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虚心务实 B.博习广见 C.勤勉惜时 D.相互切磋
国学经典考试复习题
A.尽早施教,严格教育 B.注重环境习染
C.处理好家庭关系 D.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和注重道德教育
31.明清三大学者是( ABC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32.以下哪些是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ABCD )
A.力学致知 B.学贵适用 C.学贵独创 D.穷经经士
33.王夫之的著作有(AB )A.《习性诸论》 B.《书院》
34.梁启超主办过的刊物有( ABCD)
A.《时务报》 B.《清议报》 C.《新民报》 D.《新小说》
35.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 AC)A.船山先生 C.一壶道人
36.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ABCD)
A.论性与习 B.论学与思 C.论知与行 D.论教与学
37.下列语句出自《习性诸论》的有( ABCD)
A.习成而性与成也 B.学非有碍于思 C.行可兼知 D.善教者必有善学者
38.以下属于黄宗羲的著作有( ABC)
A.《学校》 B.《取士上》 C.《广师说》 D.《书院》
39.( B顾炎武 )和( C黄宗羲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40.关于师德师风,黄宗羲对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ABC )
A.真才实学 B.品行端正 C.身体力行 D.不干预政治
三、判断题
1.“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 )
2.《论语》是“四书”之一。( √ )
3.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X )
4.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 ( √ )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
学有所成。( √ )
6.《论语》是一部对话体散文。( X )
7.孟子以“人性恶”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来阐述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 X )
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 )
9.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X )
10.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 )
1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 X )
12.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 )
13.《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X )
14.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 )
15.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 )
16.“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 X )
17.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 √ )
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X )
1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 )
20.《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 )
国学经典考试复习题
22.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 √ )
33.乐可以试人心向善。( √ )
24.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 √ )
25.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 ( √ )
26.《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教育作用是: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待教而后善。( √ )
27.《对贤良策》的道德教育内容:树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俺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 √ )
28.一般的玉如果不雕琢的话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纹,同理,君子如果不学习的话,就不能成就他的德行。( √ )
29.“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中的“瑑”应读zhuó。( × )
30.只要用教化来规范人民,就能取得成功。( √ )
31.《中庸》是儒家关于世界、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的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指导思想。( √ )
32.《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 )
33.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于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爱,知道廉耻就接近于勇。”( √ )
34.《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内文的撰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 √ )
35.“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 )
36.《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 )
37.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因此,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 )
38.《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 )
39.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 √ )
4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 √ )
4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
4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
43.《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的对教师职责的论述。(√ )
4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此段文字是说:只要有“修己治人之道”的人,就可以为人师长。(√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实用文档国学经典考试复习题(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