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蔬菜基地冷链管理策略研究
国食品冷藏运输率均达到80%-90%,而中国的食品冷藏运输率约10%左右。
目前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易腐食品物流过程的冷藏率已达100%,冷藏食品的销售量(以价值量)占食品销售总量的50%,并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36]。
相比之下日本果蔬在流通过程中有98%通过冷链,果蔬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美国的蔬菜水果低温物流更为典型,产品从田间收获后到消费者的冰箱一直在低温环境中流通,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 2.2.1冷链物流在主要发达国家的具体发展介绍 (1)日本
1955年至1965年期间,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流通业的革命,在冷链中的体现主要是在果蔬冷链保鲜技术的广泛应用。果蔬的分级、挑选、清洗、加工、包装、预冷、冷藏、运输和销售各环节都在冷链状态下进行。上世纪70年代后,日本在全国进行了果蔬低温流通保鲜体系建设。至上世纪90年代,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产地预冷—冷藏车运输—低温冷柜或卖店销售”的果蔬冷链流通保鲜体系建设。目前,低温流通已成为日本果生鲜食品通的主流。为实现果蔬等鲜活农产品的高效保鲜,日本在全国果蔬等主要生产地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冷库。这些冷库主要用于果蔬流通保鲜的预冷,而且是水果、蔬菜、花卉等多种鲜活农产品共用的,具有较高的年利用率。日本早期修建的冷库主要是强制通风式的。这种冷库需时12-20 h完成一次预冷,采收产品当天不能冷却起运而影响果蔬上市速度,而且库房周转利用率很低,在采收高峰时不能大批量实现产品的预冷。后期随着制冷技术的进步,修建了在2-6 h可完成一次预冷的压差式通风冷库和真空式冷库(一次预冷在20-40 min可完成),制冷效果好、制冷速度快。
10
学士学位论文
目前对蔬菜进行预冷在日本已经相当普及,蔬菜必须预冷后才贮藏、运输,不经预冷的蔬菜不受欢迎。而鲜果的预冷则较蔬菜少。一般采用压差式或强制通风式冷库对鲜果的预冷,只有高温季节成熟上市的鲜果,如草莓、梨、桃、葡萄等上有应用。日本全国各地的农协、全国经营生鲜农产品的批发市场和商店均有冷库,批发市场和商店自身也是可调控温度的。这些高效制冷设施的建设和“产地预冷—低温运输—低温销售”的冷链流通的实施,是日本果蔬在无农药或少量农药处理条件下能以品质优、鲜度好、腐烂少上市的基本保证。1975年,日本进一步提高了生鲜食品的温度与品质的关系、适宜的温度管理方法和适宜的低温流通设施以及冷链机械的开发等与冷链相关的问题的研究水平,日本农林水产省成立了食品低温流通推进协议会,研究整理出《低温管理食品的品质管理方法及低温流通设施完善方向》。制定了食品低温流通温度带,即生鲜食品的流通温度为-4℃至5℃,并发行了《低温链指南》,使生鲜食品冷链保鲜技术进入了基本完善的阶段。 (2)美国
在美国,穿梭于城市之间物流运输的各种货车,基本没有一辆敞开式的,99%的货车都是封闭式或冷藏冷冻封闭式的。美国非常重视食品的安全管理和监督,食品安全问题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负责。美国的安全管理措施是从预防开始的,落实到企业,确定食品安全风险后,由专门部门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出现问题后,做出快速响应。
美国根据各地的地理条件、气候、建立了蔬菜基地,专门大规模集中生产几种最适宜的蔬菜供应全国,形成了相对集中的蔬菜生产体系,美国蔬菜总产量的90%左右分布在西南部、中南部、南部、北方地区四个区域,蔬菜生产地区呈规模化、专业化,既有利于发挥各地区自然环境的优势,又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美国农业部还建立了家畜
11
某蔬菜基地冷链管理策略研究
追溯体系,要求农民、加工厂商、零售商做好家畜跟踪记录,以便消费者了解家畜的出生、饲养、屠宰、加工、运输的全过程。 (3)德国
德国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在德国,负责食品安全管理的部门是联邦食品、农业与消费者保护部,执行机构是联邦消费者保护、食品安全局和联邦风险评估所。在食品安全和质检方面,通过完善的立法、严格的监督、严厉的惩罚等措施在农产品市场履行监管职能。其中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负责对各联邦州开展食品安全监测,协助联邦州实施国家食品安全法规、建立统一的工作体系;农业合作社、食品工业协会、零售商协会等,担当农产品流通中“监督员”的角色;有关机构还对冷链物流系统中的运输工具制定例行的检查,对冷链中的各种设备作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包括容器和托盘的卫生标准等。
德国还成立了冷库和冷藏物流企业协会。这是一个由冷库和冷藏物流企业组织的经济协会,其成员包括保鲜物流服务公司、制冷工业厂商和与之有关的商业公司和供应商。除了提供一般性的服务,它还代表会员与政府机构在国家和欧盟层面上沟通,积极为会员争取利益,以及为会员提供能源服务。
德国还建立了多种标准,包括种蔬菜的土质,从而保证整个食品冷链系统在国家的监督和管理之下,保证食品安全。进入流通领域的肉类、鱼类、蔬菜、瓜果,从产地或加工厂到销售网点,始终处在一个符合产品保质要求的冷藏环境中运行。在冷藏保鲜库中,全部采用风冷,风机在电脑的控制下调节库温。生鲜果蔬菜用分级包装,贴上标签。在批发市场,无论是蔬菜还是鲜鱼、肉类均在良好的冷藏环境中存放。 (4)加拿大
加拿大食品检验署负责全国蔬菜的卫生安全和质量等级管理。由于加
12
学士学位论文
拿大地处高纬度,气温较低,为了保证人们一年四季吃上新鲜的蔬菜,温室种植十分普遍。为此,生产者对蔬菜的分级、包装尤其严格。加拿大的冷链特点是全程低温保新鲜,使蔬菜的贮存、运输必须通过冷链物流,以减少污染和损失。蔬菜从田间到餐桌始终保持在低温环境下,有效地控制了有害微生物的滋生与蔓延,保障了食品安全。数据显示,通过低温保存、运输蔬菜,加拿大的蔬菜损耗仅为5%,物流成本不足30%。
早在19世纪末,加拿大就开始蔬菜冷藏运输,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蔬菜冷链储运已取代了菜园和菜市间的“点对点”运输,使得蔬菜贮存、运输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更便于检测和监管。为了更好地保障蔬菜安全,食品检验署还建立了6个有关蔬菜等植物性食品质量检验的通用模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保证食品安全,加拿大还采用了基地化养殖和种植模式,有农场24.7万个,国内销售占总产量的1/2。
2.2.2冷链物流在我国的具体发展介绍
我国现代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起步于上世纪初,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生鲜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及运输等环节逐步得到应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迅速的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展。 (1)农产品冷链物流初具规模。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近年来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40%,冷链物流的规模快速增长。
13
某蔬菜基地冷链管理策略研究
(2)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目前全国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其中冷却物冷藏量140万吨,冻结物冷藏量740万吨;机械冷藏列车1910辆,机械冷藏汽车20000辆,冷藏船吨位10万吨,年集装箱生产能力100万标准箱。 (3)冷链物流技术逐步推广。
生鲜农产品出口企业率先引进国际先进的HACCP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等管理技术,普遍实现了全程低温控制。大型肉类屠宰企业开始应用国际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从屠宰、分割加工、冷却成熟等环节低温处理起步,逐渐向储藏、运输、批发和零售环节延伸,向着全程低温控制的方向快速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低能耗、低成本的冷链处理技术广泛推广,推动水产品和反季节果蔬为代表的高价值量农产品冷链迅速兴起。 (4)冷链物流企业不断涌现。
中外运、中粮等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化与上下游战略合作与资源整合,建立国际先进的冷链设施和管理体系,积极拓展冷链物流业务;双汇、众品、光明乳业等食品生产企业,加快物流业务与资产重组,组建独立核算的冷链物流公司,积极完善冷链网络;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完善终端销售环节的冷链管理,加快发展生鲜食品配送。我国冷链物流企业呈现出网络化、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态势。 (5)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逐步完善。
国家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在近几年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一些冷链物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先后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等重要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进一步被消费者认识,全社会对“优质优价”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但是,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
1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冷链物流毕业论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