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得法,方能“厚积薄发”
一直以来,大家对语文教学投入可谓之大,但是,为什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为什么出现“高耗低效”的情况?为什么经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学生仍不会听,不好说,不乐读,不善写?我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课文阅读无“章法”,课外阅读“无”目的、“无”指导,课内外阅读相割裂,习作“训练”无训练。总之,读写训练不得法!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阅读为切入口,读写得法,强化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课内阅读是基础,教给学生基本的读书“方法”——归类法、四读法、批注法、设计问题法、对比法??总之,通过课内阅读教学让学生整体感知、理解、吸收、内化书面语言,学习积累语文感性经验,了解书面语言特点和遣词造句、組段成篇的的基本知识,了解文章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功能,使感性的语文知识得以升华提高,并在反复实践中形成文章的读写技能。
课外阅读是拓展,要让学生去“印证”课内习得。在课外阅读中,教师不能仅关注学生读的“量”,更要关注学生读的“质”。而“质”的提高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要贯穿学生的阅读全过程----阅读兴趣的培养,书的选取与推荐,基本阅读方法的习得,诵读积累??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关注每个环节,重视所有细节,才能使学生真正会读书、爱读书。
“读”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写”则是语言文字的倾吐和表达。要想让达到出口能成章,下笔能成文的理想境界,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此所谓“厚积而薄发”。然而,对于语文教学,仅有“厚积”是不够的,由“厚积”——读,到薄发”——写,有方法、有指导的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不练也无神”。
“无序——有序——无序” 习作教学。第一个“无序”是“无目的”“无要求”自由写,放手解决内容问题;“有序”是分专题训练,解决形式问题。第二
个“无序”,是无招胜有招,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自如应用。
在写作训练中,我们首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要解决写什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积累,要让学生明白习作的源泉是生活。我们的任务是根据实际情况,创始各种环境让学生用慧眼去发现生活之丰富,让学生用真心去感悟生活之多彩。要让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成为学生们作文中最真实的素材,让每个稍纵即逝的瞬间成为学生笔下最灵动的情景。有了丰富的生活积淀,就要有计划、有方法、有布置、有实施、有指导、有讲评的让学生勤写多练:
同一体裁反复练:写人、叙事、描景、状物、书信、读后感、论说文??写人的文章练习时可与叙事文章结合练,写人的改成事的,叙事的改成写人的,练一事一人、一人多事??从写熟悉的人开始:家人、同伴、老师、朋友??到写陌生人、小人物:门卫、修车的、卖菜的、钟点工、送报的??
同一内容反复写:上学路上、公交车上、逛商场、我最喜欢的墙壁格言?? 同篇文章反复练——练中心的提炼,练不同中心的表达??
与阅读教学结合练:读后感、仿写、改写、人物赏析、评论片断练?? 练部分:练对话、练开头、练结尾、练细节??
培养学生围绕专题多角度立意与选材能力的“母子”题训练??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遵循“无序到有序再到无序”这一习作规律,分类指导,专题训练,从而使学生不仅会写,而且善写、能写。
在这样的强化训练指导中,学生们基本上实现了“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目标,为中学输送了高质量的毕业生,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得以形成、发展和提高,使语文读写点亮了孩子的生命。而我也在不断的反思与校正中,朝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奋力前行!
课外阅读指导浅谈
语文的源头,就在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上(未必开卷有益,有些是垃圾。吃惯了垃圾食品的人,就失去了分辨食品优劣的口味。阅读品位低的时候,很容易跟着潮流走。一阵小风刮来的时候,倒的是小草,大树不会随风倒,是因为它的根扎得深,它自己有分量。男孩、女孩)。
青少年时期的课外阅读,就像是银行存款,可以终生享用利息。美国研究证明,九到十二岁,是阅读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终身无法弥补。这个时期,孩子的记忆力最好;这个时期,外界对他们的干扰也较小;这个时期,考试升学的压力不是太大——自从取消“小升初”的考试后,这个优势就非常突出了。
小学是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垫底的时期。他进入什么样的学校、遇到什么样的老师、读什么样的书,对其一生影响巨大。如果荒废了小学这六年,给孩子一生带来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出国读博士例子)
就语文素养来说,小学阶段的阅读,对一个人一生语文素养的高下,几乎起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一个学生除教科书什么书都不阅读,那么他连教科
书也读不好了,学习对他来说会越来越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如果学生其它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学好正课,还会剩下时间去满足其它 方面的兴趣。
一生要有两样东西为伴——书和音乐,将永不孤独。 如果学生还没有入迷的开始阅读书籍,那就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通往学生心灵的蹊径。
一个孩子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只有当他面对一本书沉醉不已时,教育才刚刚开始——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教育。
学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出终身的阅读者——在毕业后的人生中仍坚持阅读与学习。
然而课外阅读不是一句空话,不是老师一布置就完事了。它不好把握,不好指导,更何况不是老师分内必须做的事情。课外阅读要靠家长、老师、学生共同努力。
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 ,这个人就是我们教师。课外阅读有效补充了课堂教学,使知识的网络化水平高,知识背景大,综合能力强,越走越有底气。 你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多。
你知道得越多,你越聪明。 你越聪明,在校学习的时间越长。
在校时间越长,获得的文凭越多,受雇工作的时间越长——你一辈子赚的钱就越多。
你的文凭越多,你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越高, 你的文凭越多,你的寿命越长。 反之
你读得越少,知道得越少。 你知道得越少,越早辍学。
你越早辍学,越早变穷,而且穷锝越久。 你越早辍学,入狱的机率越大。 ??
一、课外阅读“指导”现状
近年来,老师们对课外阅读已很重视,但是处于无目
的、“无”指导的、一味推荐的状态。这就造成学生阅读的无效——漫无目的的慢读,没有记忆的自读,没有方法的瞎读,食而不化的吞读。阅读中“个性”、“自主”、“自由”的极端化、片面化,遮蔽了问题的另一方面。那就是学生还是学生,受到学生文化阅历和积累的限制,包括阅读经验的不足,他们作为读者理解是有限的(当然,无师多看多读要比不读好)仅仅靠孩子自己去阅读,最多看个热闹,但是作为老师,和孩子共同读书,在共同讨论中老师去引导,则效果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丁保先讲稿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