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城市人口调查研究的意义
30%后,意味着城市化快速发展起的到来,因此,必须使城市人口的增长有合理的引导与分布 城市本身的用地,规模,公共生活设施,等等,与城市人口密切相关 既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又是制定一系列具体技术指标与布局的依据。
城市人口的构成和素质
年龄构成:托儿组 0~3;幼儿组 4~6;小学组 7~11;中学组 12~17;成年组:男 18或 19~60,女 18~55;老年组:男 61以上,女 56以上。 了解年龄构成的意义
比较成年组人口数与就业人数,看出就业情况与劳动力潜力掌握劳动后备军的数量,对研究经济有重要作用掌握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数量和发展趋向,是制定托、幼及中小学等公共设施规划指标的重要依据老年组人口数与比重,分析城市老龄化水平及发展趋势,是城市社会福利服务设施规划指标主要依据分析年龄结构,可以判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变化趋势分析育龄妇女人口数量,是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依据 影响年龄构成的因素
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性别构成家庭构成
反应城市人口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辈分等组合情况。它对于城市住宅类型的选择,城市生活和文化设施的配置,城市生活居住区的组织等有密切关系劳动构成按其参加工作与否,分为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被抚养人口)。劳动人口按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分为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劳动构成亦称城市人口构成,指人口按分类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例,调查分析现状劳动构成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它是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之一。 影响劳动构成的因素
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人口自然增长率;社会闲散劳动力就业情况;城市建设的阶段 产业与职业构成
城市人口中的社会劳动者按其从事劳动的行业性质划分,各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产业构成与职业构成的分析可以反映城市的性质、经济结构、现代化水平、城市设施社会化程度、社会结构的合理协调程度,是制定城市发展政策与调整规划定额指标的重要依据。 文化构成城市流动人口
指短期从市外进入城市办理公务、商务、探亲访友和旅游度假的人口 城市人口规模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基本原理
城市对劳动的需要量,也就决定了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理论基础。 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
劳动平衡法: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基本原理、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相互平衡的原则基础上,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基本人口数和劳动构成比例的平衡关系来确定的。 职工带眷系数法
根据新增就业岗位数及带眷情况计算职工带眷比:带有家属的职工与总人数的比例带眷系数:每个带眷职工所带眷属的平均人数
递推法:人口预测动态模型(统计学里面的内容)
不能单纯从预测方法上追求预测的精度,而应在规划的模式上增强规划的适应性。递推法核心是将城市发展分成若干阶段,根据城市发展不同阶段,影响人口因素的变化,分别确定有关的参数,逐段向前递推预测。
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 Malthus),《人口学》,人口增长应与经济增长,环境资源相协调。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战略意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我们今天的发展不要对明天的发展带来危害,应该是支持型的发展,而非掠夺性的开发,少用不可再生资源,有条件的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及对自然的污染。
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的概念
良性循环、高效低耗、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系统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系。在城市规划的战略目标、城市规划的原则中,应注意人和自然的融合,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产业结构的定位、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形态、城市环境、城市的设计以及城市经济技术指标的确立都要贯彻这些精神。 城市环境容量、合理规模和门槛理论
城市环境容量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下的一个相对量。当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的集聚超过一定的极限,将造成人们最基本的环境要求,超出了人们的忍受程度,并使社会、文化环境遭到破坏,而再也难以恢复时,也存在着一个绝对量。城市环境容量是相对量和绝对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平衡的稳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定值。门槛理论: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投资之间不是一个线性的函数关系,而是跳跃式的,当城市规模逐步
扩大,城市建设投资也逐步增加,但到一定的界线,城市原有的规模及基础设施容量达到了极限(门槛),若要继续扩大,就意味着需要一次性巨大的投入,开发新区,另建新的一套基础设施等。这时在城市规模和城建投资上出现了一个突变点。
结构规划和远景规划结构规划的产生
结构规划从 1965年开始酝酿 1968年形成法律 1971年修订城乡规划法时肯定了结构规划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宏观的战略部署,所以也称为战略规划 结构规划的内涵
结构规划一般以郡为单位编制,通常有几十万人口,对郡的发展目标方向,重大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作结构性的安排。在规划区范围内的发展目标和建议(如人口、住房、就业的安排),并为局部规划提供格局;协调公私营部门的决策以及向政府和公众阐明有关结果和建议。它是一整套带示意图的城市发展政策文件。体现了国家对该地区的政策结构规划成果包括:政策说明与城市的土地使用,主要交通线以及有关政策,其中标有保留地、重建地区、环境改良地区及加强处理地区等。规划图只是示意性的规划图,精确的界线留待地方规划区深化处理结构规划只是战略性的规划构思,着眼点更远,涉及面很广,它和土地使用规划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政策层面上,后者则是技术层面上。 远景规划的概念
远景规划是对扩展阶段中的城市作出全面的轮廓性、结构性的部署,它是一个空间结构的安排。远景规划是城市扩展到稳定阶段的城市发展结构安排。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从而进行战略性的空间、环境结构布局,以指导城市总体规划。 远景规划的指导思想
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要首先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研究远景规划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城市载体,将经济社会发展在城市空间上、物质形态上加以落实对今后数十年的预见难免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主要是现有认识条件下的一个规划 远景规划的原则
远景规划必须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使它在时空上具体化,但这本身不能代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远景规划重要在于远景的空间结构性部署,它应指导城市总体规划,但它不能代替传统的总体规划远景的结构安排要相对稳定,而战术的处理要留有足够的灵活性,为此,远景规划宜粗不宜细,重点是把握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大结构、其余留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去深化。 远景规划的内容
从区域的范围进行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分析,预见城市可能发展的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方向、空间结构、整体控制、政策措施及法律保障体系。对总体的重大基础设施,大类土地使用做出纲要性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城市总体布局是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的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是一项为城市长远合理发展奠定基础的全局性工作是在城市发展纲要基本明确的前提下,在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发展起来而形成的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
是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他是研究城市各项用地的内在联系,结合考虑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及其相关的城市网络,城镇体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根据指定的城市发展纲要,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不同发展序列,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 影响城市总体布局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城市所在地区的资源和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交通运输等因素 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演化
城市的功能活动总要体现在总体布局之中。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使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城市功能多元化的条件。城市功能的多元化表现在:综合服务功能、社会再生产功能、组织管理、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聚与辐射功能。
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的优化
城市问题的滋生是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和建设发展的不恰当也有由于功能的失控和管理的不严城市问题归根结蒂是社会、经济和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城市功能和结构是紧密相关的。(见《马丘比丘宪章》)城市功能的变 化是结构构的整合 变化的先进 ?城市设计的成果?导,通常强化城市综合功能 ——完善城市空间结构 ——创建完美的空间形态 它决定结总体要求 构的变异和重组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城市的结构是内涵的、抽象的,是城市构成的主体,分别以经济、社会、用地、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系统结构来表现,非物质的构成要素如政策、体制、机制等也必须予以重视。结构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城市的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城市功能、结构和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城市总体布局不再是单一的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而是整个城市空间的合理部署和有机组合,在认识观念上,也不能孤立的,静态的考虑整个城市本身,而必须动态的,综合的解决城市问题和发展方向 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
外部因素:区域经济的力量的强大,包括自下而上的从农村到乡镇的城市化发展、国家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乡镇企业的崛起与重组、横向经济联系的加强与重构等;地区人口的集中迁移;中心城市流动人口的集聚以及城市发展政策的兑现,城市投资环境的完善,城市建设资金的筹措等。这些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外部因素,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可能条件,也有利于明确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内部结构:通常反映在城市用地的功能结构、产业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方面,也是城市问题的集中表现,矛盾的焦点所在。城市内外部结构的协调发展也即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主要目标在于探求城镇体系的级配合理、分工协作,科学的确定城市发展用地方向,综合协调区域性重大市政工程项目,明确近远期建设重点
1.城市用地和空间结构的调整用地结构是城市内部结构的直接体现,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映射的空间投影,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在更大的空间范畴内城市用地的相关性及其与自然环境的抽象概括。城市用地结构的合理程度会影响甚至决定城市持续扩张增长的能力,城市空间结构可揭示城市演化的规律和发展方向。城市单项建设用地:
功能 结构 形态 2.城市产 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增长的活力 城市形象的魅力 业结构的表征 完善是涉含义 ?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 ??城市问题的本质性根源 ?城?城市功能与结构的高及城市性系统对外部作用的秩序和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 ?结构度概括 ?映射城市发展质、经济能力 ?功能缔造结构 的影响更为深远 的持续与继承 ?鲜明的效益、发城市个性与景观特色 展方向的基本内容,它的水平高相关的影响?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和发?功能变异的推动 ?城市自身?政府的决策 ?功能的低,合理因素 展 ?城市经济的增长 ?的成长与更新 ?土地利用的经体现 ?市民价值观的变与否,影政府的决策 济规律 化?响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基本构成内?城市发展的目标进取 ??城市增长方法与手段的制定 ?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发展预测 ?战略目标 ?空间、土地、产业、社会结 统与现代并存 ?物质与对于一个容 精神文明并?区域经济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中心城市,应将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作为它的主要方向。对一般城市,根据自身条件,调整和完善城市产业结构,明确具有竞争力又富有效益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要考虑:
a)深化市场作用,依靠市场力量在现有产业结构中进行调整,实现优胜劣汰
b)深化企业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
c)深化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
d)调整国有资产存量,以促进行业内资源向大中企业集中,效益向优势企业集中
e)立足于现实,注重小企业集群的优化
3.社会结构的演化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居民老龄化,小户家庭和独生子女明显增加,社会治安与犯罪率升降,就业岗位与居民迁移意向,外来人口的集聚与管理,城市不同地段社会环境的差异,城市更新与社区网络的保存
等城市外部结构从广义上理解为城市平面布局和空间结构的延伸和扩展部分,也是指城市建设发展的外部因素和条件。为了强化城市总体布局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搞好城市内、外部结构的协调发展,要注意: 充分重视城乡建设的结合
促进生成城市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 注重城市地域开发序列的衔接与过渡
积极制定和推行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策略与建设政策
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
推进城市现代化,旨在建立生态环境高质量、基础设施高效能、管理和社会服务高水平的所谓“三高”的现代化城市。城市的现代化,首先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同时也说明城市基础设施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条件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可分为三类: ??生产经营型 ??经营服务型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人均平米特殊情况 例 % 数 ?社会居住用地 服务型城市下部结构22~32 18~28 不小于 16 通常指城市道路、给水、排
15~25 9~22 工业用地 不大于 26 水、电力、电讯、绿化、垃
9~14 8~15 不小于 7 圾处理道路广场用地 等基础设施,其特点
公共绿地不小于 是项目绿地 多、系统性强、规模8~15 不小于 9 7 大、建设周期长、耗用资金及材料多、需要超前建设。还包括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诸如人防建设、大型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商业街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防止、地面沉陷等方面。促进城市上、下部结构的协调发展,要做好:
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并不是消极地从属,而是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 基础设施能力的分布,特别是力源点的变化将会对全局产生较大的影响
地下水的合理开发,防止地面下沉:蓝线??水体严格保护线,即现状水面界限,严禁占用;绿线??湖泊周边用地界线,既保护湖的绿化用地界线,原则上不得挪用;灰线??外围控制界限,即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控制线
注重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
结合城市特点,合理部署高层建筑。 保持合理的建设投资比例。
建设资金的筹措与投放导向、建设速度的协调、开发总量的平衡,发展方向的控制。
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
城市的建设发展总有一些预见不到的变化,在规划布局中要留有发展用地,或者在规划布局中有足够的弹性。所谓弹性,就是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各组成部分对外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城市空间布局也要有适应性,使之在不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相对比较合理。对于城市各建设阶段用地的选择、先后秩序的安排和联系等,都要建立在城市总体布局基础上。对各阶段的投资分配、建设速度要有统一的考虑,使得现阶段工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符合长远发展规划的需要。一个城市的第一期建设包括一系列项目,有关工业用地、施工用地、居住用地、对外交通与市内道路系统、以及水、电等市政设施的各种用地得选择需要同时综合进行,第一期建设范围的确定首先是应该满足城市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期建设项目用地应力求紧凑、合理、经济、方便,并应保持最大可能的永久性,妥善处理施工用的临时性建筑,如仓库、施工棚、宿舍等,否则往往由于这些临时建筑用地安排不当,或不能及时转移,可能成为以后实施合理规划的障碍。另一方面,规划布局中某些合理的设想,在眼前或一时困难实施,就要留有发展余地,并通过日常用地管理严加控制,待适当时机,以实现。 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优化 方案比较的内容: 1. 地理位置及工程地质条件:说明其区位优势、地形特点、地下水位、土壤耐压力等情况 2. 占地、动迁情况:用地范围和占用耕地情况,需要动迁的户数以及占地后对农村的影响,在用地布局上拟采取那些补偿措施和费用 3. 产业结构:工业用地的组织形式及其在城市布局中的特点,重点工厂的位置,主要工业之间的原料、动力、交通运输、厂外工程、生活区等方面的协作 4. 交通运输: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公路、城市道路系统 5. 环境保护 6. 居住用地组织:居住用地的选择和位置恰当与否,用地范围与合理组织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以及主要公共建筑群的关系 7. 防洪、防震、人防等工程设施 8. 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9. 城市总体布局:用地选择与规划结构合理与否,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在处理市区与郊区、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等关系中的优缺点 10. 城市造价:估算近期造价和总投资
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绿地规划注意事项
因地制宜,与河湖山川自然环境相结合,把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均衡分布,有机构成绿地系统
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任务
是指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绿地及其物种在类型、规模、空间、时间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化配置及相关安排,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多个专业规划之一。主要涉及总体规划层次,其任务是调查与评价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参与研究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布局结构,研究、协调城市绿地与其它各项建设用地的关系,确定和部署城市绿地,处理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绿化的合理发展第二种:属于单独编制的专业规划。或称专项规划。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该专项规划的特征是涉及区域、总体、详规多个规划层次,其主要任务是以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调查和确定城市绿化的各项发展指标,详细部署各类城市绿的发展,确定城市绿化树种、容量、特点、功能、设施等城市绿化发展的具体内容,部署大环境绿化,对近期重点项目进行规划或深入直接安排。 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关系
城市景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城市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对城市景观的考虑是同样内容的前后阶段、相互渗透、充实,达到和谐统一,但两者也难截然分开,更不能各行其是
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环境面貌的关系
无论城市的总体布局或详细规划中的布置处理,都要体现城市美学的要求城市的艺术面貌,尝试自然与人工、空间与时间、静态与动态的相互结合、交替变化而构成。 城市景观规划与环境保护、公用设施、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关系
一个城市的环境艺术面貌,除了取决于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并在详细规划中逐步实现外,也与环境保护、公用设施、城市管理等方面有关系 自然环境的利用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布局有比较紧凑整齐的条件,在绿化地段可适当挖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高低层建筑配置得当,广场、干道比例尺度处理得宜,使城市获得丰富的轮廓线。艺术性强的建筑群,宜布置在面南背北的地段上,并多作为干道、广场的主景或对景。丘陵山区:地形变化大,布局应充分考虑凸现城市的主要景观,并结合自然地形,多采用建筑体量相宜、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置。若将市中心或一些主要建筑群布置在高地上,或在高地上布置造型优美的园林风景建筑,将使城市轮廓更丰富
河湖水城:不但可以解决城市的水运交通及用水、排水问题,并可利用水面组成秀丽的城市景色。或将水域包围在城市中,或将主要道路系统与水网系统配合布置,形成一街一水,在一些岸线凹弯处或突入水域的半岛尖端,布置艺术上要求较高的建筑群,或结合其他工程需要,布置人工堤、人工岛等,增加水面层次,成为风景
同济 李德华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李德华同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