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五”以后,西安的发展日益加快,建设成绩更加显著,但是,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去看问题。“一五”的确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有了那个时期人们夜以继日的辛勤劳动和拼搏精神,才造就了西安迈向大都市的起点和今天的辉煌。
“一五”的打基础作用还表现在人才培养和经验积累方面。那时,随着整个建设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这一艰巨工程。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等多种多样形式,培养造就了各类人才,在各项事业中涌现出大批精英。在后来各个历史时期担任各级领导职务或在各项工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物,如果不是经过那时候的磨炼,是难以取得重要成就的。他们是随着西安建设事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就以我个人来说,如果不是经受过工人运动的锻炼,不是经过“一五”期问在国防工厂建设中培养磨练,就不可能在以后的领导岗位上为人民做一点事情。所以,我永远不会忘记党和人民的教育培养之恩。我常常这样想,不能突出自己的作用,要多想那些与我一起工作过的同志们,他们的素质很高,能力很强,只是由于没有遇上一定的机遇,以致一生默默无闻。所以,我觉得领导干部都要有这种自知之明,我们要把自己视为国家建设大厦中的一块奠基砖,只有同众多奠基砖一道才能起到应起的作用,不要经常去想高楼大厦顶部那些装饰物,不要总是埋怨得不到满足,人们不是常说,知足者常乐嘛!总之要正确评价自己,个人在广大群众中是渺小的,不能自以为是,要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很好地磨练自己,真正起到奠基砖的作用就很好了。
我们现在回忆“一五”建设,还要时刻想到那些老领导、老工人和老科技人员,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今天的繁荣。所以,我们要尊重老同志,要发扬“一五”的创业精神,要讴歌老一辈创业者,他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
现在,西安市各项事业发展很快,我观察西安市的领导班子,其结构合理,素质很高,是会把西安市的事情办好的。历届领导班子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一届以袁纯清和孙清云为首的党政领导班子,是一个有思路、有干劲、干事实的班子。所以西安市各项事业的面貌变化很大,成就显著。当然,在评价这种成就的时候,既要充分肯定领导人的作用,又要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同时还要承认所遇到的好机遇。我查过“一五”期间的资料,那时,一年的基本建设投资只有几亿元、十几亿元,却干了那么多大事情。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年的建设投资也只有100亿元左右。而现在全省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一千几百个亿,这就大不一样了嘛!现在发展快,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也是遇上了好机遇,还有以往奠定的基础。这样看问题才是实事求是。
总之,历史发展犹如江河一样,后浪推前浪。我们回顾“一五”,看西安建设事业的发展,要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去看。这样才能发扬“一五”时期的创业,开拓、拼搏精神,把西安建设得更好,使我们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张勃兴,现年74岁,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任国营853厂厂部秘书、基建总调度和国营844厂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曾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一五”时期市委工业部工作概况
朱子彤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后,我是市委常委,分管各个工厂党的工作,具体地说就是抓工业建设。除工厂外,还有苏联援建的156项中在西安筹建的一些单位的干部配备工作,原来的地方工业也包括在内。1953年冬和1954年初,市委便成立了党的工业部。在这之前,市委已有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市委办公厅,政府则有市财委和市计委等。
当时上级党组织和市委抽调大批优秀干部到工业部门作为工业战线上的骨干力量,率领干部群众艰苦创业,短短几年问大片新厂纷纷筹建竣工。国防厂有845、844、853、803、804、786、248、430、113、114、172厂等;还有电工城这一部分,属一机部的4个厂——电力电容器厂、高压开关厂、电磁厂、仪表厂等;总后工厂如601、603、604、606厂;部属工厂有三桥车辆厂、544印钞厂、石油仪表厂、汽车修配厂、3402厂等;省里的工厂有12个——国棉三厂、国棉四厂、国棉五厂、国棉六厂、印染厂、灞桥电厂、户县电厂、西京电厂、西北农械厂、建筑机械厂、新华印刷厂、矿山机械厂等;地方厂有:大华纱厂、新西北印染厂、黄河棉织厂、中兴电机厂、制药厂、人民面粉厂、华丰面粉厂、西安油漆厂、油脂化工厂、自来水厂、玻璃厂、中南火柴厂、热水瓶厂等13个企业;建筑系统的10个厂:建筑机械厂、水泥加工厂、水泥制管厂、木材加工厂、市、省建筑公司(包括给国防厂搞工程的),还有邮电局和电信局等。这些工厂有一些是原有的,但基础都很差,都是在“一五”期间得到改扩和新建,其中大部分企业都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陆续建成的,这些企业的党组织和干部工作都是归党的工业部和党的基建部直接来管辖。
工业部主要任务一个是抓生产,再一个是围绕着基本建设做干部工作。当时大批干部调入,我们就投入很多精力管理干部和配备干部。我当时任工业部部长。原组织部副部长张言博同志调来任工业部副部长,主管国防工业,后来麻兆瑞、张伟也任了副部长。这些同志都是工业部成立后陆陆续续调来的。那时,市委很重视工厂的建设,成立工业部专门抓这些厂党的工作。当时市委机关设在新民街,这里原是国民党时期银行职员宿舍和一些平房,整个办公用房和设施都很简陋。市委工业部就设在市委原来院子北边的“平民坊”内,原市委书记赵伯平同志也在民房办公,市委只有赵书记才有专车,其他副书记和各部门都是集体用车。部里同志出去工作时都骑自行车,并且要求干部经常下工厂,与群众面对面解决问题。
西安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以及道路、供电、供水和生活设施等也是从“一五”开始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的。当时市委责成政府部门的李廷弼同志和城建专家负责进行总体规划设计,面对空地进行划分城市功能区。西郊啊,东郊啊,都是新确立的。只要苏联专家与部门同志一起勘测定下地址后,就开始建设。原来成立工业部的时候,很多建设项目还没有确定下来,筹建单位就已经来了,一旦地点确定就开始建设,原来什么基础都没有,一切都是平地起家。
市委在工业部成立之后,又成立了基建部,西北建筑工程管理局就隶属基建部管辖。工业部管理已有厂和新建厂的领导班子配备,如电工城的那些厂。以后总后勤部在西安新建的几个厂也把党的关系交由市委管理。东郊的几个纺织厂在刚刚开始筹建的时候,党的工作也交由工业部来管。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陆续新建的工厂大约有60多个,工厂的代号都是各厂上级领导部门确定的。有些厂的地址在筹建过程中也有些变动,如845厂,即现在的惠安化工厂,原计划在西安,以后又建在户县。这些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起来的约60多个工厂,属于建筑方面的企业单位后都归属基建部来管理,如建筑机械厂、水泥加工厂、水泥制管厂,还有几个大的建筑公司。冯直副书记后来是书记处书记,直接分管基建部、工业部和工会组
织。基建部的部长、副部长分别由丁志明、郭一民、林伟同志来担任,这是1953年,即第一个五年计划初始的划分情况。市委领导班子里,冯直同志是1954年8月大区撤销以后调到市委任市委副书记的。
我在市工会工作时,首先把群众组织起来恢复生产、发展生产,发动群众进行劳动竞赛,贯彻落实中央“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因为我们党一进入城市,这个思想就很明确。到了市委工业部。我们与工人群众组织联系得更为密切。工会工作面比较广,一方面面对党的工业部和基建部。后来市委又成立了管国防的第二工业部的时候,工会也专有军工工会对国防工厂的群众工作。所以,整个工会工作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全部工厂来做工作的。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问,党组织除了工业部、基建部以外,又先后成立了财贸部、文教部、农村工作部。1953年初,即刚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时,市委文教部、财贸部和农村工作部已在筹备中。等到1954年8月25日市的建制并人省建制以后,市委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和纪检委都在现在南院门市委住的地方办公,统战部和上述的几个部门也搬到湘子庙街武岳庙办公大楼,部门办公地方分成了两摊子。
“一五”时期的西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团结一心,全力建设,艰苦奋斗。当时机关有一些同志觉得市委工作抓得太紧,办公及住宿条件却得不到改善,认为是个失策。现在想来,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不允许的:一是市委领导班子要求非常严格,若将办公室布置高级一点,条件好一些,肯定要受到批评,所以谁也不敢把钱花在修饰办公室上,办公地点大都是民房和没收单位的简易平房;二是整个城市的建设还在起步阶段,人民群众虽生活艰苦,但对新中国的建设充满了热情,对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作风人人称赞。那么,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和外界氛围中的机关工作人员,都能严于律己,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
“一五”时期的建设是快速的,机关工作人员更是紧张异常。他们不是呆在机关、办公室,而是在基层,生活在群众当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后来又强调同劳动。那时对机关干部作风要求很高,干部们的干劲更足,经常是连明彻夜地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开夜车,市委开会也到晚上10点或12点。我们当时也年轻,无甚大病,没有什么节假日,天天如此,只知道工作,象“5.1”、“国庆”和春节有个休假日,其他时间都刚在了工作上。人民群众想解决什么问题,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到机关就能找到人。大门口也没什么人来阻挡,群众一直可以跑到你的办公室。一般到机关来的群众也不很多,因为大多数问题在于部下基层时已得到解决。在整个“一五”计划过程中,这种优良工作作风一直就这样坚持下来。那时开会也没什么吃饭宴请之类,就是召开党代会和人代会多半是开走会,中午临时给大家买个面包压压饥,一般情况下都回家。无论各个部门还是市委开会都不安排吃饭,特殊情况除外,如区上来的同志特别远,中午给安排便餐。当时也没有什么过年发奖金之类的事,也没人提,就是给了也没人要。这就是当时共产党人的工作作风,将它带到了建设新西安的生产高潮中,对群众的影响极好。大家齐心协力,为国家建设不分昼夜的工作。为什么“一五”计划期间建设进展的那么快,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积极性高涨、勤劳生产、超额完成预定任务的结果。
“一五”期问,党的工业部和其他鄣门都通过各级工会组织在所属各厂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如铁路上631机车组、苏金河、侯福海、李世俊、侯东海;大华纱厂的许久子、山爱、刘春芳;国棉三厂的马久和,国棉四厂的林秀英;汽修机厂的刘少卿,后勤工厂的熊克剑,西京汽车修配厂的李光玉,石油仪表厂的陈俊德小姐,邮政局的鹿俊英,商业上的曹秀兰,
服务业的于素梅,电厂的权树德??还有许多优秀的工会干部——大华纱厂的高春泉、郗志超,商店的杨长发,机械私企的姜海峰,发电厂的李昆山等等。所以,我认为,“一五”是我们建国以来工作状况最好、生活进展最快、群众劳动积极性最高、爱国热情最饱满的时期,那时也没有什么伤害干部群众积极性的事情发生,包括“三反”、“五反”等运动在内,某些地方虽然出现过一些过激行动,但都没有触及到干部群众的建设热情。
我们现在回顾、总结“一五”时期的建设成就和经验教训,对当今青少年了解历史,让西安人民发扬“一五”建设者的奋斗精神,足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因为“一五”是新中国解放以来历次建设中成就最显著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为祖国建设投入热情最高涨的历史阶段。那个时期干部队伍也很稳定,大家拧成一股劲,尽力为国家建设作出最大贡献。“一五”时期工业建设情况总的足好的,因为当时在工业建设上没有经验,要求很完备也不可能,而且有很多方面来自苏联建设经验,我们的技术力量和原料等也有一定差距。但当时市委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思路是正确的,没有影响到西安今天的建设发展,也适合今天乃至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供水、供热、福利设施等都是围绕着建设来考虑的,基本上都是比较合理的。
我们老同志在一起回忆过去,一致认为“一五”时期的建设氛旧是最好的。那时干部心情舒畅,党的生活正常,在党内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充分讲团结。从我来讲,虽然长期在西安搞地下工作,但没有对老同志和外地来的同志表现出不尊重或歧视,从上到下都没有,大家只是一心搞建设。
回顾“一五”,我们应该看到在“三反”、“五反”思想基础上搞“一五”发展计划,加之1952年初的民主改革、镇压反革命等,稳定了人心,为正常建设端正了社会风气。还有以后反贪工作搞得比较彻底,虽然“打老虎”时在某些地方有些过火,但刹住了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歪风邪气。
“一五”开始和以后,我们又认真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总路线的主体。加上党中央给全国工会提出正确方针:“以生产为中心,生产、生活、教育三位一体。”我们从上到下充分发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人翁精神,并认真贯彻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在城市始终依靠工人阶级,抓生产、组织、思想作风,抓群众工作和工、青、妇工作,开展增产节约,使我们党的正确方针得到落实,按着既定方针为“一五”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在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上,我们始终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克服官僚主义,艰苦朴素,广泛联系群众。一方面勤俭节约,无论是西北局、市委还是各级领导机关,以身作则;另一方面,深人群众调查研究,组成工作组下基层,一般一下去就是一、两个月,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工厂树立先进典型,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开展生产劳动竞赛,召开劳模大会,评比先进,并且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行政领导上,我们力求一整二改三结合,发动群众讨论生产计划,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对各级干部要求是很严格的,在党内充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那时没有什么一团和气现象,大家敞开心扉,真诚相对,达到互帮互学互进的目的,搞“一五”建设的氛围是非常融洽的。
我们现在看“一五”,既要回顾其辉煌一面,也要总结该时期的一些经验教训。例如1955-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展很快,总的来看,发展显然过于迅猛,这是属于实际工作的偏差。1957年3月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以后,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长期方针,放手让大家讲意见,敢于批评,敢于鸣放,当时是出现了生活
活泼的局面。4月,又提出党内整风运动,“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通过整风,达到了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生动统一意志,又有心情舒畅的政治局面。但在以后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中,在出现极少数右派分子进攻党的复杂局势面前,把历史转变时出现的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使反右斗争扩大化,伤害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值得总结的历史教训。
总结“一五”,值得一提的是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1956年9月29日,“八大”所做的各种决议址很切合当时发展实际的。1956年11月,八届二中全会讨论1957年计划,实行“保证重点,适当收缩”的方针是正确的,当时党中央领导集体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实事求是、民主讨论的作风,使“一五”计划中的1957年经济工作成为建国以来效果最好的一年。
(朱子彤,现年86岁,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任中共西安市委常委、工业部部长。离休前系中共西安市委顾问委员会主任。)
“一五”期间西安的城市建设
李廷弼
西安解放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好转,我们开始着手准备制定西安市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我任西安市建设局局长,首先要制定城市远景总体规划,工业规模,人口规模,城市面积,应该怎样部署安排等等都要研究与制定。接受任务后,就组织少数干部开始搜集西安地区的地理、地质、水文、自然、经济等方面的资料,到北京向政务院各部介绍情况,搜集有关工业在西安安排的经济资料。当时,我们缺乏制定城市远景规划的专家技术人员,完全是外行,我们就找一些地理、地质和城市规划方面的书籍、资料来学习,并向各有关方面专家、教授请教。曾到当时的西北工学院向田宏斌教授请教供、排水问题。到北京清华大学拜访了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虚心向他们请教。有时,我也亲自试着制定西安市总体规划草图,然后拿着草图向有关专家、技术人员请教。
国家在制定“一五”计划时,首先考虑的是发展新中国的军事工业。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在战略上得天独厚。国家选定在西安多摆一些项目。1951年到1952年问,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委副主席李富春同志、建设工程部城建总局万里同志和苏联援华专家以及政务院有关部的领导、专家先后数次到西安选厂址,西安市指定我参加。我们协助国家专家组在西安东西郊、灞桥、徐家湾、洪庆、阎良、户县,从地貌到地质一一进行现场踏勘,最后在西安人民大厦由李富春主持研究,确定了在西安地区哪里摆什么工厂、规模大小,以及水电、铁路、公路由谁家负责解决。为了尽快制定出西安市的总体规划,国家城乡建设总局派规划小组来帮助。大致在1952年底西安市的远景规划就制定出来了。
东郊浐河西岸以军工企业为主,建设昆仑、黄河、秦川、华山、东方、西光六个工厂,在灞桥以南建设西北国棉3、4、5、6厂和西北第一印染厂,同时扩建灞桥热电厂。
西郊陇海铁路以南建设电工城,即现在的西电公司和西安机械厂、庆安机器厂。 北郊徐家湾新建红旗机械厂。
南郊文教区有西安交大、冶院、西工大、公路学院、西军大、音乐学院等。 “一五”期问,国家重点项目156个,在西安的工业企业就有17个。为了加快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一五计划(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