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段讲( C学思结合 )的重要性。
77.《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 D导而弗牵 )
7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C.讲究礼节 )的治国思想。
79.(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80.孔子主张( C有教无类 ),扩大了教育对象。
81.“乐”的起因是:( A .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82.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 B怨恨)
8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84.“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 D 《礼记》 )
85.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 C .善民心,易风俗)
国学经典考试复习题
87.先王制定射乡食飨的礼仪是用来( C使人交往正常化 )
88.先王用礼是为了( A节制人心 )
89.礼是用来( B区别等级 )
90.达到了乐的要求便会( A没有怨恨 )
91.“明圣”的意思是( C传授与制作礼乐的人)
92.教育,对于人民而言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进行教育就会( B有伤世风 )
9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 A提高内心的修养)
94.“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 C人出生没有情欲 。。。。。 )
9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下列说法对的是( B “豫”同“预” )
9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 A 《论语》 )
97.“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的意思是( A声音)
98.乐是由( A从内心发出来的 )
99.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 B使人随便放浪)
100.乐得到通行,就会使( A.人心向道 )
101.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B董仲舒 )
102.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B 董仲舒)
103.“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 C学校)
104.以下句子翻译错误的是:( C 《书》云:“茂哉茂哉。。。。。)
10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不正确的是?( C渐(jiān)民以仁 “渐”通“间”,离间 )
106.下列句子中汉字注音不正确的是:( D不以教化堤防之)
107.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 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 )
108.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C 改变民风,感化民俗)
109.《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 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
110.“乐”的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来的?( B社会和谐 )
111.圣明的君王在乱世中继承王位后会做什么?( C扫除乱世迹象,恢复教化 )
112.古代的君王将什么作为管理人民的重大事务?( A .教化 )
113.“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 D 《对贤良策)
114、“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 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
115.汉代时称呼学校为什么?( D庠序 )
116.秦朝继承周朝之后,“重禁文学”,这里的“文学”指:( A儒家学说 )
11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乐是用于给君王行乐。。。。)
118.“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 A虞舜 )
119.纵观周朝、秦朝,君王统治因为缺少什么而导致灭国?( C .王道)
12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 C《论语?公冶长》 )
121.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 C性 )
122、子曰:“好学近乎( C知)”。
12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 A则不跲)
124.有弗学,( B .学之弗能弗措也)
12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A则能尽人之性)。
126.温故而知新,( D敦厚以崇礼)。
127.“中庸”的核心思想是( C中和)。
128.宋代理学家把( A 《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
129.《中庸》是( C 《礼记》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130.《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
性善论)的思想。
131.( C学习和教育)的实现需要有人性的依据,故要尊重德性,发扬自己。。。善性。
132.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B主导—主体)的中和。
B .
国学经典考试复习题
13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 C.学与思、学与行)的关系。
135.《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这两条途径是( 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 )
。
136.人性的完善要依赖于( C学习和教育),故要注意后天的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
137.《中庸》继承了重视( B主体)的个别差异的思想。
138.运用在学习中,《中庸》强调( 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A )。
139.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下面的注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优优:很多的忧愁)。
140.下面的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D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141.大学之道,( A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4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A谦 )。
14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 C忿惕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144.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天下( A鲜
)矣。
145.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A .无)之。
146.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A倍 ),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实用文档国学经典考试复习题(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