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不可控制性等特征。
2.非语言符号在人类传播活动中发挥着多种功能。首先,它可以独立传达信息;其次,它可以辅助语言符号的传播,一方面,它可以加强和扩大语言传播的效果;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削弱或抵消语言传播的效果。 (五)信号与象征符:
我们还可以将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1.信号。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信号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信号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例如,冒烟是着火的信号,电闪雷鸣是下雨的信号等。第二,信号与其所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规定关系。例如,交通信号、电报讯号、计算机语言等。
2.象征符。
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与信号相比,象征符则具有不同的性质:第一,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第二,象征符不仅能够表述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第三,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第四,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例如,“树”这个词,它就是树的象征,因为在这个能指中,没有固定和必然的像树一样的性质,它和现实的树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武断的。也就是说,象征符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知觉的层次,具有表象和概念的功能。
(六)论述题:结合实际,说明信号与象征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华中科技大
- 10 - / 98
学,2004年)
【参考答案】
1.我们可以将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而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2.简单地说,信号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信号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例如,冒烟是着火的信号,电闪雷鸣是下雨的信号等;第二,信号与其所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关系。例如,交通信号、电报讯号、计算机语言等。
3.与信号相比,象征符则具有不同的性质:第一,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第二,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第三,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第四,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例如,“树”这个词,它就是树的象征,因为在这个能指中,没有固定和必然的像树一样的性质,它和现实的树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武断的。也就是说,象征符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知觉的层次,具有表象和概念的功能。 (七)意义(名词解释):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本身是抽象与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因此,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符号意义可以分成以下几类: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八)编码与解码(名词解释):
- 11 - / 98
编码是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而解码则与之相反,是指受传者将接受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的信息的过程。编码与解码的连通过程实质上就是简单的传播过程。接受学的观点认为,如果说符号具或符号的表现层面是由编码者决定的,那么符号义或者符号的内容层面则是由解码者决定的。由此,传播者送出的编码化的信息,不可能原原本本在受传者处得到再现。
(九)符号互动论/象征性社会互动(名词解释):
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学者库利和米德创立,后经布鲁默总结提出。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性互动论,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换句话说,这个理论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个体如何赋予他们与其他人交流的符号信息以意义,从而理解人类行为。符号互动论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即个体基于对象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这些意义产生于人们的同伴的社会互动,这些意义也通过个体的解释过程得到修正——而对对象采取行动。符号互动论是符号学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应用,它是一个宽阔的视野,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理论。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一)模式与传播模式(名词解释):
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间接的描述,它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化的简化形式。多伊奇认为,模式主要具有构造、解释和预测功能,并可划分为结构性模式和功能性模式。
传播模式基本上是利用文字或图表构筑的、描述传播过程本身的功能性模
- 12 - / 98
式,描述的内容主要包括:1.描述过程中的各要素及相互关系;2.过程本身与社会环境的互动;3.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特点和规律。传播学者们总结的传播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包括拉斯韦尔模式和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和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大众传播概念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和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三种。德弗勒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对引入西方的传播模式学说具有重要影响。 (二)传播研究中的模式体系: 1.线性传播模式:
(1)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名词解释)
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这个模式,被视为传播过程研究的经典模式,人们称之为“拉斯韦尔公式”(如图4-1所示)。
谁 控制分析 说什么 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通道 媒介分析 对 谁 受众分析 取得什么效果 效果分析 图4-1 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从此模式中可以看出: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的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意图,因此是一种说明过程。它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独立的研究。据此,传播研究领域可以分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但该模式忽略了社会制度对媒介的影响,过高地估计了传播的效果,忽略了反馈的因素,未能揭示传播的双向互动性质。
- 13 - / 98
(2)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香农与同事韦弗提出了传播的数学原理,后来传播学借用此模式说明人类传播过程,它包含五个要完成的正功能(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和一个负功能(噪音)(如图4-2所示)。
讯息 信号 接收到的信号 讯息 信 源 发射器 接收器 信 宿 噪 音 图4-2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传播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该模式使传播学者的认识提高了一步,使人们能够更精确地研究传播过程中的具体环节。缺陷是未能在模式中更多地顾及人的因素和社会因素,还忽视了讯息的内容、传播的效果等等。
噪音:信源无意传送却附加在信号上的任何东西,会对正常传递产生干扰。在传播过程中,传受者之间传受信息有差别,往往是由噪音干扰造成的。能够消除噪音的是讯息中包含的冗余信息(如重复),冗余信息不会影响讯息容量的增减,却有抗干扰的作用。排除噪音有利于传播的顺利进行。
(3)对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评价:
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止于另一点的直线、单向的过程,没有信息的回路与反馈;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即传播过程只是内部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不与传播所生存的环境进行任何交换,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 2.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 14 - / 9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传播学(个人笔记,仅供参考)(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