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进行城市用地质量的综合评定须注意
用地评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在扩建或新建城市,对拟建地区用地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与评定,以此作为制定规划方案的必要依据,尤其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和供新城址选择的地区更需要这方面资料。
用地评定主要是为城市总体规划服务,但在进行局部详细规划时,也需对环境环境条件作更为具体的分析与评价,以适应规划与工程设计的需要,所以用地评定的内容与深度要根据不同规划阶段的需要相应的拟定 要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
用地评定要因地制宜,按照用地的自然特性,抓住主导环境条件对之分析与评价,并对与之相关的其他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可能产生次生的、后发的、联动的影响作出评估
不应只是各个环境要素单独作用的总合,而是要从环境的整体意义上考察他们相互的作用及其后果,综合地鉴定利弊。同时要尽可能预计到城市建设的人为影响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变化,对用地质量造成
新的影响,并作为评价环境质量的一个因素先期考虑。 用地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限制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现代工程技术几无可能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这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坡度:小于 10%,介于 10~25%之间,大于 25%。 城市用地的选择
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来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 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建筑现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 用地选择的原则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 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用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
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和科学的评估,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注意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
城市用地的分类
城市用地分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有利于土地的利用与管理。
城市用地的构成
是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形态。按照行政隶属层次,宏观上分为市区、地区、郊区等。按功能用途的组合,分为工业区,居住区等
城市的物质构成
分为:公共领域(主要是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通常是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是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和非公共领域(指社会个体所占用的那部分物质环境,一般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居住用地
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动的场所,称为居住用地居住活动是维持城市规模和城市机能运转的基本城市活动内容。居住生活过程是一个文化过程,居住生活方式反映了一个地方或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形态。住房的私有化与市场化供应,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居住观念,扩大了住房的社会需求和对住宅及住地环境选择的余地,由此推进了住宅产业化的进程。城市居住的概念,当提升到人类居住的概念层面上,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与深化。为此,城市居住用地规划,要在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研究确定居住生活质量及其地域配置的目标,结合城市的资源与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用地,处理好居住用地与城市其他用地的功能关系,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布局,并配置完善的市政与公共设施,尤其要加强绿化规划,注重环境保护,使之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与环境质量。 居住用地的组成
一般包括住宅用地和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住宅用地: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 道路用地: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居住用地是指住宅用地和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及绿地。
居住用地的分类
按照具有的住宅质量、用地标准、各相关联设施的设置水平和完善程度,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分为四类 居住用地的指标
两方面来表达:一是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用地的比重,二是居住用地的分级以及各组成内容的用地分配与标准 居住用地影响因素
居住用地指标拟定受下列因素影响: 1. 城市规模 2. 城市性质 3. 自然条件 4. 城市用地标准
居住用地指标 1. 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20%~32% 2. 居住用地人均指标:人均 18~28平米,大中城市不得少于 16平米/人
住宅用地的规划布置理论发展
在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上较早的提出居住用地组织的概念,是 19世纪末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之后在 1927年,佩里提出邻里单位,是较早的从理论上以居住地域作为基本的构成单元。这一以完备基本生活环境和强调社区生活为主旨的居住用地组织方式,在以后得到广泛应用。纵观城市居住用地的规划理论发展,基本上是以基本构成单元和分级构成两个概念为主体,并由此多侧面地理性展衍。但在居住区规划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鉴于居住区的构成涉及功能、社会、自然以及形态等多反面因素,因此就有以强调某一因素侧面的理论诠释与立论。 居住用地的选择
关系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建设经济与开发效益等多个方面: 1. 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 2. 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域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对关系,以减少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出行距离和时间 3. 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4. 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配以合理的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合宜的用地形状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建设工程经济 5. 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 6. 要结合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 7. 要注意留有余地,在居住用地与产业用地相配合一体安排时,要考虑相互发展的趋向与需要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 1. 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个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环境的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2. 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3. 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的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 4. 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 5. 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6. 居住用地的组织与规模,要有利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
居住用地的分布 1. 集中布置:当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用地且在用地范围内无自然或人为的障碍,而可以成片紧凑的组织用地时,常采用这种布置方式。用地的集中布置可以节约城市市政建设投资,密切城市各部分在空间上的联系,在便利交通,减少能耗,时耗等方面可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城市规模较大,居住用地过于大片密集布置,可能会造成各种问题。 2. 分散布置:城市用地受地形等自然条件限制,或因城市的产业分布和道路交通设施的走向与网络的影响时,居住用地可分散布置。前者如丘陵地区城市用地沿山谷展开,后者如矿区城市,居住用地与采矿点相伴而分散布置。一些城市出于对居住用地与自然的关系考虑,而将居住用地内绿化地带划分为若干块体,形成多个单元的分散布局形态。 3. 轴向布置:当城市用地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居住用地或将产业用地相配伍的居住用地沿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的交通干线布置时,居住用地依托交通干线,在适宜的出行距离范围内,赋以一定的组合形态,并逐步延展。(如华沙远景规划)
居住用地的组织
是基于居民对基本生活设施的需求,以及对设施的使用频繁程度,同时结合城市道路系统与网络的构筑,在保障居民生活的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和土地利用和理性的条件下,对居住用地赋以一定的构成形态与机能。居住用地的组织须充分考虑所在地域的居住生活方式,以及对居住生活设施的发展需求,同时按照居住行为的特点,和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度,可以划分不同的行为活动圈域和需求层次,由此做为居住用地空间组织与设施配置的依据。居住用地是城市用地的功能与空间的整体构成中不可分离的部件。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布,构成形态及其相关用地的配置与机制,需要在城市总体用地结 构中定位、定量与定形,居住用地的组织乃是为实施城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市总体规划的理念目标,完善用地构成的整体结构与效户数 10000~15000 2000~4000 300~700 能的专项性规划类别。基于以上原因:大规模城市,通常采取多级序列的构成形态。
人口 30000~50000 7000~15000 1000~3000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工业用地
1. 工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是构成城市人口的主要部门 2. 工业发展也带动了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3. 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工业发展和兴盛还包括它自身在内许多城市第三产业的基本支撑,城市工业的衰落会同时带来第三产业的衰落。城市工业用地的扩展也直接影响着第一产业用地,并与整体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 4. 工业的布置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城市的空间布局。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5. 工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
1. 用地的形状和规模 2. 地形要求 3. 水源要求:注意工业与农业用水的协调平衡 4. 能源要求:必须有可靠的能源供应 5.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要求:不应选在 7级及以上的地震区,土壤耐压强度一般不应小于 1.5kg/平方厘米。山地城市的工业用地:不要选址于滑坡、断段、岩溶或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段。黄土地区:尽量选在湿陷量小的地段,以减少基建工程费用。工业用地的地下水位最好低于厂房的基础,并能满足地下工程的要求;地下水的水质要求不致对混凝土产生腐蚀作用。工业用地应避开洪水淹没地段,一般应高出当地最高洪水水位 0.5m以上。最大洪水频率,大、中型企业为百年一遇,小型企业为 50年一遇。厂址不应布置在水库坝址下游,必须布置在下游,应考虑安置在水坝发生意外事故时,建筑不致被水冲毁的地段。 6. 工业的特殊要求:比如:气压、湿度、空气含尘量、电磁,辐射,防暴,防火等 7. 其他要求:应避开以下地区:军事用地、水利枢纽、大桥等战略目标;有用的矿物蕴藏地区和采空区;文物古迹埋藏地区以及生态保护与风景旅游区;埋有地下设备的地区。
交通运输的要求
交通运输条件关系到工业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益,直接影响到吸引投资的成败。工业建设与工业生产多需要各地设备与物资,生产费用中运输费占有相当比重。考虑工业布局时,要根据货运量大小、货物单件尺寸与特点、运输距离、经分析比较后确定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一般要求年运输量大于 10万吨或单件重量在 5吨以上,有形体很大及可燃气体、酸等不允许转运的货物才可铺设专用铁路。内部采用铁路运输的工业要布置在坡度小于 2%的用地上。当在不同标高建场时,不同台地间要保持较大距离,否则需采用折角运输。采用铁路运输的工业企业用地要布置在便于接轨的地段。把有关工业组成工业区,统一建设铁路运输设施,可以提高专用线的利用率,节约建设投资。
水路运输:运费最低廉,大宗货物尽量水运,当应注意在枯水期和冰冻期解决运输的途径。只有在转运量不大、转运方便的情况下,水运优势才能发挥。水路运输的企业要尽量靠近码头。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建设快、基建投资少。沿途必须经过的公路构筑物和桥涵要能满足最大和最重产品的通过
连续运输:传送带、传送管道、液压、空气压缩输送管道、悬索、单轨运输等:效率高,节约用地、节约运输费用和时间,但建设投资高,灵活性小。
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合理布局环境保护的重点在冶金、化工、轻工、钢铁、炼油、火电、石化、有色金属、造纸
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散发有害气体的工业不宜过分集中在一个地段。特别不要把废气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污染的工业布置在一起。综合考虑风向、风速、季节、地形等多方面影响。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按要求隔开一定距离,称为卫生防护带。带内遍植乔木,距离大小随工业排放物的性质与数量不同,防护带内,一般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停留时间不长的建筑。
防止废水污染:在城市现有及规划水源的上游不得设置排放有害废水的工业,亦不得在排放有害废水的工业下游开辟新的水源。集中布置废水性质相同的厂,以便统一处理废水,节约废水的处理费用。
防止工业废渣污染:主要来源于燃料和冶金工业,其次为化学和石油化工工业。不能综合利用的废渣,要对其堆弃场地早作安排,尽量利用荒地堆弃废渣,并注意防止其对土壤、水源的污染。 防止噪声干扰:从性质看,噪声最大的是金属制品厂,其次为机械厂和化工厂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空间关系
一般工业区域居住区的距离以步行不超过 30分钟为宜
在规划中,主要还是着眼于均衡分布工业区,减少单项高峰交通量
工业区设置工业区的原因
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工业,可节约用地和建设投资,最大限度实现原料和三废的综合利用,改善城市的卫生状况,便于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统一布置,也能使建筑布局完整,从而改变工业区面貌 工业协作的几个方面
产品、原料的协作;副产品及废渣回收利用的协作;生产技术的协作;厂外工程协作;动力设施的协作;备料车间及辅助设施的协作;地方工业部门的协作;厂前建筑的协作 工业区的组织
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中,要确定不同性质的工业用地,将各类工业分别布置在不同地段,形成各个工业区。工业区应有统一规划,区内布局应紧凑,各场不应自成一套,各自为政,要注意节约用地 工业区的组成
生产厂房、仓库、动力及市政设施、维修与辅助企业、综合利用和加工工业、运输设施、厂区公共服务设施、科学实验中心、卫生防护带 工业区的规模
过小:无法提高各种设施的协作程度过大:造成交通运输和污染的集中 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
工业用地的布置直接影响城市功能结构和城市形态。 工业的分类
按性质:冶金、电力、燃料、机械、化学、建材等按环境污染可分为隔离工业、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一般工业等 工业用地在规划建设用地中的比重
一般占建设用地的 15%~25%但拥有大型工业企业的中小工矿城市,比例可大于 25%规划人均工业用地面积指标一般在 10~25平米之间,但拥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中小工矿城市,可适当提高,但不宜大于 30%特大城市,由于城市总用地紧凑,工业用地面积大致在 18平米/人以下 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
满足为每一个工业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和建设条件,并处理好工业用地与其它部分的关系,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上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职工的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工业区和城市个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根据生产的卫生类别、货运量和用地规模,分为三种情况: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和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各类工业有许多不同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按照城市发展战略,保证多种产业发展的弹性可能,才能使布局真正科学合理(对于货运量年 3000~4000吨,有噪声、有燃物和微量烟尘,用地达 30公顷左右的中小型厂,则应布置在城市内的单独地段,这种地段形成的街坊应靠近交通性道路,不宜布置在居住区内部)
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的关系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 布置形式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平行布置 优点 工业区和居住区相应呈带形发展,互不干扰,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较好 缺点 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总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垂直布置 混合布置 工人上下班不为工业区内的铁路线所隔断,热电站,热加工车间及排出有害物质的车间里居住区远一些,不排出有害物质的车间可离居住区尽一些,减少防护带宽度,节省建设费用 比较常用(以上两种形式的优点都有) 同济 李德华
对占地面积较小的工业区较为合适,但对占地面极大的工业区,这种方式增加工人上下班时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李德华同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