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09思政考博题(8)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2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命题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最初的,深刻的表述,它进一步论证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这一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制定的新世界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部唯物史观及其基本原理都是从这里展开叙述的。 2、“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原理的启示:

哲学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哲学能够为生活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掌握“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能够使我们明白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运用这些原理、规律去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 因为生活决定意识,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状况及其变化发展决定着人们的思想状况及其变化发展,那么,要想准确全面地把握人们的思想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就需要我们深入考察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及其变化发展的线索。比如,要想准确全面了解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以及科学文化水平,就要从各地方、各民族的地理条件、经济水平、生活方式等进行考察。 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就要从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中探寻产生思想问题的物质根源,并通过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实际地消除它。譬如,过去存在的某些封建思想,它们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源于过去落后的物质生活条件。要想根除那些落后的思想和意识,就需要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从而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一卷

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根据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与实践是辨证统一的。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是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对革命理论的重要作用所作的著名论断。列宁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他首先指出在俄国强调理论的重要意义是十分必要的。(1)俄国党刚刚建立,同错误思想的斗争需要革命理论。(2)正确地运用别国经验并独立地加以检验,需要革命的理论力量和丰富的政治经验。(3)俄国社会民主党担负着把全体人民从专制制度下解放出来的任务,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革命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其次,列宁引述了恩格斯关于理论斗争的观点,强调理论斗争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列宁指出,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斗争并不只有政治的和经济的斗争,而是有三种形式,与这两种斗争并列的还有理论斗争,三种斗争形式是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的。因此,俄国社会民主党只有重视革命理论的作用,不仅在政治战线、经济战线上,而且在理论战线上全面地开展同反动势力的斗争,才能成为国际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再次,列宁指出重视革命理论的重要作用必须反对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的倾向。他说,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不可能从工人运动中自发地产生,只能由无产阶级政党从外面灌输进去;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脱离,都意味着对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列宁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观点,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经典著作(2010)

1.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

36

点。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内容讲解

一、写作背景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是在 1845 年春天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的一份研究提纲 。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这篇文章。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翻检了马克思遗稿,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一研究提纲, 1888 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单行本,《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提纲》是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9 世纪 30 — 40 年代,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不断涌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来指导,当时流行的费尔巴哈哲学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反映。为了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科学地论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写了这个研究提纲。 二、中心思想

《提纲》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形式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标,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提纲》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纲》还用实践的观点阐明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就是改造世界。 三、内容讲解

《提纲》全文共 11 条,近 1500 字,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却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37

(一)《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第 1 一 2 条) 第一条,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分三层意思: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而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第二,批判唯物主义片面的夸大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批判费尔巴哈把实践偏狭地理解为犹太人的利已主义的日常生活行为 , 并加以否定 第二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阐明了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旧唯物主义不能从实践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现实、感性,也就是不能把作为认识的事物来源和基础的实践当作检验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用语,康德讲:“现象世界”为“此岸性”,马克思讲“思维的此岸性”指人能认识现实世界。在这理,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作为检验人的思维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二)《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等重要问题,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第 3 — 9 条)

第三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实践的伟大作用,不能正确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关系,导致唯心史观。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揭示了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论断: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是指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 19 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条,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阐明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分三层意思:第一,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唯物主义出发点及历史局限性。“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世界被二重化”是指宗教把世界分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两部分。第二,是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宗教的本质。第三,指出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必须对“世俗家庭”在实践中进行革命改造。“神圣家族”是意大利一幅名画的题目,是由圣母玛丽亚、圣父约瑟和圣子耶稣等组成的家族。

第五条,指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而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根源。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强调研究自然和人。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他的历史观是唯心

38

主义的。费尔巴哈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去理解、看待感性,实际上这样的感性只能是从抽象的人的感性,与黑格尔的抽象的“理念”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第六条,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的理解,阐明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正确的。但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却作了抽象的错误的理解。在他的哲学中,把人理解为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自然共同性或自然本质。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时,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命题。这里讲的“类”是当时的术语,指的是人的理智、意志和感情等共同特性。

第七条,批判费尔巴哈对“宗教感情”和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的区别。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着的。费尔巴哈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却把人和人的本质说成是超阶级、超社会的东西,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第八条,指出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论述了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阐明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所以离开社会实践就无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理论来源于实践,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也都能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所以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九条,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直观唯物主义不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社会发展的意义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因此它们对 [ 社会现象的认识就受到了根本的局限。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单个人的直观,不能看到人的社会本质,因而不能正确认识人和社会。

(三)指出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 10 、 11 条)

第十条,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不同阶级基础: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旧唯物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里讲的“人类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社

39

会化了的人类”指现代无产阶级。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第十一条,阐明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历史使命。由于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他们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可能指出将理论转变为革命实践的要求。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的唯物主义,它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改造现实的斗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和彻底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从而实现了哲学革命中的伟大变革。 四、重要意义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包含着新世界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提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纲》为系统地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提纲》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学习掌握《提纲》的基本原理。

(二)《提纲》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提纲》的一条主线。把实践引进了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从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

(三)《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它要求我们在一切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建设事业的新阶段。

4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09思政考博题(8)在线全文阅读。

09思政考博题(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7826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