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师:数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美妙的学科,数学是美丽的,所以有人说:(课件出示) 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伽利略 5、小结 7、 《奇妙的数字宝塔》
相关的教材内容:多位数的四则运算 教学形式:讲授法,自主探索 设计目的: “数字宝塔”作为数学游戏课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教材里,其实是教材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多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猜想——验证——求实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经历发现、验证、探索数字宝塔等学习过程,体验并感受数字宝塔的魅力;认识各种数字宝塔,激发学生探索数字宝塔的兴趣。 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谈话导入:同学们,知道吗?数学王国里充满了奥秘与神奇!传说数学王国里有一座山,山里有一座宝藏,等着人们去挖掘。不过,要想去挖掘宝藏,可得闯过四道关卡。每道关卡都有一组有趣的算式,如果你能找出算式中的规律,就表示你闯关成功!连闯四关,就有机会挖到宝藏。今天淘气和笑笑想去闯一闯,你们愿意与他们同行吗?那我们就一起出发吧!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出示杨辉三角 1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 经常见过这种“数字宝塔”,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组成的,而其余的数则是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殊不知,它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杨辉三角”。 共同探讨特征、规律 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组成的,而其余的数则是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 “杨辉三角”有着多种规律: 奇妙、有序、对称 2、归纳简介 杨辉是南宋末年数学家,这个数表是杨辉收录在他的著作《详解九章算法》里才流传下来的。据他的著作记载,这个数表早在11世纪由北宋数学家贾宪所发现。因此,后人把“杨辉三角”又称为“贾宪三角”;在欧洲,这个数表被认为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首先发现的(Blaise Pascal,1623年~1662年),他们把这个表叫做“帕斯卡三角”,帕斯卡在1653年开始应用这个三角形数表,发表则在1665年。这就是说,就发现和应用这个三角形而言, 贾宪比帕斯卡早600年左右,杨辉比帕斯卡早400多年。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的许多重要领域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中国古代数学史曾经有自己光辉灿烂的篇章,而“杨辉三角”的发现就是十分精彩的一页。 “数字宝塔”形体各异、千姿百态...... “数字宝塔”中不仅是“乘法”关系,“加法”也可以来插上一手,有些“宝塔”可以一直造下去,让它直插云霄,无边无际,高与天齐...... 3、“乘法”中的数字宝塔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的答案的规律,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教师总结规律:通过观察积与乘数数中1的个数发现每一个乘数中数字1的个数有几个,积的排列次序就从1排到几,再倒回到1,所以每个积就像一座宝塔似的。 (2)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说出得数:1111×1111=? (3)请学生继续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 (4)依据规律直接填得数。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学生自主探索: 3 × 7 = 21 33 × 67 = 2211 333 × 667 = 222111 3333 × 6667 = 22221111 33333 × 66667 = 2222211111 ??. 4、“加法”中的数字宝塔 3 + 7 = 10 33 + 67 = 100 333 + 667 = 1000 3333 + 6667 = 10000 33333 + 66667 = 100000 ?? 1 × 9 + 2 = 11 12 × 9 + 3 = 111 123 × 9 + 4 = 1111 1234 × 9 + 5 = 11111 12345 × 9 + 6 = 111111 ?? 三、归纳总结: 8、《黄金分割》
相关的教材内容:教学完比例之后 教学形式:教师讲解、欣赏 设计目的: 学生在学完比、比例之后,引入黄金分割的大讲堂,进一步加深了对比和比例的认识,熟练了比和比例的计算。学生通过经历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黄金分割在建筑、艺术、人体、医学等方面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有意识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把握“黄金分割”这一数学瑰宝,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激励作用。
9、《斐波那契数列》
相关的教材内容: 教学形式: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设计目的: 1、使学生认识“斐波那契数列”及其部分特性。 2、在经历感知、分析、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一定的数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知识结构不断拓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文化的广袤和久远,培养积极的数学阅读习惯,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活动设计: 一、导入 师:数学大讲堂,非同一般的数学课堂. 今天的数学大课堂要从一个故事讲起:据说很久以前,有个意大利人发现了一对神奇的小兔子,和兔子相处一年之后,他便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数学家。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他用一道数学题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请看大屏幕: 假设一对刚出生的小兔,一个月后就能长成大兔,再过一个月便能生下一对小兔,并且此后每个月都生一对小兔。一年内没有发生死亡。那么,由一对刚出生的兔子开始,12个月后会有多少对兔子呢? 二、初涉规律,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1、请学生读题,分析、理解题意。 齐读,读懂了吗?有人能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吗? 重点理解:①一对大兔生过一对小兔后,下个月会接着生,无死亡; ②小兔一个月后长成大兔,以后一直是大兔。 不明白,没有关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们再读一遍。 (2)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遇到难题怎么办? 对啊,遇到难题我们也不能放弃,不能绕道,当然也不能硬拼。遇到难题老师就想起了一个人,他说过一句话对我们解决难题很有帮助!谁呢? 老子,一个大思想家,一个大智者。他说过一句这样的话!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板书)知道这句话得意思吗? 对,就像你理解的这样,从容易的地方入手! 2、合作探究 (1)那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认为,是地10,11,12个月容易一些呢?还是地1,2,3,4,5,6个月容易研究一些呢?化繁为简---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数学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策略和方法。 (2)那我们就从1 ,2 ,3 ,4 ,5,6个月开始,小组合作研究。你可以用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六年级研学教学设计2017(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