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主体博弈行为研究(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12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2消费者与企业间博弈关系

消费者作为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的受众,是示范运营效果的核心反馈来源。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偏好和能力直接影响示范运营的推广。

消费者和企业在示范运营活动中,也代表着不同的利益方。作为消费者而言,在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行为中,希望以尽可能低的购买价格获取尽可能好的产品或更多的服务。而企业在示范运营中则主要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要获取利润除了控制成本,也会适当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这些则是消费者与企业间的博弈焦点。

2.3国家部委与地方政府间博弈

由于国家“四部委”和地方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中均承担者监管和政策扶持等职责,在实际的操作中,二者之间也存在博弈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政策制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在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法规的制定中,国家“四部委”主要从宏观层面制定和推广行业发展规划、相关扶持政策和产品技术标准等。地方政府主要起到了政策规定特色化的作用。二者所处立场的差别,决定了行为的差异。国家“四部委”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更强调政策对汽车产业发展的推动意义和环境保护等社会效益。而地方政府则在财政利润等业绩指标的驱动下,更关注国家政策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部分地方政府利用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的扶持政策作为招商引资优惠条件,吸引具有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但在实际企业的运营中,并未将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的生产作为企业的主营业务,极大地浪费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资源。因此,二者存在博弈的关系。

其次,实际运营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在新能源汽车实际的运营中,国家“四部委”主要起到了监管督导作用,而地方政府则是示范运营开展的实际推进者。二者立场不同,国家“四部委”通过一系列措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营造公平、良好的市场氛围,而地方政府在示范运营中则可能以地方保护的形式保护本地品牌或汽车企业,外省或地区新能源汽车企业很难打入其市场,从而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二者存在博弈的关系。

2.4其他利益主体间博弈

地方政府之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之间以及消费者之间也存在博弈的关系。首先,各地方政府之间为了更好地发展地方经济,存在争取发展资源、国家政策的倾斜等问题。各政府对国家政策的把握和解读,所能给出的优惠政策等均对新能源产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具有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而各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和发展规划则能为其争取到更多的国家政策扶持。

其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间存在生产资源、扶持政策、市场资源等各方面竞争,如何在激烈的外部竞争中确定企业发展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定位,需对外部环境和竞争对手有非常全面、深入的分析。

再者,消费者间也存在群体效应和攀比等现象。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评价较易影响身边的潜在消费群体对产品的印象,从而反映在产品的销量和口碑上。而消费者之间也存在攀比等心理作用,对于所购买产品的价格、外观等均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影响产品的市场推广。

3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主体行为博弈模式分析

3.1条件假设与参数设定

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归为政府主体,参与示范运营的各类型企业归为企业主体,消费者归为消费者主体进行博弈模型的建立。

假设1:假设政府、企业和消费者3方主体行为是有限理性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学类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主体博弈行为研究(3)在线全文阅读。

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主体博弈行为研究(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gongxue/122458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