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是和近代以来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的发明、运用同步的。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包括: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媒体)或个人;运用的是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传播的信息是大量和公开的;受众具有“多”、“杂”、“散”、“匿”的特征;单向性强,反馈间接、迟缓;作为一项产业,其所传播的信息既有文化属性,又具有商品属性。在网络化为主的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出现了双向、同步等新特征,并渐趋以“离散”(单一媒介的分众化)为特征的新“整合”形态。大众传播的功能说有:1.拉斯韦尔:环境监测、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2.赖特补充了娱乐功能,形成了“四功能说”;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和麻醉作用。 (二)简单题: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中国传播大学,2002年)
【参考答案】
人际传播是指在两者之间或者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而大众传播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到,两者的区别主要有:1.传播者不同:人际传播的传播者是非组织性的普通个人,而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则是组织化的专业传播者,如记者、编辑等;2.媒介不同:人际传播一般不借助媒介而面对面或只是凭借简单的人际媒介进行传播,而大众传播则是通过复杂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技术性很强;3.传播内容不同:人际传播的内容一般是私人性的话题,主观性较强,而大众传播的内容一般是具有公众性的新闻信息以及娱乐信息;4.受众不同:人际传播中,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是交互的,互动性强,而在大众传播中,传者与受众的地位比较固定,受众是隐匿的大规模社会公众,
- 25 - / 98
反馈具有延迟性;5.影响范围不同:人际传播在两个或数个人间进行,因而影响是小范围的,而大众传播则会在广大的社会范围产生巨大影响。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于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①环境监测;②社会协调;③社会遗产传承。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突出地表现了这些功能。1959年,学者查尔斯〃赖特于《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在继承拉斯韦尔观点基础上,补充了对“娱乐”功能的论述,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扩展为“四功能说”:①环境监视;②解释与规定(与“社会协调”一致);③社会化功能(与“社会遗产传承”相对应);④提供娱乐。
2.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施拉姆将拉斯韦尔、赖特的功能观总结为一下三个方面:①政治功能,包括监视环境、协调、社会遗产传递;②经济功能,包括市场信息的传递和解释、开创经济行为等;③一般的社会功能,包括社会规范的传达、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娱乐等。同时施拉姆还具体阐述了“传播应用于个人时的社会功能”:①社会雷达(即环境监视);②操纵(巧妙运用信息实现传播管理);③指导和教育;④娱乐。
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管。
两位学者于1948年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一下三种功能: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通过大众传播的广泛报道使某些问题、人物、组织获得知名度和社会地位);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 26 - / 98
(大众传播公开那些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形成“制度性压力”,维护社会规范);③作为负面效应的“麻醉作用”(大众被表层信息淹没,失去社会实践的热情和行动能力)。
(四)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总结:
1.信息告知: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播大量的信息,是大众传播的首要功能。大众传播通过持续公开地向大众提供各种事件发展变化的信息,对周围环境进行监视,并满足社会团体组织及个人的信息需求。
2.协调关系:大众传播通过反映、引导、引发舆论(所谓舆论是社会公众共同的强烈持久的意见、态度与信念的总汇),传递社会分工基础上各部门需要的信息等方式,对社会有机体发挥着协调和统一的作用。
3.文化传承:通过传播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内容,保存发展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化的逐渐完善。大众传播已成为现代人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
4.提供娱乐:很多人选择大众媒介作于娱乐的主要工具和手段。通过大众媒介为载体进行的娱乐活动,人们一方面放松身心,一方面提高审美能力。 (五)大众传播的负面效应: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有学者提出大众传播除了积极的社会功能外,还具有“负面功能”(同时有学者认为这一提法不科学,因为“功能”一词一般是指正面的积极效用,建议应叫做大众传播的“负面效应”)。归纳而言,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麻醉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在受众的观念现实和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插入了一个“媒介现实”,虚拟的“媒介现实”的“现实化”(虚拟环境的环境化)正在造成人们与现实世界的隔离,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介来了解世界,从而过度沉溺于表面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失去社会行动力和社会交往欲求,同时丧失辨
- 27 - / 98
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成为顺从现状的“单面人”。(“电视人”与“容器人”:指那些将闲暇时间完全用于大众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完全与媒介内容相联接的人,他们的思想观念乃至行动方式都源于电视,极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无法应付现实世界的种种变化,完全成为一种收集媒介信息的“容器”。)
2.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作为商品具有均一性、技术化和强迫性特征,不仅造成了听众、读者和观众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的下降,更加剧了现代人的“异化”处境,使人们背离了真正的文化需求。
3.电影电视作品中,大量的暴力、血腥、色情内容和场面给社会带来了消积影响,危害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民族文化生存与文化认同危机:卫星直播电视等媒介形式的发展,扩大了节目覆盖范围,带来了跨文化传播中的国家主权问题,对传播弱国的社会制度构成潜在威胁,对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造成冲击,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民族文化生存与文化认同危机。
(六)论述题:举例说明大众传播功能失调产生的社会不良后果。(北京大学,2004年)
【参考答案】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与“功能”相对的“功能失调”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不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在大众传播中,在一定条件下,如被社会集团或个人滥用时,某些传播功能会受到损害而产生消极的负面后果,这就是传播的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环境监测的失调功能。大众传播对社会变化的反映迟钝或过密,都会导致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如果媒体对事关社会发展和公众利益的重大事实没有及
- 28 - / 98
时报道,就会导致公众对危机缺乏警惕,从而引发重大损失和恐慌心理。如果媒体对社会环境变化的报道过于频繁或过于煽情化,就会导致公众对社会信息缺乏敏感,从而导致损失。第二,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大众传播的社会协调功能主要体现为对社会舆论的反映和引导。如果这一功能失调,就会对社会公意产生不良的后果,引发非理性舆论和社会冲突,对社会发展和变革产生负面影响。第三,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大众传播如果缺乏文化传递的责任感,过度传播庸俗文化,会对一个社会的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精神面貌产生负面影响。第四,娱乐的功能失调。大众传播媒体如果过分渲染娱乐色彩,会增加受众的被动性,使他们沉迷于“媒介假日”中,降低审美情趣,限制他们的社会性行动。
(七)拟态环境/信息环境(名词解释):
所谓“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最早由李普曼提出(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该观念认为,媒介现实并非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八)刻板成见(名词解释):
刻板成见( stereotype ),又称刻板模式、刻板偏见,由李普曼最早提出,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单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因而它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 29 - / 9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传播学(个人笔记,仅供参考)(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