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
? 省以下政府包括那些在极不透明情况下“受益”财政拨款比较多的部门所出具的预算报表基本没有可信度。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从国家近期公布的审计报告中可以看出包括各部委在内的中央级机关预算支出问题之严重。
? 乡镇一级已经不能称之为“预算”了,收支情况是一笔糊涂账。
? 1.2 具体建制
? 1.2.1 财政管理部门统收统支。 ? 割断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同其服务或管理对象之间在“钱”上的直接联系,从根本上铲除“以权谋钱、以权换钱”等腐败行为的土壤,使政府部门能在一个规范的制度环境下、以规范的行为履行它的职能。
政府的“灰色”收入分类 浅灰色收入 深灰色收入 黑色收入 法规允许的收费 巧立名目的不正当收费(违规所得) 权钱交易(违法所得)
? 1.2.2 财政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的标志是信息成本低。 ? ※政府向纳税人邮寄预算草案概览(加拿大渥太华市预算草案概览上醒目地写着“这是你的城市, 你拥有它, 你有发言的权力”,概览里写着市议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预算的时间安排、会议地点、审议内容)
? ※纳税人可到政府大厅或政府书店免费拿取或查阅有关财政税务资料。 ? 据统计,我国80%的社会信息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这其中又有80%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
? 公用事业单位财务不公开:教育、医疗、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公共企业事业单位办事公开;
? 至于国有企业虽然是公众财产,但其财务状况同样不向公众公开,甚至许多
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就连监督它们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资委都不十分清楚,更谈不上公众了解其信息。
? 民众缺乏了解行政收费、公务消费、政府重大投资工程预决算等财政管理领域的路径;
? 至于财政信息,以预算为例,迄今为止,尚未有普通民众收到过人大表决前的预算草案。
? 1.2.3 监督渠道畅通 ? 畅通意味着: ? ◎监督者在位:纳税人可以上网、打电话、发传真或亲临会议, 反映意见和建议。
? ◎监督者有监督能力; ? ◎能够产生监督效果:政府对纳税人监督作出正面反应,监督条款具有可行性。
? 现实情况是: ? ※人大代表读不懂预算报告 ? ※审计部门鞭长莫及 ? ※政府规范不具有可行性
? 2007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
? 通知指出,要坚决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工程造价标准。党政机关办公楼单位综合造价(不含土地有关费用及市政配套建设费),省(部)级不得超过4000元/平方米,市(地)级不得超过3000元/平方米,县(处)级及以下单位不得超过2500元/平方米。在不超出上述限额的前提下,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党政机关办公楼单位综合造价标准。凡超出规定标准的,投资主管部门一律不得受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2. “政治民主化”与”财政公共化”的关系
? 2.1 “政治民主化”的财政内涵: ? 2.1.1 财政的民主化运作 ? 政府之于纳税人的层面——尊重个体利益,维护生存权,生存高于政府颜面(表面的),对政府颜面的真正尊重是尊重个体,通过对他人的尊重为自己赢得尊重
? 政府不应为了所谓的市容而去简单、粗暴地剥夺小贩的生存权——城管在道义上是缺失的
? 政府之于自身的层面——财政分权,民主化预算,杜绝财政黑箱操作如违规转移、挪用和挤占财政资金,虚报冒领预算资金 。
? ※政治民主化与国民平等化的区别: ? 政治民主化是关于制度建设层面的,而国民平等化则是作为制度建设的结果。因此政治不民主的结果将导致国民不平等。
? 2.1.2 公共产品的消费者主权
? 公用事业产品与服务是在一定的经济和技术状态下,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只要付出合理的价格就有资格享受,但又不能通过通常的市场渠道对那些商品和服务进行令人满意的分配。
? 消费者主权(consumer sovereignty)是诠释市场上消费者和生产者关系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消费者通过其消费行为以表现其本身意愿和偏好的经济体系。
? 思考:公共产品的消费者主权意味着什么? ? 2.1.3 财政法治化 ? 以税收为例,根据税收法定原则,税务机关只能根据税法规定行使征税权,而不能多征税、少征税或者不征税,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税务部门无权决定谁能免税。 ? 2.2 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 2.3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障碍
第三节 社会竞争化
? 1.社会层面的“财政公开化”内涵及其基础建制 ? 1.1 多层次、多中心的财政治理
? 1.1.1 财政主体的多层次、多中心格局 ? 中央与地方; ? 政府与社区; ? 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
? 1.1.2 财政治理 ? A “治理”概念的引入 ? 治理理论的兴起,与应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有关。 ? 市场失灵指的是仅运用市场的手段,无法达到经济学中的帕雷托最优。这是因为,市场在限制垄断、提供公共品、约束个人的极端自私行为、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统计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内在的局限,单纯的市场手段不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 同样,仅仅依靠国家的计划和命令等手段,也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最终不能促进和保障公民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 正是鉴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人们试图以治理机制去突破政府与市场的两难。
? B 治理与财政的关系 ? B1 最早应用治理思想的机构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些国际金融组织。
? 20世纪90年代,这些国际金融组织对治理进行了专门的理论研究,旨在将良好的治理(善治good governance)作为评估受援国现状的主要标准之一。
? 对于那些没有良好治理状况的国家,它们要求这些国家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符合其善治的标准。此举在于提高其援助的效益,确保受援国偿还贷款的能力。
? B2 治理旨在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与公共财政志同道合。 ? 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换而言之,是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 B3 公共财政可归入治理的范畴
?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
公 共 财 政 治 理 统 治 非 公 共 财 政 ? 首先,治理与统治的最基本的,甚至可以说是本质性的区别就是,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
? 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 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
? 其次,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
? 与此不同,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 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 C 治理与财政公共化的关系 ? C1 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治理的工具性理解 ? 在这些机构看来,受援国要实现善治,就必须引入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使国内市场的自由化,并消除自由贸易的壁垒。
? 而市场体制能够建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政治状态,其中包括政治合法性、社会秩序和行政效率。
? C2 治理为研究财政公共化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观察视角
? 作为一种政治管理方式,治理有以下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或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 1.2 基础建制 ? 1.2.1 财政主体多元化竞争后形成的现代社会结构
? 1.2.2 财政的地方自治
? 1.2.3 国家与社会的合作
? 理论上,现代税收的哲学基础是自然法传统,其论证的逻辑起点是个人无法孤立地在自然状态中实现自己的自然权利,只好同他人签订协议,并为此建立政府来保护自然权利。在此过程中,个人以纳税的形式交换政府的保护。
? 税收的自然权利原则只是思想家的理论推导,现实社会中税收的制度变迁并不是“自然的”,而是各种政治力量集体行动、互相博弈的结果。
? 相比自然法哲学,欧洲中世纪后期国王与教皇之间的税权之争,国王与贵族、领主等阶层的财源争夺,以及国王与城市之间的利益共谋对公共财政的制度构建影响更为重大、更为深远。
? ※西欧国家:财政危机引发征税权之争 ? A 封建庄园制下的君主财政拙荆见肘 ? (诺斯)在法兰西,可能要到十三世纪,实物收入才显出是君主的收入。在封建时期,国王的宫廷习惯于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消费实物产品和劳务。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岁入愈来愈货币化。不过,在十四世纪和十五世纪期间,岁入在下降,因为人口在减少,地租也就减少了——更确切地说,其时生存需要有更多的岁入。
? B 民族国家兴起财政空前危机 ? 在1,200至1,500年间,随着地方庄园让位于兴起的民族国家,西欧许多政治单位经历了一次次冲突、结盟和联合。这几个世纪,阴谋诡计充斥,战争规模空前。另则,国家的规模有时扩大,但决定性因素不是单纯扩大政治单位的规模而是能够增加岁入。
? 竞争中的民族国家,都面临着支出的巨大增长。战争一年,意味着政府的费用至少增加4倍——而大多数年份都有战争没有和平。以往靠他们自己就可以为生的国王们,再也不能这样下去。君主不断受到财政危机和债务日增的困扰,常常只得求助于危险的应急办法。国家破产的忧惧不仅是一种时隐时现的威胁,而且破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公共财政学》课程讲义(07-08学年)(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