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其它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思想 1. 公元前 3000年,小亚细亚的耶立科 Jericho,古埃及的 Hierakonpolis 波斯的 Suda都已经发展为城市 2. 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北纬 20~40度之间,绝大部分选址于海边或大河两岸。 3.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当地信奉多神教,奴隶制,著名的城市: Borsippa,Ur,新巴比伦 4. Borsippa建于公元前 3500年,南北布局,因为当地南北通风较好,有城墙和护城河,中心有一个神圣区域,王宫在北,三面临水。 5. Ur建于公元前 2500到 2100年,有城墙和城壕,面积 88公顷,人口 30000~35000人,平面卵形,王宫、庙宇和贵族僧侣府邸在北部夯土高台上,与普通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墙分隔,夯土台高 7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殿、衙署、商铺和作坊,城内有大量耕地。 6. 巴比伦城:略 7. 古埃及的英霍特 Imhote可以被称作是第一位城市规划师,在公元前 2800年,受法老 Djoser之命规划了孟菲斯 Memphis。 8. 卡洪城 Kahun:略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 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它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基础产业把城市内生产的产品输送到其他地区,同时把其他地区产品及财富带到本城市中,使其能够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并通过乘数效应,促进辅助性行业的增长,同时还促进地方服务部门的发展,造成当地经济整体性发展。
)人文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运行的特征与自然生态的规律和特征有明显相似性。因此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可以看作人类的互相依赖、互相竞争。使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交通和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的发展主要是起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和交易的机会。
)经济全球化理论: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于空间扩散。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大部分城市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绝对集中时期(在工业化初期,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不断增长)、相当集中时期(城市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的同时,开始向郊区扩展,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相当分散时期(人类进入后工业化初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增长超过城市)、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进入成熟期,第三产业主导地位显著,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
上升)。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形成了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 2.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Utopia是托马斯 -莫尔在 16世纪提出。封建社会小生产者代表 3.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财产公有,城市空间结构由 7个同心圆组成 4. 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罗伯特 -欧文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解决生产的私有性与消费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的方式是劳动交换银行及农业合作社。他建立的新协和村是代表。 5. 资本主义有巩固到发展的时期,城市矛盾突出。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超阶级设想,比如傅立叶。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6.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理论学说中,把城市当作一个社会经济的范畴,而且看作为适应新的生活而变化,这些理论成为以后规划理论的渊源。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背景及当时存在的问题 18世纪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病-城市中住房短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严重匮乏,导致传染病流行(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蔓延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霍乱)。
)针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于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欧文 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傅立叶 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 1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戈定 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法律基础)英国 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英国公园运动-西谛。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 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田园城市理论 Garden City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化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等问题提出了见解,最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一般把田园城市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 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 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恩维 Unwin继承田园城市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同期,惠依顿也提出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限制其发展,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有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一定联系。 1912~1920年,巴黎制定郊区居住建筑规划,在距离巴黎 16km范围内建立 28座居住城市,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生活上的需要需到巴黎解决,这种一般称为卧城 1918年,沙里宁与荣格手开发商委托,在赫尔辛基提出 17万人口方案。此方案中,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城镇,以控制其进一步扩张。无论卧城或半独立城,对疏散大城市人口方面并无显著效果, 1928年编制大伦敦规划,采用在外围建立卫星城镇的方式,并提出大城市的人口疏散应该从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及人口分布着手,这样,建立卫星城镇的思想开始和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在一起。阿伯克隆比 Patrick Abercrombie主持大伦敦规划,外围建立卫星城,减少伦敦中心 60%人口,这些卫星城
独立性强,有必要生活服务设施,且有一定工业,居民的工作及日常生活基本可以就地解决。这类卫星城基本独立,第一批建造了哈罗 Harlow、斯特文内几 Stevenage等八个,吸收了伦敦 500多工厂, 40万居民,其后建立了 40多个哈罗:1947年设计, 1949年建立,距伦敦 37km,规划人口 7.8万,用地 2590公顷。生活居住区由多个邻里单位组成。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附近的卫星城魏林比 Vallinby半独立,距母城 16km,一条电气化铁路和一条高速干道与母城联系,人口 24000人,用地 170公顷。车站地下通过,上面建立商业中心,靠近中心为多层居住建筑,外围为底层建筑(此规划方式发硬了这类对母城有较大依赖性的卫星城镇的特点)苏联:20世纪 30年代采用卫星城手段第三代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以英国 20世纪 60年代建造的米尔顿 -凯恩斯 Milton-Keynes为代表。特点:规模比前两代卫星城扩大,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该城占地面积为 8 903hm2,规划人口为 25万人。该城平面呈方形,高速公路横贯中心。方格形的道路间距为 1km,人车分行。同时,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作为一个新兴的工商业城镇,城市中心还设有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现代化商务写字楼等,为该城居民提供了多种就业机会。经过 3O余年的全面规划和有序开发,米尔顿·凯恩斯已成为拥有 2O.7万人口的经济重镇。卫星城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英国 20世纪 40年代的卫星城,人口在 5~8万人之间, 60年代后,扩大到 25~40万人。日本多摩新城人口 40万。规模大些,就可以提供多种就业机会,也有条件设置较大型完整的公共文化生活服务设施,吸引更多居民,减少对母城的依赖。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雅典宪章》 1933年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300万人口的城市。中部为中心区,处公共设施外, 40万人居住在 24栋 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外围是环形居住带, 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最外围是居住 200万人的花园住宅。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价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规划实践-20世纪 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霍华德、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不同点: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柯布西埃-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索里亚.玛塔-线形城市理论 :1882年提出西班牙工程师
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城市建设的一切问题以交通建设为前提。城市依赖交通运输线组成城市网络。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宽 500m的街区,要多长有多长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实践-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 1948指状式发展、巴黎 1971轴线延伸。贡献——并非城市形态,而是这种形态所凭借的依据。 戈涅-工业城市
法国 1904展出, 1917出版《工业城市》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雅典宪章》功能分区的原则。
西谛-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城市形态的研究)
通过对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实例的研究: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以确定的艺术方式形成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 格迪斯的学说
1915出版《进化中的城市》将城市和乡村规划纳入到统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经美国芒福德等发扬,形成了对区域德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工组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 Charter of Athens)》 柯布西耶: 1925年《城市规划设计》,将工业化思想引入城市规划:承认现代化的技术力量,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交通发达,数量增多,速度提高,但现有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矛盾;城市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因此要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有限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赖特:1935年《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倡导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中主义。以上两个极端思想,共性:都油大量的绿化空间,都已经开始思考当时出现的新技术:电话和汽车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CIAM:《雅典宪章》 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20世纪 30年代,开始在美国,后在欧洲,出现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邻里单位的思想: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个邻里单位组成居住区的细胞。首先考虑幼儿上学不穿越交通道路,内置小学,以此决定并控制邻里单位规模;后来考虑在内部设置公共建筑及设施,使邻里单位内部与外部道路有一定分工,防止外部交通在邻里单位内部穿越。还提出:在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层居民居住。这种思想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邻里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小区规划”的理论。试图把小区作为一个居住区构成的细胞,将其规模扩大,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也不仅是由一般的城市道路来划分,而是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界线为界。在这个范围内,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等予以综合解决,使小区内部道路系统与周围城市干道有明显划分。公共建筑的项目及规模也可以扩大,一般生活服务都在小区内解决。 20世纪 60年代后,社区规划概念逐渐取代小区规划的提法。 有机疏散思想
伊利尔-沙里宁: 1934年《城市——他的成长、衰败与未来》,提出有机疏散理论。更多的是对城市发展的带有哲理性的思考。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分成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区域之间为发展的预留用地,城市主要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等。 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
看《1945年后规划理论流变》就足够了 城市设计研究
二战后,建设高潮,主导的社会意识是乐观的,规划师一方面忙于工程实践,另一方面亟需形态设计的理论指导和一套操作性强的分析方法。于是吉伯特的《市镇设计》和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成为畅销书。 20世纪 60年代:城市设计研究的贡献在于对城市设计进行了全面的理性分析,发现其中是有科学规律可循的,这不仅加强了对城市空间景观现象的理性认识,更重要的是把城市空间景观的创作过程理性化了 20世纪 70年代:经济动荡,对物质形态的分析被冷落,甚至受到批评,主要被攻击的目标是:城市设计理论分析在关心美的创造时,却忽视了为谁创造美这一规划师的根本立场问题。 20世纪 80年代:重新重视城市物质形态设计的研究。 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简-雅各布斯:1961年:《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从专业理论的发展角度,规划师们过去集中讨论的是如何做好规划,而雅各布斯让规划师开始注意到是在为谁作规划。 20世纪 60~70年代,城市规划理论界对规划的社会学问题非常关注:
大卫多夫 Paul Davidoff:1965年:《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规划决策过程中文化模式的探讨,规划中通过过程机制保证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罗尔斯 Rawls :1972年:《公正理论》:第一次把规划公正的理论提出大卫-哈维 David Harver:1972年:《社会公正与城市》:把规划社会学理论推到高潮 70年代后期:新马克思主义: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卡斯泰尔斯 Manuel Castells 1977年:《城市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探索》; 1978年《城市、阶级与权力》 1992年前后,出现关于妇女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作用和特征的讨论:约翰 -弗雷德曼 Jhon Friedmann《女权主义与规划理论:认识论的联系》
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20世纪 70年代初,石油危机。开始出现环境保护思想 80年代,环境保护的规划思想逐步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思想。《人口原理》《增长的极限》《人类环境宣言》 1976年人居大会 1978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1981年《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1987年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宣言》《全球 21世纪议程》 1996年人居二大会《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 全球城和全球化理论 《世界城的假想》《世界经济的变化与城市重构》《全球城》《信息化的城市》《世界技术极》《规划理论的探索》《城市的行动规划:社区项目导论》《空间战略规划的编制:欧洲的革新》《合作规划:在破碎的社会中创造空间》《导入城市设计:调停与反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1)《雅典宪章》 1933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将城市看成了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 1977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 20世纪 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3)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终极状态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性认识是不适宜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科学的预测城市得未来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理论涉及内容: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法论、科学决策。规范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其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分化为两种形式: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形不成城市群;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卫星城( 20世纪 20年代恩温):1924年,阿姆斯特丹提出建设卫星城概念。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同时从属于一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问题-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新城(20世纪 50年代以后建设的新城市 )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有机疏散理论 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机疏散理论。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有机疏散。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理论基础:经济活动的聚集;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 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5个特征。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世界城市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重要枢纽(尤指港口和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地、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地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 1957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地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 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 250人。
3)城市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形成城市的等级体系。城镇之间交通、通信所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当地位(引力模型)。城市体系: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格迪斯、芒福德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
架;德国克里斯泰勒 1933年提出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城市体系内容:职能、规模、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城市内部各类土地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相关。同心圆理论:伯吉斯 1923年提出,城市划分为 5个同心圆。居中是中央商务区( CBD),第二环是过渡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扇形理论霍伊特 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有内向外扩展,并继续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 1945年提出。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由单项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可持续发展 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199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 21世纪议程》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 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 1996年底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知识经济四个特点: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知识传播;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人力因素-空前重要。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我国先后建立了 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体系水平结构。知识经济时代-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的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众多的制造与装配基地)、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少量的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垂直结构。
)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空间结构变化
知识传播的信息化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等。
同济 李德华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李德华同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