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几万建设大军的艰苦奋战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西安地区共完成限额以上的工业基本建设及其他重要项目共47项,其中属国家重点工业建设有23项。其他完成了西郊电子城、东郊纺织城及大批航空及兵器工业,还有阎良、窑村、户县、武功等地的飞机场。同时修建了交大、西工大、航校、通讯学校、西军电等一批高等院校和一批科研、设计单位。仅西北建筑工程管理总局系统就完成总产值6亿多元(当时物价很低),竣工面积55万平方米。这些建设项目使西安市由一个消费城市变成新型的工业城市,为西安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西安为中心兴建的重大建设项目和工厂企业有160余个,为西安现代化工业建设开创了新纪元,形成全国重要的加工工业基地、三线建设及“156”项国防工业建设的重要基地。同时科技、文教、医疗、卫生、商贸农业、城市建设地方工业等方面也有明显发展壮大。是西安建设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期,也为西安今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当时议论较多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l、领导干部是否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新调来的参加工业基建的干部政治思想素质高,积极肯干,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有的同志忠诚党的事业日以继夜的工作,有的晕倒在工地上。他们当时那么一股干劲,那么一股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至今仍留在我的脑海中。但过去熟悉的东西现在很多用不上了,新形势、新任务、新工作面前不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且还要求我们必须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技术决定一切”的论点是片面的。但有的同志片面理解“外行领导内行是普遍规律”说法也是不正确的。新工作要求我们有看设计图的初步知识,懂得施工规程、质量监测等知识。如厂房基础回填土必须筛面夯实,土块不得超过核桃大才能保证地基不下陷。而有的工地将西瓜大的土块填人基坑。有一天韩森寨某重点工厂砖墙砌到二层楼高时,忽然倒塌。我到工地一看横幅大标语写着“请看弱不禁风的墙”。有一次我和搬运工乘坐一辆运原材料大卡车,距工地约200米时司机说汽车坏了。大家都只好下来。汽车队长也认为汽车坏了便号召大家肩扛人抬将原材料运到工地。后来才知道汽车并未坏,而是司机一天没吃饭,才想出此招跑去吃饭。而队长外行也不懂汽车性能。有一天我和市委办公厅一位同志一块到汽车公司,厂长和我们闲谈三足架稳,还是四足架稳。我在学校学习“三角”、“几何”时,都说“任何三点都构成一平面”如机枪架、测量仪器架、照像机架等都是三足架,可是厂长仍说四足架稳。有一次市委研究工业基建会上,大家对氢气、氧气性能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当时极少数干部认为外行领导内行是理所当然的而甘居外行,不愿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进而轻视知识,轻视人才,轻视知识分子,这对以后工作和事业发展造成潜在的危害。
2、关于“骨头”和“肉”的关系,建设和吃饭关系,生产和生活福利关系问题,以及“农轻重”的比例问题。历史证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终究是维持不下去的。我们在农轻重比例上还是掌握得比较好的。但在落后就要挨打的忧患意识指导下,仍然提出“重工业是我们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实际上重点是发展国防工业。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农业、轻工业和职工生活福利注意不够,也带来不良后果,在执行中生产性建设投资占89.30%,而生活福利和公用事业建设投资仅占10.70%。对非生产性设施一切从简,对职工及其家属住房主张用土坯切墙,主张干打垒,并在龙首村修了示范房。即使对生产辅助设施也是简陋凑合,形成车间是最现代化,最先进的设备,而配套设施如排水渠,本应修为暗沟,却修成明渠,每年都得清淤疏通。总的说来偏重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重工业投资占整个投资的36%,当时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全
部支出的30%,而对轻工业,特别是农业投资很少,注意不够。结果轻工业特别是农业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人民生活用品,特别是粮油严重短缺,农村出现粮荒,大批农民进城排队买粮,干部、工人的吃粮也压缩限制,当时工地上也处于半饥饿状态。一时社会上出现了“小饥荒”。形成谁关心群众生活谁便是思想落后。工会只抓生产,不关心职工生活福利。而根据“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实践,整个趋势呈马鞍桥形势,那一年农业发展了,农产品丰收了,经济建设就发展迅速顺利,就形成建设高潮,反之,则经济建设出现低谷。
3、如何分清敌我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掌握保密措施问题。我们应该相信党,相信群众,依靠大多数群众。关于“156”项保密措施是非常严格的,形成党与世隔绝的状况,它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一般人是绝对不能接触它,知道它的,即使市上五大班子的大多数人也不能过问,市上除第一书记,市长和主管书记及市委主管的基本建设部知道内情外,其他书记、常委、副市长和各局局长都不知道它的情况。而对于为“156”服务的单位、如商业后勤部门及邮电、书店等部门为它服务也必须建立专业保密队伍,其组成人员,要查出身,要历史清白,要经过严格审查,保证绝对可靠。我作为专管“156”项的机要秘书,也不知国防工厂的性质、任务、规模,我可以到工地进厂区,但不能进车间,进试验场,即使本厂工人只能进自己所在车问,也不能进别的车间,这些由保卫干部层层把关,严格执行。周围群众更不能接近工厂。我记得847厂还是786厂,围墙外10米有松土带(足迹检查带),每天要查看脚印。许多工厂都修了塔式高层办公塔楼,厂长坐在最高层可鸟瞰全厂。厂名也完全是用代号,我记得有113、114、115、172、248、408、786、803、804、843、844、847、514、853等20多个。我只模糊的听说这些厂有的制造飞机,有的制造光学仪器,有的造炮弹??,但具体到那个厂的所产的产品、名称等,便说不上来。事实上我已养成高度保密的自觉习惯,养成不告不知,不问、不理、不打听,即使我已知道的情况也守口如瓶,一字不露,有时还有意识的回避了解这方面情况,认为知道的越少越好,以免失密,责任重大。这一套保密办法是完全照搬苏联的经验。当然重视保密是完全需要的也是很重要的,但把周围所有群众干部当成怀疑对象,当成嫌疑人,则有点过分。据说在苏联政治工作中没有“群众路线”这个名词,而他们的情报机构克格勃特别庞大,也是非常严密的。
(吴大贞,现年78岁,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任西安市委办公厅机要秘书。离休前系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编审。)
我在基建战线上的经历
张 克
1952年5月,西北行政委员会开始组建西北建工局,设有办公室等10多个处,3个专业公司,12个加工厂,职工近两万人。1952年底,我被调入局里任财务科长,从此全身心地投人大规模的国防建设。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1954年大区撤销,西北建工局隶属中央建筑工程部。苏联援建我国156项重点工程,在陕西就有22项,中央建工部决定要组建一支强大的工程建设队伍。1954年7月,决定华东建工部与西北建工局合并,名称为西北建筑工程管理总局,另把中央划归建工部8个师部队中的4个师划给西北建工总局。上海华东建工部部长贺敏学(原华东防空兵司令)带领先遣人员来西安了解
情况后,与西北建工局杨林局长(原一野后勤部副政委,老红军)同去上海,商谈合并事项。在中央建工部部长的主持下商定了部局合并的有关事项。
1954年10月华东建工部迁来西安,两万多名职工,加上家属子女好几万人陆续到达。火车专列运送,每趟火车专列到站,我们都去热烈欢迎,并妥善安排好职工的住宿生活。
华东、西北两部局合并后组成西北建筑工程管理总局,局长由西安市委书记冯直兼任(因党的关系在市委),副局长贺敏学、杨林(后任省委常委)、高士一、汪胜文。
机关设有10个业务处,一个专家工作科和总工程师室。总工程师夏行时、钱康恒,3位苏联专家,局专家多洛普切夫(莫斯科工程局局长),公司专家普契柯夫斯基和米特维捷夫。
总局设有党委、团委、政治部、监察室、法院(各师有军法处),一律按军级级别序列配备任命干部。我们的老局长贺敏学、杨林都是革命老前辈,威望高,深受职工群众的敬佩和爱戴。
两局合并后,华东一公司万名职工,技术力量强,曾出色地完成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工程,来西安后在曹星布总经理(后任援越专家组组长)带领下,先到韩森寨扎营,承担了6个军工项目的任务。部队4个师陆续来到西安。西北建三师先到,师长张占荣、政委吴松(后任总局副局长)、参谋长牛福海。建六师由上海迁来,师长黄欣、副政委黄益源。建四师由广东茂名调来,师长张孟云、政治部主任张宏盛。建七师由武汉调来,师长杜廉、政委冷裕光、政治部主任张成功,还有些师级领导。4个师共3万多人。
随后,中央建工部又决定把天津市的第六建筑工程公司调来陕西。1955年10月,由我和建工部一位处长去天津联系迁移事项,同时把二机部西安办事处从南京、武汉新招来的4千多名工人也调来了。
总之在西安地区很快聚集了10万建设大军,总局编制了直属10大公司,其中建筑公司6个,安装公司2个,还有机械化公司、运输公司,以及电机厂、金属结构厂、木材加工厂、构件预制厂、汽车修理厂等附属工厂,还有医院、托儿所及子弟小学、中学等直属事业单位。部队调来的4个师原建制未变,一般原师长为公司经理,政委为公司党委书记,团长为工程处主任,团政委为书记。起初仍按部队陆军供给标准供应,而后逐步改编完全归属地方。各公司分别在西安的边家村、胡家庙、窑村机场及阎良、三原、兴平、户县、咸阳、宝鸡等地建了基地。
10万大军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大规模的国防建设这个共同目标而走到一起来了。大家团结一致,自觉遵守纪律,艰苦奋斗,克服困难,成为国家一支有力的产业大军。人人都知道,盖房子的人无房住,他们面对的是无路、无水、无电条件很差的三无之地,职工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生活工作条件都靠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创造。他们一心为国防建设服务,以苦为荣,开展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修建了西安市西郊电子城、东郊纺织城和一大批航空及兵器工业工厂,以及阎良、窑村、户县、武功等飞机场,修建了航校、通校、西军电、交大、西工大等一批院校及科研设计单位。
我调入总局时很年轻,只知道苦干实于认认真真完成任务,因此在西管总局大干的6年里,很少坐办公室,除本身的业务工作外,凡派工作组、下工地、试点、检查、外联,特别是同甲方结算要钱,扯皮的事都派我参加。1956年847厂(昆仑机械厂)搞第一个快速施工试点,组织了庞大的工作组,我任副组长,吃住在工地。
快速施工是苏联专家的倡议,847厂的图纸(苏联设计)来的最早,决定实施平行立体交叉施工,5万平方米的建筑,主体工程要在3个月内完成。因此集中第一公司的人力、机械,昼夜施工,天天排进度、查质量,时时调度材料构件。专家布置的任务必须按进度完成。有一天,工地主任没有完成当天的任务,多洛普切夫专家很生气。工地又推行了架子车代替人挑箩筐,河卵石代替石碴等技术措施。每天晚上我还要单独向汪胜文副局长汇报工程进度。由于工程进度紧,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干。有一天风刮得很大,吊装楼板时一位战士不幸摔死,出了大事故,处理了好多天。我和计划处黄霖生、一位工程师住在工地,不分白天黑夜苦干了3个月。由于紧张疲劳过度,一天夜里我昏倒在厕所里后被人救起。工程结束时,局里派办公室主任廖伟同志来帮助我们总结了一套施工经验材料。总局发动各公司推广使用架子车、河卵石代替石碴的措施,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苏联专家很重视技术革新,各公司还推广雨季施工和灞桥电厂冬季施工的试点经验,突破季节施工的限制。每年我都要参加总局贯彻增产节约、冬季施工等工作组,深入到各公司工地检查督促、总结汇报。
总局承担的重点工程基本完成后,中央将一、三、六建筑公司分别调到广东、浙江、福建、天津各地,同时从原六师中选调部分官兵新组建工程兵二一一大队,其余所属各单位统一下放陕西省,同省城市建设局合署办公。
西北工程管理总局10万职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过6年多的艰苦奋战,完成总产值6亿多元,竣工面积55万平方米,为使西安市由消费城市转变成新型的工业城市做出了重大贡献,为西安现代化工业建设开创了新纪元。
(张克,现年76岁,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任西北建筑工程管理总局财务处副处长离休前系西安市科协主席。)
向苏联学习
冯 直
西安——到处在建设,到处可以看到苏联人民伟大无私的援助,到处是中苏伟大友谊的结晶!这就是我们西安市的人民特别珍视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热烈庆祝十月革命第四十周年的原因。
过去,西安是落后的,没有一平方公尺的高极路面,没有自来水,没有一个象样子的工厂,反动统治阶级给我们人民的是灾难和贫困!解放后,西安市的命运掌握在人民自己手中的时候,我们西安市的人民是亲眼看到了的,由于进行了巨大规模的建设,使我们西安市的面貌根本改观了。在短短的几年中,西安已经由一个落后的消费城市,一跃而为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近代科学水平的社会主义工业生产城市了。今后西安市工业的生产力将在现有的优良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迅速的发展,将担负国家的重要生产任务,将成为国家的重要工业城市。
应该说,没有苏联的热情援助,我们是不能在短短的几年中,获得这样巨大成就的。我们每项建设都包括着苏联劳动人民苏联专家们有意义的劳动,每项建设都是两国人民伟大友谊的表现!在热情庆祝这个伟大节日的时候,使我们回忆起了许多动人的事实,使我们想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以及在伟大国际主义精神教养下的苏联人民是以如何的热忱帮助自己的兄弟的。
记得几年以前,为了建设新的西安,在城市规划工作方面我们拟制的几个初步
方案中,基本上还是按照旧的过了时的或资小主义城市观点设计的。虽然经过几次修改,也没有脱出原有的圈子。还是在这以后,我们得到了苏联城市建设专家的指导,并且经过几个专家亲自来西安进行实地视察和具体帮助,把建设社会主义城市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意见详尽的告诉给我们,我们才逐步完成了现在这样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总体设计,这个设计的特点是对劳动人民的生活、休息、工作和健康给予了充分的关怀,它不仅能满足工业建设的需要,妥善的安排了工业建设项目以及其他生产和工作所必要的条件,而且更注意了劳动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
苏联对我们建设上的援助是系统的全面的。帮助我们建设工厂是从确定项目,勘察厂址,负责设计,帮助施工,供应设备和各种资料,帮助生产试制直至中国同志能独立操作能指挥生产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们的工作。
我们要进行大规模建设时,首先建设那些工业呢?我们没有经验,苏联根据他们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帮助我们确定了建设项目,在选择厂址时,苏联派了很多专家亲自来到现场进行勘察,记得几年以前,为了选择工厂厂址,收集设计资料,一批苏联专家来到了西安,他们刚一下车立刻了解一般情况、进行实地查勘。在查勘中,专家们非常注意那里是村庄,粮食产量如何,影响多少农业生产和如何尽量节约土地的问题。有两天,因为要争取按时完成选择厂址的任务,专家们一直继续了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在应该休息的地方我们几次把汽车停了下来请他们休息和吃饭,但所有的专家不约而同的都不下来车,坚持工作,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这样工作了两天,完成了选择厂址的实地查勘任务。在进行这些工作中,苏联专家们把帮助中国的建设看作是给他们自己建设一样的积极负责忍饥耐劳坚决完成任务的精神,使我们不少和专家一起工作的同志,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教育。
苏联集中了成千成万的优秀专家为我们进行紧张繁重的设计工作,他们通过多次比较计算,根据中国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了既经济又合理的方案来。苏联给我们设计的工厂是尽可能采用最新的技术成就的。他们毫不保留的把他们新的发明和精湛的技术运用到给我们设计的工厂中来。比如在我们西安市建设的电力电容器厂的设计,就是苏联专家集中了苏联电力电容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全部的先进经验和新的创造并经综合研究以后设计的。现在我们已经建成即将投入生产的这个电力电容器厂,无论在设备、设计以及生产效率各方面都比苏联现有的电力电容器厂先进些。类似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不仅如此,苏联设计部门还在我们建厂过程中,经常提出修改部分设计的建议,以便把苏联最新的发明争取一切机会加到设计中来,这种使人深受感动的事情,只有伟大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办到的!
设计经过中国审核批准后,苏联设计部门又进行了繁重的绘制图纸工作,苏联同志们在这方面付出的巨大劳动是我们一般人难以估量的,因为每个工厂的施工详图都是成吨的,图纸的数量都是数万张以至数十万张。根据施工过程中使用证明,苏联设计部门绘制的图纸是很多工人欢迎的,因为这些图纸都具有显著的准确、清晰而详尽的特点。现在我们各个工厂企业部门一致认为,我们有了苏联帮助设计的这样的先进工厂,给我们今后生产创造了优越条件。
在我们这些工厂进行施工和设备安装特别是进行生产试制时,苏联都派来了具有高贵品质,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专家来帮助我们的工作,对我们各方面的工作,都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他们积极工作的态度,充沛不懈的工作精力和各方面的模范行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联专家们服从领导,坚决完成上级给予的任务,顽强的工作精神,以及他们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一五计划(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