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的有效性??
教育实践只能指向一个最终方向,如果教育实践同时指向社会和个人,那么当两者的要求相互冲突的时候,它将不知所从,而且实际上,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发展所经历的所有形态中,都存在着社会与个人的不可避免的冲突,两者之间的冲突有时还非常激烈。所以,教育实践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同时满足两个主体的要求的,这就要求教育实践对它的服务方向必须有所取舍,在这些时候,我们坚持社会需要的至上性,坚持认为教育实践应该首先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实际上教育实践也正是这样做的,比如近代的资本主义教育即是典型的人力教育。
教育价值的二分法不能表达这些思想。”[4]客观而论,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它不仅认识到了社会与个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可能存在矛盾,而且试图对矛盾发生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做出有益探索。
但是,社会倾向的说法却还是值得商榷。这是因为虽然历史上相当一部分国家与大多数阶级在推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都选择了社会需求的至上性,可事实也证明这种做法尚存在诸多问题,并不完全合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当然,前已述及,完全倾向于个人,也存在许多问题。那到底如何来认识这一问题呢?事实上,要解决关于这一问题的疑问,首先需要我们跳出偏向于一端的思维。当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发生冲突时,思想政治教育选择倾向于一种需要,并不意味着它就要绝对排斥另一种需要,完全可以兼顾。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推动力,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的
16
推动,亦会对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证。
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于现实的实践,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有效地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引导人们实现精神的建构,促进人们思想升华、道德提升,并产生积极效果时,它的意义才能充分显现。个人的发展不可能离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不可能脱离个人发展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解决社会发展的宏观问题,又要解决人的发展的微观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与社会的需要与发展而言具有工具性,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在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育的社会价值可能更突出,但此时的社会价值是在充分考虑了个人需要基础上的突出;反之,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可能需要突出个人价值,但是这一突出的前提是满足社会需要。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正常现象,一种常态。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威孚,朱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综述[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2) .
[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4]马凤岐.教育价值的理论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 (6) . [5]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17
[6]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1, (8) .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
[22]赵志华,徐永赞.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J].河北学刊, 2007, (3): 54-56.
[23]曹蓉玫.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J].求实, 2007, (6): 87-89.
[24]张中奎,张博萍.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 (4): 101-102.
[25]冯达成.论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 (9): 30-31.
[26]赖荣珍.关于思想道德教育可接受性的思考[J].探索,2004, (5): 98-101.
[27]卢忠义.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 (2): 13-15.
[28]李德芳,杨素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 (3): 162-165.
[29]冯颖.以知、情、意、行关系为指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4): 17-20.
[30]熊建生,万佳妮.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情感效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7): 9-11.
[31]张中奎,张博萍.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J].重庆交通大
18
学学报(社科版), 2008, (4): 101.
责任编辑:吴涌汶 2.社会环境优化的措施
3.论述谭政《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问题》的报告的主要内容。
《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 - 正文
1944年4月11日,谭政受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托,在中国共产党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历史文献。
产生经过 抗日战争开始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推动下,国民党、共产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西渡黄河,保卫中共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1937年9月,经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以八路军部分主力部队为骨干组成第八路军总后方留守处,同年12月,改为留守兵团。1942年 5月,中共中央军委又决定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统一晋绥与陕甘宁边区的军事指挥。边区部队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了政治、军事、经济的斗争和生产建设,保卫了党中央和边区的安全,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但是,由于环境和任务的改变,边区部队中也一度发生了军阀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偏向。1942年冬季中共西北局召集的高级干部会议和军政干部会议,除着力解决地方党政工作方面的问题外,对部队中的问题也进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根据这次会议精神,边区部队普遍开展了整军运动,认真检查了军政、军民关系和官兵关系上存在的问题。经过一年的整顿,边区部队发扬成绩,纠正了军阀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偏向,确立了以西北局为首的、包括边区党政军民在内的一元化领导系统,在整顿“三风”(学风上的主观主义、党风上的宗派主义、文风上的党八股)、精兵简政、拥政爱民、生产运动、防止奸细和冬季整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为了总结历史经验,在毛泽东主持、周恩来参加下,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由谭政起草了这一报告。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批准。
主要内容 《报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①关于边区军队一年经验的总结;②关于发扬政治工作中的成绩与纠正政治工作中的缺点;③关于组织形式与工作制度中的一些规定。
《报告》贯彻了古田会议决议精神,系统地总结了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政治工作的经验,论述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从独立领导军队以来,就建立并发展了军队中的政治工作。
《报告》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力量源泉,是军队保持无产阶级性质的根本保证。八路军、新四军的一切部队,无条件地服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及其代表机关的领导,才能使军队不走偏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
《报告》明确提出,军队建设的方向就是军队政治工作的方向。军队政治工作的任务,只能根据军队的基本任务和当时的具体任务去规定,并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去保证这些任务的完成。
《报告》具体阐述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指出其基本原则是以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和人民革命的精神教育军队,使军队内部、军民、军政趋于一致,并进行瓦解敌军、协和友军的工作,以达到团结自己,战胜敌人,解放民族,解放人民的目的。强调政治工作中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指出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变一切。干部思想的进步是一切工作进步的枢纽。工作的开展,纪律的维持,是建筑在领导正确和群众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对于犯有错误的干部、战士,应着眼于改造其思想。对落后分子的工作,也应主要采取耐心引导的方法,禁用单纯惩办的方法。
《报告》强调,政治工作要发动群众来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其领导方法就是“首长负责,自己动手,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政治工作的组织形式、工作方法要和军队的具体任务相适应,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以及单纯“办
19
公事”式的作风。
《报告》还对政治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制度作了相应的修改和补充:规定每年农历正月为\拥政爱民月\;恢复党的代表会议制度;机关工作应面向基层,人员应“少而精”等。《报告》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但解决了军队政治工作问题,而且还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解决了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等问题。它曾被列为全党全军各级领导干部的整风文件和固定教材。
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摘要:在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世界科技日新月异,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较大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新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的发展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条件,而现代社会在现代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显现出明显的综合化发展趋势,人的发展也出现了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为了适应环境条件与对象特点的新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发展趋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社会的综合发展,在当代中国具体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综合效应,社会明显地出现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结构多样化、社会环境复杂化等特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出现的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发展。从群体层面看,人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丰富性发展态势,表现在个体层面,就是人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个性化发展特色明显。社会综合化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的多样化,决定人的发展的个性化,特色化。这些综合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丰富图景,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其实,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要求的综合化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以社会综合发展为环境条件,以综合化发展的人为作用对象,惟有走综合化发展之路,才能保持对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高度适应性,即保证自身高度的社会适应性与个体适应性,确保其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的全面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化发展,首先是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和方法的综合运用。由于社会发展的综合化,使人的思想道德的因素变得更加多样化,而且大都以综合作用的形式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以价值观为例,市场经济体制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强化了人的主体性,催生了人的主体意识,个人权利与利益等因素成为个体价值观构建的基础,因而出现价值取向上的个人本位倾向、价值选择上的利益为重倾向以及价值实现方式上的务实化倾向。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同样受到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民主化、社会信息化等综合作用与影响,影响人的价值观的因素变得异常复杂,人们的价值世界因而变得异常丰富与生动。在此情况下,不仅过去适用于社会单一性存在、环境简单性构成、主流文化一元主导条件的价值观教育方法需要创新,从而发展出更加有效、更加多样的教育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必须研究这些方法综合运用的方式与程序,以方法的综合优势、整体效应应对社会的多样性存在、环境的复杂性构成、社会文化多元共生与主流文化一元主导并存等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化发展,其次是方法的渗透性发展。社会存在的多样化,导致人的活动方式的多样化、活动领域的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能够渗透到人们生活、活动的各个领域及其环境之中,尤其是同人所从事的业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向业务领域的渗透,就是要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局限,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09思政考博题(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