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维纳于1948年创立了控制论。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就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控制论基础上的传播过程模式,是一个带有反馈回路的闭环式控制系统。
(1)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
该模式由奥古斯德首创,1954年由施拉姆提出,是一个高度循环的模式(如图4-3所示)。在此过程中,传播者既是制成符号者、解释者,也是还原符号者;受传者也是如此。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即编码与译码。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比线性模式进一步,增加了反馈,强调了传播的互动性,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但是该模式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和平等的,而现实并非如此,尤其不符合大众传播传受双方不平衡的现实。
讯 息 编码者 解释者 译码者 讯 息
译码者 解释者 编码者 图4-3 奥古斯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由于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不适用于大众传播,施拉姆于1954年又提出来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模式(如图4-4所示)。该模式明确提出了“反馈”的概念,认为模式的中心是媒介组织,它也集编码者、译码者于一身,可以从受众处获得推测性反馈;受众往往是由个体组成,个体分属于各个基本群体和次级群体。
- 15 - / 98
图4-4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显示了大众传播的生产和接收,以及对媒介的推测性反馈。它标志着从一般传播过程模式走向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标志着将大众传播看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趋向。该模式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该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数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数学模式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如图4-5所示)。另外,该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噪音的影响。
- 16 - / 98
图4-5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4)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大众传播概念模式。(名词解释)
1957年,美国传播学者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整理当时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适合大众传播研究的有系统的模式(如图4-6所示)。该模式借鉴了纽科姆的“ABX”对称模式,并在反馈的环节和层次上进行了扩展,尤其是引入了第二种传播者C(信息渠道角色),使得传播过程的层次性和把关机制更为明显地显现出来。
图4-6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大众传播概念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对认识大众传播过程意义重大:①指出了大众传
- 17 - / 98
播是经过选择的而且经若干阶段进行,说明大众传播过程中把关人及其多重把关性;②指出了反馈(或缺乏反馈)的重要性。但该模式也存在明显不足:①认为三个参与者(传者、媒介、受众)之间平衡互利,整个系统完全自我调节,而事实上很少平衡;②夸大大众传播一体化程度,实际上各方追求的目标都不同;③过分强调了传播者的相对社会的对立性。
(5)对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的评价:
控制论传播过程引入了“反馈”的概念和机制,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系统的回路,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但该模式体系也存在缺陷: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就形成了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体系,而现实中很少有平衡对等;认为传播过程是独立本体运动过程,未发现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三)简答题:传播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有何异同?从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到社会系统模式,说明传播学研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复旦大学,2003年)
【参考答案】
模式是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或预期。模式按照符号可以分为文字模式、图表模式、数学模式三类,按照作用可以分为结构性模式和功能性模式两种。传播模式基本都是利用文字和图表构成的功能性模式。归纳而言,传播模式经历了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三个发展阶段。前两者是对传播过程内部的微观认识,后者是对传播过程外部关系的宏观认识。1.线性模式把传播视为单向流动的过程,拉斯韦尔的“5W”模式是典型的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揭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但却忽略了反馈和社会环境对传播的影响;2.控制论模式在线性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反馈的概念,把传播看成了一个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但是,这类模式仍然
- 18 - / 98
忽视了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3.系统传播模式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传播放入一个宏观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并视之为整个社会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三种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到,传播学的发展是由微观视角向宏观视角发展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逐渐摆脱简单化的过程。在系统模式下,对传播的研究必须综合考虑微观的和宏观的各种要素,在一个复杂多元的视角下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和传播系统的运行。
第四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人内传播(名词解释):
人内传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或自身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进行的信息处理活动。信息交流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传播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作为最基础的人类传播形态,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人内传播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感情等正常形式,以及做梦、催眠等异常形式。传播学对人内传播的研究并不深入,更多的研究成果聚集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内。人内传播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性和实践性,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应;系统性(非孤立性),是更大的传播系统的组织部分,与外界保持着信息的交换;积极能动性;基础性。 (二)米德的“主我”与“客我”:
米德的理论著述构成芝加哥学派的核心。他在他的“自我”研究中提出了“主我”(I)和“客我”(me)的概念,他认为这两个概念是“自我”的两个侧面,每个侧面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主我”也称“自然我”,是“自我”中冲动性的、无组织的、无方向的和不可预测的那部分。“客我”即“被类化的他
- 19 - / 9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传播学(个人笔记,仅供参考)(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