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依据物流岗位职业标准和工作任务,改革教学内容,使职业岗位要求、课程标准、职业证书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融通,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强化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1)课程内容改革。在教学内容构建上,以培养学生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为重点,以企业真实项目、工作任务等为载体,设计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企业一线物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将职业岗位标准,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等融入课程,并将物流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纳入课程内容,使课程建设内容贴近企业、贴近生产、贴近实际。
(2)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根据“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设计教学过程。基于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以实际工作案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模拟或真实的环境中,通过小组分工、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3)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紧贴岗
- 46 -
位实际生产过程,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以作业流程为导向,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专业教学的情景化、生产化。利用模拟仿真、真实环境的实训条件,将实训与项目结合起来,构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体系。
(4)教学评价改革。在考核方式上,遵循“以过程考核为基础,以能力考核为中心,多种考核方式结合”的原则,加大对实操考核的力度,形成一套适应工学结合、以流程性技能考核和单项技能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5.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以“双师”素质培养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带动,培养、引进在物流行业企业中有较强影响力的专家型带头人,推进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聘请物流工作一线技术骨干及能工巧匠,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
(1)带头人培养。实行双带头人制度。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名,带领团队完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改革等,引领专业建设与发展。聘用在物流行业企业中有较强影响力的兼职专业带头人1名,发挥其在资源整合、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横向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影响作用。
(2)专业骨干教师培养。培养专业骨干教师9名,通过国内外业务进修和技术交流、企业实践与顶岗锻炼,参与课程开
- 47 -
发、实训室建设等专业项目建设,使其成为教学、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具备科技研发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指导学生参加大赛等能力。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企业专家、行业协会专家等一线专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通过“进学校、上课堂、带学生”等措施培养和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三年建设期末,建成稳定的不少于16人的兼职教师队伍。定期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进行考核,激励与动态更新相结合。
6.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改扩建设施齐全、专业化强的校内实训室4个,新建集实训实习、生产经营和社会培训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物流实训中心1个。建设“校中企”、“企中校”各1个。新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1个,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设施先进的实训、实习基地网络,为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供硬件保障。
(1)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供应链管理思路,扩建现有物流实训中心,建成满足50人实训要求的以智能超市经营为主的生产性实训中心。采用公司化模式运作,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教师与学生兼具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身份,完成实际管理任务,营造真实经营环境。
(2)建成一个“校中企”。积极探索“引企入校、产教一体”工学结合模式,与潍坊顺丰速运公司等快递公司合作,将
- 48 -
部分业务引进学校,形成“校中企”。由学校提供技术、场地、设备、管理,由企业提供资金,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教师与学生兼具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身份,承揽实际生产任务,广泛开展生产性实训。
(3)建成一个“企中校”。建设期内至少建设一个“企中校”,将课堂搬入企业,开发实习实训项目,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完成流程操作与综合技能实训项目。既能进行学生的工学交替,定岗实习,又能进行企业职工的岗前培训,同时实现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实现协同工作。
7.健全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引入第三方评价组织,建立健全由校内督导、用人单位、物流协会、学生和家长等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针对专业、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的多元化评价对象,将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核心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标准。按照“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和多项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物流专业建设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与评价。
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运行机制,采取问卷调查、企业走访、毕业生跟踪调查、家长及毕业生座谈会、网络信息平台等手段,对专业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了解专业培养定位是否准确、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工作所需的基本
- 49 -
知识和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是否有效,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如何等,以便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8.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开展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协助企业进行物流系统改造,每年为多家企业进行物流系统分析,参与企业物流技术攻关。
(1)开展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每年为潍坊及周边地区的物流企业、生产企业、服务业的物流部门培训员工300人次以上,进行物流师职业资格鉴定、培训150人次以上,提升当地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学历水平,满足地方经济和物流产业发展需要。
(2)协助企业进行物流系统改造。每年为3—5家企业进行物流系统分析,根据物流合理化和系统最优化的原则,调整设施布臵,优化物流网络布局,减少投资费用,改进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物流最优化。
(3)参与企业物流技术攻关与生产。加强与地方物流企业和兄弟院校物流专业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开发新技术、新项目,每年进行相关的应用型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2—3项,帮助企业解决物流管理中技术难题。
(二)预期效果
1.校企合作进一步融合,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通过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形成行业、企业、学校三方联动,
- 50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潍坊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 图文(10)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