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何。
? 传统社会坚持重农抑商的国策,反映在税收上也是如此。统治者的一贯思维是:商业若繁荣,民众必舍本逐末。由于商业的流动性大,国家担心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不仅加大了人身控制的难度,更担心原先稳定的财源失去保障。(政府控制的低效、简单、机械)
? 殊不知农业和商业本可互相促进,并非对立关系。同时商业还可增强国家的纳税能力。 《联邦党人文集》
? ※政府获得信任的能力:政府预算由议会逐年表决。这一规定使议会对政府的财政监督变得经常而更为有力,同时也对政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英国议会政制下,政府提出的财政法案如果在下院未获得通过,则意味着对政府的不信任,内阁必须全体辞职。当然,内阁亦可反戈一击:提请国王解散下院。
? 从为政府获得财政收入(传统社会到今天),到注重增强税收对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十九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税收的功能变迁也是政府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 3. 改造社会结构 ? 通过总统罗斯福的“新政”而开始大力实施的“自上而下的收入和财产再分配”为美国造就了庞大的中产阶级。
? 二、经济方面 ? 1.保持经济稳定(处于经济过热中的政府) ? 2.促进经济增长(陷入经济衰退中的政府)
? ※请阐述公共财政是如何保持经济稳定与促进经济增长的? ? 3. 提高经济效率 ? 涵义一:提高资金效率 ? 公共财政学的理论支柱之一——福利经济学指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确立了不同的人享受的效用是可比的,即使不是事实上的,在原理上也是可比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保证了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给穷人将会增加效用总量(个人所得税累进税制的理论根据)。
? 涵义二:减弱挤出效应
? 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指的是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私人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 (就是政府和企业都在投资,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条件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业挤出去了,这就是挤出效应。 )
? 财政增收部分主要投向基本的公共服务、医疗和社会保障,特别是着力于拉近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享受公共服务的距离,这样不仅会缓解挤出效应,而且能够使经济更加平稳和健康的发展。
? 涵义三:社会效益最大化 ? 通过公共支出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使社会得到最大的“效益”。如何做到? ? 一是社会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最优配置。(政府首要考虑的应是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政府资金将退出一般竞争性、营利性的投资项目,同时力争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提供政策平台和制度平台。 )
? 二是由政府财政配置的资源在使用时也应以产生最大社会效益为原则。
? 4. 调整经济结构 ? 财政税收调控: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影响着市场不同行业的景气程度。 ? 美国——管制下的资本主义,对私人企业的微观调控增加了。 ? (1)通过税收优惠,奖励企业的经营。 ? 如针对环保型企业,通过税收优惠,包括加速折旧和减轻税率。 ? 实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政府充分利用税收扶持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2)通过增设税种或提高税负,控制企业的经营。如征收环境税,对污染环境的企业增加课税。
? 政府将对使用落后工艺、设备及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实施限制或惩罚性税收政策。
? 环保部和税收部门拟推多种环境税 (2008年04月23日 )
? 国家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国际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周国梅昨日在“首届中国绿色公司年会”上透露,环保部和相关税收部门一直在研究并将择机出台实施不同的税收方案,包括独立型的环境税设置、融入型环境税设置等,以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 目前,由于排污收费的费用很低,很难提供激励机制,很多企业宁愿缴排污税。
? 三、社会方面
? 1. 促进社会稳定 ? 根据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达3917亿元,比2006年增加520亿元,增长15.3%。中央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12.76亿元,比2006年增加145.36亿元,增长86.8%。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19.27亿元,在去年较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又比2006年增加246.99亿元,增长13.9%。中央财政安排教育支出858.54亿元,比2006年增加252.49亿元,增长41.7%。
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支出1076.35亿元,增长76%。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央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664.31亿元,增长296.8%。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工作。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03.16亿元,增长13.7%。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立廉租住房制度。中央财政安排51亿元,各地也相应加大了投入,支持各地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
? 2 促进社会公平 ? 通过累进税率(收入)、再分配(支出)等手段,实现社会公平。 ? 政府为何要促进社会公平?
? ※东西方税收观比较 ? 西方:无代表不纳税;《大宪章》昭示了代议制民主和现代法治的一些基本准则:未经纳税阶层同意的征税是非法的;纳税的标准必须由纳税人的代表决定;国家财政预算及其支出要受到代表的审查和同意。
? 东方:对捐税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感情色彩——苛捐杂税、苛政猛于虎。
? 汉语中关于税收的相关说法:取之有度,用之有止;取其有制,欲取之,先予之;养其本源而徐取之。
? 老子对国家赋敛的否定。“敛”字有强烈的贬义色彩,“税”是中性词。在这种观念下,不大可能发育出“利用税收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
? 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苛捐杂税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充满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 少数则从经济的角度,指出历来倡导的轻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危害。如民国时人吴兆莘曾云:“又封建制度之中央政府直辖机关,其所需经费亦自可不致庞大,而便于实行理想之轻税主义也。此种思想之实现,颇足教化后世之学者与政务当局,终致不将国民经济之发展加以考虑。”——吴兆莘:《中国税制史》(1937),上海书店1984年版。
? ? 请从财政的角度(收入、支出)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税收观形成原因? ? 收入方面: ? 自汉武帝起,实现了经济上的中央集权。(盐铁官卖 )
? 而在西方,特别是西欧社会,自罗马帝国灭亡后,就经历了长期的征税权不统一、征税主体多元化的漫长历史时期。西方约在十三世纪便已初步形成税收的权利义务对等观。这是国王与贵族博弈的结果。
? 在大多数情况下,王权开始都是被迫才将税率管制权转让给“代理”机构(国会、三级会议),而要它们投票赞成收税作回报。
? 支出方面: ? 中国传统社会:用途单一,主要用于国家的生活性消费。传统社会的税收用途主要分为三部分:一为君主及皇室消费,一为官俸,一为军费。
? 财政支出结构单调、僵化,在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社会福利方面基本无所作为。由于政府将税收主要用于统治阶级的消费,而少有回馈社会,致使老百姓只有逃税的愿望,而无纳税的积极性,政府征税困难,无法满足政府的需求。
? 历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此政策一方面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抑制商业的发展,政府就不需为商业的发展进行公共基础建设。中国几大著名工程,不是因为军事原因,便是统治者享乐所用,即便是大运河,其政治意义也大于经济意义。而且,严格而言,其经济意义也从属于政治意义,因为大运河主要是用来运送漕粮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商业运输。
? 传统社会的财政,非但不能建立政府和个人的联系,反而恶化了两者关系,加剧了彼此的对立。一方面,老百姓无法享受税收之好处,将税收视为一种经济压迫,“苛捐杂税”、“苛政猛于虎”。另一方面,政府则由于无可争议的统治权而强制百姓纳税。由此导致,一种正常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未建立起来。
第二部分:“财政如何公共”
? 第二部分的主旨: ? 探讨何种制度安排有助于财政实现公共化。 ? 财政公共化的关键在于具备实现公共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因此,财政公共化不可能仅是凭借民众的良好愿景和政治领导人的改革热情便能实现。
? 如果改革者生搬硬套在公共财政理论,不深究公共财政对外部环境的要求,更不用说去创造实施公共财政的背景,那么“公共化”将成为一纸空言。
? ※前苏联的改革实践 ? 前苏联改革也许并不意味着自由主义的失败,但它确实展示了,在缺乏自由主义政治与经济背景条件下,引进自由主义是行不通的。
? 注意事项:
? (1)“制度”的范畴(非“财政制度”本身,但与“财政”有关)
? (2)“制度”的作用(是“财政公共化”的前提与要件)
误解:
社会竞争化 经济市场化 财政公共化 政治民主化 国民平等化
第二部分的内容:
经济市场化 政治民主化 社会竞争化 国民平等化 财 政 公 共 化
? 第二部分的任务
? 任务一:探讨经济、政治和社会层面的财政公共化内涵及其基本建制; ? 分任务一:界定不同层面的“财政公共化”内涵;
? 分任务二:分析不同层面的“财政公共化”所需的基本建制。
? 任务二:剖析基础性制度安排与“财政公共化”的关系,旨在明确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竞争化和国民平等化这些制度安排为何有助于“财政公共化”的实现;
? 分任务一:界定基础性制度安排的财政内涵;
? 分任务二:回顾基础性制度的制度建设过程,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经济市场化
? 1. 经济层面的“财政公共化”内涵及其基本建制 ? 税收是公共部门运行的基础。一方面,税收是消费者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出价或是对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费用进行分摊。另一方面,税收是政府供给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和资本。
? 征税是公共部门筹措公共产品供给费用的重要方式。 ? 1.1 内涵——财政收入的税收本位: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问:税收之于公共财政的价值是什么? ? 税收作为一种经济力量,改变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调整了政府的心态,改变了政府的行为方式。为何这样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公共财政学》课程讲义(07-08学年)(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