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是经过社会化的我,是由与他人共享的具有组织性和一致性的模式所构成的。每个行为始于“主我”的神经冲动,但立即被“客我”所控制。“主我”是行为的驱动力,“客我”指挥和引导行为。米德运动“客我”来解释那些符合社会规范的调适性的行为;而用“主我”来解释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无法预测的行为。
(三)简答题:请以自我成长的亲身经验,评析米德主我客我理论。(厦门大学,2003年) 【参考答案】
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德在他的“自我”研究中提出了“主我”和“客我”的概念。“主我”也称“自然我”,米德认为它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冲动,是未经过社会化的、自然形成的我。“客我”是经过社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2.比如说,当我们离开家乡到另一个地方去上大学,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把上大学看作是重塑自我的机会:一方面,我们可以找到新的一群意义重大的“他者”(即与我们最亲近的人),并且与之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我们的“主我”观点也希望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起新的“被类化的他者”(即自我)。在此,“主我”驱动自我的改变,而“客我”则阻碍这种改变。 (四)布鲁默的“意义”、“社会互动”与“解释”:
布鲁默认为符号互动论的核心问题在于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几个基本的前提:首先,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其次,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最后,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因此,意义、社会互动、解释,就是符号互动理论的三个主要概念。布鲁默用三个基本原理总结了符号互动论的观点,第一,我们根据我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对待事物;第二,我们所赋予
- 20 - / 98
的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三,在任何环境下,我们经历一种内部解释过程,即与自己对话,以给所处的环境确定一个意义并决定怎么行动。 (五)人际传播(名词解释):
人际传播(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界传播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人际传播可以分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而进行的非面对面交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扩散,依赖网络、移动通讯工具进行的交流正在更新人际传播的形态)。根据时间差的有无,人际传播可以分为同步传播(如打电话)和异步传播(如发短信)。人际传播具有直接性、多符号性、非制度化等特征。 (六)人际传播的主要动机:
获得对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有用的信息;认识自我(形成自我意识)和与他人的相互认识;社会协作中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需要;满足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七)人际传播的主要特征:
1.直接性: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2.多符号性:信息传递和接收的渠道多,可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多种渠道和手段;3.反馈迅速:互动频率高,可随时进行传播方式和内容的调整,具有鲜明的可控性;4.保密性强;5.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建立在合意和自愿的基础上)。 (八)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1.对于个人社会的重要作用,一是自我观念的形成,二是社会观念的形成。
- 21 - / 98
按照社会学对于人际传播占主要传播形式的群体的分类,这种功能尤其表现在初级群体(如家庭)、次级群体(如学校)、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的群体,“霍桑实验”)和小群体中;2.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伊利县调查肇始的“两级传播”研究和“创新扩散”研究等经典的传播效果研究等都证明了人际传播对于大众传播效果实现的重要作用。
(九)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参考答案】
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见相互交换精神内容(意义)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体(符号载体)。在这里,媒体以可以理解为任何能够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渠道。人际传播是一个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它的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十)库利与镜中我(名词解释):
库利主要发展了两个概念,第一个是“镜中我”,指的是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镜中我”概念由三重涵义或三个阶段构成。第一,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第二,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个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第三,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库利认为:我们总是在想象,而在想象中我们得到了其他人心目中对我们的评价、判断。库利“镜中我”思想与他的初级群体(又称为首暑团体、基本群体)思
- 22 - / 98
想密切相关,库利认为初级群体是人们的自我观点发展的摇篮。初级群体的特点是人们亲密无间,有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和合作。这种群体为个人的社会化和个人的理想奠定了基础。初级群体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同事和教师等。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组织传播(名词解释):
组织传播(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就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了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具体而言,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组织传播涉及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前者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两种结构,其中正式渠道又分为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后者指组织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组织传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手段性和满足性两个方面。对组织传播的研究主要功能主义学派、社会主义学派等。
(二)组织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1.组织内传播:组织内传播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两种结构。①正式渠道即信息沿着一定的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及其隶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通过正式渠道进行的组织内传播又分为纵向传播(包括侧重组织目标、任务的“下行传播”,侧重下级部门任务汇报、建议提出的“上行传播”)和横向传播(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②非正式渠道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之外的信息传播渠道。通过非正式渠道进行的组织内传播又分为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非正式渠道的组织内传播能够减少组织的制度性结构的压力,使组织成员能够在“组织人”与“社会人”
- 23 - / 98
的角色转换中保持更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性的发挥,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发挥更大的作用。
2.组织外传播:组织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包括:①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②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如现代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的宣传活动:如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等。 (三)组织传播的功能:
1.手段性的功能:①内部协调,形成整体;②指挥管理;③控制环境,决策应变。
2.满足性的功能:①形成共识,进行情感交流;②鼓舞士气。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历年试题:
09年,拟态环境(名词解释);
09年,拉斯韦尔提出了媒介的几种功能?赖特又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中作了怎样的补充?
11年,刻板印象(术语或命题解析); 12年,大众传播(名词解释); 12年,拟态环境(名词解释)。 (一)大众传播(名词解释):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
- 24 - / 9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传播学(个人笔记,仅供参考)(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