实用”意思是修道不讲固定的形式,学习贵在适用。(×)
65.王夫之提出了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理论。(√)
66.“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黄宗羲的《习性诸论》。(×)
67.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68.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69.“亡而存之,废而举之------”出自《少年中国说》(×)
70.王夫之提出了“夫学以夫教,而学必非教”的教学原则。(√)
71.“行可兼知,而知亦可兼行”是王夫之的知行理论。(×)
72.“学非有碍于思”是说“学对思并无妨碍”(√)
73.黄宗羲、王夫之和顾炎武合称明清三大学者。(√)
74.明末清初三先生是指船山先生、梨洲先生和亭林先生。(√)
75.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习性诸论》和《书院》。(√)
76.在知行认识上王夫之的观点和朱熹的“知先行后“观点一致。(×)
77.“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解释为性是生理,天天在生长形成。(√)
78.王夫之认为“善学者必有善教者”。(×)
79.梁启超曾提出“诗界革命”,并参与了戊戌变法。(√)
80.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
1.《论语》是“四书”之一。( v )
2.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v)
3.大乐必繁,大礼必复。(x)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v)
5.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v)
6.“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v)
7.《名夷访谈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x)
8.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x)
9.小疑则小(C )
A.智 B聪 C悟 D愚
10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B) A重要 B严格 C以 为重 D重视
国学经典考试复习题
A朱熹 B王阳明 C韩非子 D黄宗羲
12.“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13.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
1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境界
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15.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 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16.“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
要倾上,便漫坏池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D)
A可接受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7.“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哪一句(C)
A少年强则国强 B少年胜则国胜 C少年富则国富
D少年雄则国雄
1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
19.梁启超的籍贯是(B)
A广西 B广东 C浙江 D福建
20.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
A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黄宗羲
2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2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实用文档国学经典考试复习题(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