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资河镇总体规划修(2011-2030年)说明书
风情开发形式多样的游赏项目,使游人完整地感受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生活氛围、纯朴的民风、优美的田园风光。
现状全村总人口1086人,用地条件较好。规划远期中心村人口规模为1500人,人均用地面积100平方米/人,则中心村建设用地为15公顷。
6.4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6.4.1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通过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体、山林,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2、农民自愿和尊重民意的原则。
在村庄布点规划中,在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自始自终突出农民在规划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积极性,不搞大包大揽。增加农民对村庄布局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村庄布局规划在编制中要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意愿,反映农民的要求,保护农民的利益。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
针对各村经济水平、文化素质需求等相差很大,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不盲目攀比。
4、城乡统筹的原则
在镇域范围建立合理的村庄体系,预测合理的农村人口容量,根据现状或规划对镇区、农村地区进行村庄规模、职能与空间结构规划。
5、有利发展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
村庄布点规划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精心组织,合理布局,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6、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原则
村庄布点规划与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 落实“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并小村为大村”的农房建设方针,在多年的实践中证明这条方针是正确的,村庄规模太小,不仅农村土地利用率低,而且不利农村公益基础设施的配套。
7、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不能把当地传统的建筑文化丢掉。村庄布点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适当兼顾民风习俗,切实重视并保护村庄特色,防止千村一面。
6.4.2镇域村庄布点 1、现状
九资河镇现状34个村委会,在空间分布上,大部分多沿现状公路布局,少部分村庄独立存在于某一处山涧中。其中沿罗九公路、河大公路、旅游公路的村具有规模较大,基础设施配套较
好的特点;独立存在于某一处山涧中的村庄具有地形复杂,道路等级较低,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生活水平较低的特点。
2、规划目标
通过对九资河镇村庄布点规划,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环境,对历史文化价值高的村庄进行保护与整治;对现状规模较大、基础设施配套较好的村庄进行改造与扩建;对现状规模较小、基础设施配套差的村庄进行控制和整治;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利用,促进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达到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目标。
3、规划类型
根据九资河镇实际情况,村庄布点规划按村庄建设类型确定:整治改建型、保护型和新建型三种类型进行编制。
(1)整治改建型村庄
老村庄规划要相对集中,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根据当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收入状况,逐步建设。对已建成的房屋,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要急于拆迁。要在规划的指导下,通过有步骤地改造和拆除违房、危房,逐步优化老村庄布局。
(2)保护型村庄
对九资河镇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要在这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切实保护。
(3)扩建型村庄
扩建村庄主要是针对现状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村庄,为迁村腾地或迁移农民提供居住地而扩建的村庄。在结合现状布局的基础上,整治环境、新建房屋、统一建筑风格,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区域中心服务周边村垸。
4、规划布点
规划将镇域分为一个中心镇区和四个组团。
中心镇区包括九资河村、麒麟畈村、韩婆岭村、河西畈村、张家咀村五个村,转变为城镇社区。
西北组团:包括罗家畈村、官基坪村、赵家坳村、七里河村、唐家畈村、邱家湾村、葫芦石村、汪家畈村、中湾村九个村,以罗家畈为中心村,适当扩建,其它基层村要控制建设,以整治改造为主。
东北组团:包括圣人堂村、花油畈村、滥泥畈村三个村,以圣人堂村为中心村,适当扩建,其它基层村要控制建设,以整治改造为主。
西南组团:包括大地坳村、龚家铺村、余家坳村、关家山村、五条路村、苔子湾村、木瓜园村、文家畈村、廖家边村、郑家坳村十个村,以大地坳为中心村,适当扩建,其它基层村要控制建设,以整治改造为主。
11
九资河镇总体规划修(2011-2030年)说明书
东南组团:包括徐凤冲村、炉子山村、黄石河村、马岔河村、七娘山村、王家铺村、黄泥塘村七个村,以徐凤冲为中心村,适当扩建,其它基层村要控制建设,以整治改造为主。
综上所述,从保护生态环境、集约节约土地,合理规划建设镇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最终达到富民的目的着手,进行九资河镇村庄布点规划。全镇村庄结构为:5个社区、4个中心村和25个基层村。
第七章 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7.1空间管治的内涵
城市空间管治是按照开发条件,协调城市管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及个人的权利,主要确定政府在区域管理中的合理地位和权限,提出对地域空间和区域共享资源进行管理与控制的措施和策略,引导和控制区域开发建设活动,其目的是引导区域资源合理配置,有效保护空间战略资源和生态环境,引导区域性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共享,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公共财政的空间投向,保障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空间条件,保障区域整体利益,为塑造良好的综合环境和空间建设形态提供基础。
7.2空间管治的意义
目前,九资河镇正处于社会经济与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存在着镇村体系不完整、经济结构不完善、创新条件不够、社会事业发展不完善、乡镇建设分布不合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协调机制等问题。因此,制定以引导与控制为主要功能的空间管治规划是促进九资河镇产业合理聚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先发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九资河镇镇域空间管治,是以满足全镇发展与镇域内空间资源保护的双重要求。一方面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立足完善镇政府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为镇政府及规划主管部门依法调控不同地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开发利用、管治协调,以及区域环境共保、重要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供政策依据。
7.3空间管治的原则
1、合理划定镇域各类用地的空间范围,提出各类用地空间的开发利用、设施建设和生态保育措施,达到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目的;
2、有利于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有利于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和旅游接待服务水平的提高; 4、有利于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
5、与相关规划相协调,有利于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管理。
7.4空间管制规划
7.4.1空间划分
根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将九资河镇用地空间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生态保育区、开发建设区、生态过渡区。
1、生态保育区
包括镇域内生态敏感度较高山体(坡度在25%以上)、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及风景资源所在地域。本区以生态保育为重点,加强封山育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宜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种植业,禁止进行有损自然生态、水资源或文物古迹、历史遗迹、风景名胜等开发建设活动,区域内产业开发和人居环境建设应慎重布置,并应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
2、开发建设区
主要为镇区及中心村、基层村的建成区和新建区。本区以镇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为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美化、绿化镇村环境,强化污染治理,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3、生态过渡区
是生态保育区与开发建设区的缓冲区,包括旅游路线沿线、旅游景区核心区。本区的开发要适度控制,稳定区域生态功能。
7.4.2空间管制要求
空间管制规划的目标是在良好的区域生态格局基础上,将城乡统筹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文化遗产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强制性内容进行综合,建立良好的空间秩序,引导区域合理发展。
根据九资河镇镇域空间划分,将镇域用地进行分区控制:
1、禁建区:是城镇未来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永久保留的生态培育和生态建设用地,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除重大的道路交通设施,必要的市政公用设施,必要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核心景观设施,生态型农业设施,必要的特殊用途设施(军事设施等)用地外,其余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占用该用地。
规划镇域禁建区即生态保育区,禁止进行有损自然生态或者文物古迹、历史遗迹、风景名胜等的开发建设活动,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禁建区管制面积约230平方公里,占镇域总面积的80%,主要分布在山水资源内。
2、适建区:是城镇未来的开发建设区,在该区内应强化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交通设施水平,促进功能集聚,形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区。
规划镇域适建区即开发建设区,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控制各类建设用地比例。适建区管制面积约13.11平方公里,占镇域总面积的5%,主要包括镇区、各中心村、基层村现状已建区和未来需要建设的区域。
3、限建区:是工程建设条件较差或环境敏感性较高而不宜开展城乡建设的地区。
12
九资河镇总体规划修(2011-2030年)说明书
规划镇域限建区即生态过渡区,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为主,适度开发建设。限建区管制面积约42平方公里,占镇域总面积的15%,主要是各公路沿线、旅游景区核心区以及镇区、中心村、基层村规划控制区范围内不适宜建设的区域。
第八章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8.1生态环境现状
1、生态环境总体良好,由于有较高的林地覆盖率,对污染物的接纳和净化能力较强,大气环境质量较高。整个镇域的生态环境协调能力较强。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
2、水环境质量问题比较突出。随着九资河镇旅游人口增多,相应的市政设施不配套,环境管理不完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直接排入河道,造成地表水污染严重。
3、由于用地紧张,出现了劈山造房的现象,既影响了景观,又造成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平衡。
4、全镇有大面积的山林地,但密灌比重较大,林种结构单一。
8.2生态区划研究
8.2.1生态区划范围
九资河镇与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唇齿相依的生态空间关系,使其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规划必须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构建镇村生态安全格局,并以此规范土地利用、引导镇村建设和优化产业布局。
通过划分不同类型的生态分区,提出各功能区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与规划策略,以严格控制域内的环境与开发建设。本项规划的地域范围为全镇域范围。
8.2.2生态功能区划原则 1、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区划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九资河镇生态区划应在保证生态类型完整性的同时,满足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和生态功能的协调互补性。
2、有利于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生态区划应在强调生态功能持续性的同时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即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给镇村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最大限度的环境容量,同时留有足够的土地和空间。
3、有利于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和旅游接待服务水平的提高
九资河镇作为大别山景区的旅游服务中心、接待基地,以人为本,建设环境友好的生态型宜居镇,是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生态功能区划中避免各类经济活动对居民区及旅游服务区造成不
良影响,避免生产及生活污染对居民和游客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同时还要保证旅游区、商业区与居民区的适当联系以及居民、游客的娱乐休闲等生活需要。
4、有利于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
城镇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功能区混杂或不明确,致使有限的环境容量得不到合理的利用。生态功能区划应引导镇村进行有序的功能区和产业布局,使有限的环境容量得到科学合
理的利用。
5、与相关规划相协调,有利于生态环境管理
九资河镇生态功能区划除了要坚持生态学的原则并体现对社会经济的服务功能外,还应与罗田县生态功能区划及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相关内容协调一致,以便于生态环境管理。坚持科学性又不失灵活性,是增强规划可操作性的重要手段。
8.3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建设导则
8.3.1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生态资源类型和开发利用与保护方式的不同,将九资河镇生态功能区划分为3个,即生态保育区、生态提升与新建区、生态过渡控制区。
(1)生态保育区
包括镇域内生态敏感度较高山体(坡度在25%以上)水域及风景资源所在地域。本区是九资河镇的重要“生态源”。本区以生态保育为重点,加强封山育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宜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种植业,禁止进行有损自然生态、水资源或文物古迹、历史遗迹、风景名胜等开发建设活动,区域内产业开发和人居环境建设应慎重布置,并应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
(2)生态提升与新建区
主要为建成区。本区以镇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为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美化、绿化镇村环境,强化污染治理,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新建区要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避免因开发建设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区开发建设应保持合理、舒适并与山水环境相协调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加强生态景观建设。
(3)生态过渡控制区
生态过渡控制区属于生态保育区、生态提升与新建区之间的较开敞地区,是镇村生态区与自然生态区之间的缓冲区。在生态过江控制区的开发要适度控制,稳定区域生态功能。空间尺度上,不进行高密度城建开发,原则上不规划镇村功能组团。尤其位于旅游路线视线可及的空间范围内,以园林绿化和景观营造为主,强化控制区对游客的良好视觉感受和对镇村居民的休憩功能。
8.3.2生态分区建设导则
规划各生态功能区的所有开发建设活动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先批后建,在建设活动中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1、生态保育区建设导则
13
九资河镇总体规划修(2011-2030年)说明书
生态保育区称为生态红线区。主要建设导则如下:
①禁止进行有损自然生态或者文物古迹、历史遗迹、风景名胜等的开发建设活动,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
②该区可适度进行旅游、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开发,实施积极的建设性保护方针。 ③水源保护区内要封山育林和强化水土保持,严格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镇村应建设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排放污水,防止污水随意的流入水库、河流。
④强化绿化建设,优化绿化结构,增强生态自我平衡与修复能力,保障区域整体生态安全。 2、生态提升与新建区建设导则
生态提升与新建区称为生态绿线区,控制要则包括:
①依据发展需要,强化组团的主体功能;优化镇村体系布局,优化各功能组团间的配置组合。 ②控制各类建设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效益,保持合理的容积率,营造良好的镇村生态环境。
③合理配置公共绿地,稳定区域生态功能。加强生态景观建设,强调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组成与空间协调。
④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建设”的政策,新建区建筑风格应与镇区已改造区域一致的徽派建筑。
⑤新建区的规划和建设,环境保护设施要同时配套建设,依靠若干环境骨干基础工程,保证区域环境质量的稳定与改善。
⑥根据九资河镇现状和发展的需要,应强调对原有的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延续,通过改造提升,逐步扩大人文生态保育区在人工生态环境中的比重。
3、生态过渡控制区建设导则
生态过渡控制区称为生态黄线,主要建设导则如下:
①控制区的开发和占用要适度控制,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建设”的建设方针。 ②空间尺度上,不进行高密度城建开发,尤其位于旅游路线视线可及的空间范围内,以园林绿化和景观营造为主,强化控制区对游客的良好视觉感受和对镇村居民的休憩功能。
③时间尺度上,不布置永久性标志建筑物。在成片开发之前,以原生态绿地为主,贯彻灵活机动的建设方针。
8.4生态环境保护
8.4.1主要生态问题
1、森林资源主要存在的问题
中龄林、近成熟林面积大,幼龄林面积少,还需加大后续资源培育力度。林种结构单一,经济林比重少。森林资源利用不尽合理,浪费大。生活等非生产性消耗仍占总消耗相当大的比重。
2、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也是区域重要的环境问题。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本地特定的地形、地貌、土壤特性影响。二是地区山势峻峭,岩石裸露,容易产生强大的地表径流,冲刷力强,这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三是该地区中药材种植没有政府主导,都是农民散户种植,利用山坡挖坑种植,而且还需砍伐树木作为原材料,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加之旅游公路、罗九公路建设,旅游开发区建设带来的负效应,原有植被,表土遭到破坏,难以恢复。
8.4.2生态保护目标
通过城镇环境污染治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增加涵蓄水方量、减轻侵蚀量等重点工程治理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遏制人为水土流失,构建与城镇发展建设相协调的自然生态体系,实现九资河镇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使生态环境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8.4.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农村生态保护措施
九资河镇耕地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管理粗放,种植业、养殖业为九资河镇农业发展重点,农业发展中也伴随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因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保证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①控制农业污染。科学合理施用化肥,提倡使用高效无(低)毒农药。不宜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对于重要的生态动能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等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文物和历史遗迹保护区、居民区、文教区等敏感区域,要划定为禁养区域。
②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液化石油气,进一步发展沼气、太阳能热水器,逐步逐步淘汰燃煤燃料。
③强化水土流失的防护。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适当修筑梯田埂。坡度15°以下缓坡地应沿等高线栽植,15°-20°坡地应修筑等高水平梯地,梯地水平面最窄处不少于1.5m,土层深度要求30cm以上,土壤为壤土、沙壤土;20°以上坡地和立地条件较差的,如石砾土,贫脊土退耕还林。
④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遵循生态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坚持生态、景观、示范与观光相统一的原则,建设高标准林业生态区、农业观光区和水利景观区。重点开发支柱产业,大力指导开发绿色食品发展基地,建立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
2、森林资源的保护
九资河镇生态环境良好,但也存在林地过度开垦、水土流失现象,林相参差不齐,林种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等问题。鉴于此,九资河镇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林业建设应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14
九资河镇总体规划修(2011-2030年)说明书
①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
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扩大公益林比例。划定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公益林,进行重点保护,加快生态薄弱地的植被恢复,同时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
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对部分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 ③水源涵养林及防护林工程
结合水土流失防治、退耕还林以及公益林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部完成各水库、河流上游地区及河流沿岸汇水区实施水源涵养林及防护林工程的建设。
④)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
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种植以用材林兼以竹类或高价值的树种,加大用材林建设力度,增加林木蓄积量,提高林地收益率;以植物园的形式进行苗圃建设,既可增加旅游收入,又可满足市场需求。
⑤森林保护工程
森林保护工程主要包括防火能力建设,营造防火林带和林道,添置防火器具与消防物资,建造瞭望台哨,完善交通、通讯与火灾报警监视系统,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以林场或林业站为单位设预测预报点;以生物措施防治森林虫害;防止松材线虫等严重病虫害的传入、传播。
3、旅游环境保护
在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背景下,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加,对旅游的要求也逐渐转变为以追求精神享受为主的生态旅游。因此,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九资河镇,在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中,实施“绿色经济”战略,提倡旅游业清洁生产的理念。无论生态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旅游者),还是旅游服务的供应者,或是中介(旅行社)以及行业主管部门,要以保护旅游地点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为最高准则。
①开发建设生态化
旅游服务设施的设计规划、开发建设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落实环保措施,防止和杜绝“建设性”破坏。旅游设施的选址要考虑对山谷地貌和植被的影响。要充分利用地形和林木的遮掩作用,“藏而不露,露则生辉”。旅游接待设施宜小巧,掩映在树丛中,建筑风格注意保持乡村特色,建筑材料宜就地取材,尽量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严格禁止开垦、砍伐,并对风景区内植物进行科学的养护,增加观赏林。
树立“保护就是资源”的观念和意识,高度认识风景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恢复性,做到没有成熟的项目决不开发,避免走“开发—破坏—治理—再开发”的弯路。要考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处理和排放,强电、弱电线路的铺设和交通运输。要根据风景区、景点的性质、规模研究确定其环境容量,谋求适度发展,并为未来发展更高质量的旅游活动预留空间。
②经营管理生态化
推广绿色经营。旅游企业,尤其是饭店、宾馆等应推广节水、节能设施设备,使用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清洁能源,减少废弃物。
景区景点应积极开展环境监测和生态监测,及时向环境保护部门报告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在风景区内适当地点通过标识牌、告示牌或导游讲解进行环保和生态教育,引导游客养成不乱丢垃圾、不损坏公共设施、不破坏花草树木等良好习惯。景区工作人员与旅游者双方互动,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要做好景区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处理和排放,采用跟踪式清扫,确保风景区路面无废弃物、水面无漂浮物、公厕无沉积物。
对管理人员和游客加强防火安全教育,禁止带火种进入景区,成立专职或兼职的消防队伍,配置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在适当地段建防火沙地或防火隔离带。
景区内原始大森林、水源涵养林区、防护植被区的植被要严格保护,避免人为破坏,加强山林防火、防治病虫害工作,并定期保养,有计划地组织封禁保护和封山育林,并通过人工补植抚育,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环境质量,以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观得以持续发展。
4、水资源持续利用
九资河镇的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在水资源有效利用方面还存在利用率低,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农业灌溉效率低,生产和生活节水意识淡薄等问题。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和合理使用水资源势在必行。
①加强水源保护
实施退耕还林,加强水源林的保护。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确保从源头保护水资源。
②水利、防洪工程建设
九资河镇因地形特点,历史上无较大的洪涝灾害,但须防止因侵占河道而导致的水位上涨,影响镇区安全。规划须采取以下措施:
疏浚清理河道,严禁向水体倾倒各种垃圾; 严禁建筑侵占河道,尽量扩大河道断面; 疏浚完善原有排洪沟,沿河湖岸边兴建防护堤岸。 ③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要注重对水资源的保护,搞好水土保持工程和防洪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工程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从而提高生态经济转化和循环效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九章 旅游发展规划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九资河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