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了新时期改革开放实践的目标,同时又对实现目标的具体实践方式、方法做出全面部署。既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又要把解放思想、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与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推进改革开放这个实践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肆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深刻分析目前的形式,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国政治体制得到不断健全,翻开历史我们看到,1978年有着标志性转折的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同时,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翻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篇章。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以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驶主权。1999年迎回了澳门,等等大事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党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依靠;在改革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践;提出了提高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在生产发展中坚持“三个有利于”政策,一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高度,二从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不断增强的高度,三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我们在实践中深化了认识,认识又指导了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角度出发,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熔炉里更加清醒的认识了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在文化进程中的体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试金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实践则包含了全部社会关系,而历史只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来说,不仅客观方面是实践创造的,而且主体方面也是实践创造出来的。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并不是抽象的存在于世界以外,而是以某种社会的方式从
[[88]]
事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8]人们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离不开实践,科学的实践观能够指导人们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认识,形成新的观念。江泽民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的一
[[[9]9]
面旗子。”9]文化是一面旗子,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走在文化大旗引领的路上。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使文化建设踏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各个门类的文艺创作开始呈现百花竞放、异彩纷呈的局面,文艺工作者表现出了更加高昂的创作热情,文艺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文艺队伍也更加意气风发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已经初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建设的政策,加大财政文化投入、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引导文化公益捐赠、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扩大市场准入等,使长期困扰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等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回顾近代历史,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成为我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我们的奥运之梦从构想到实现,整整走过了百年的历程。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也终成现实,是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无不体现出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人类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科学的实践观,因为它不但批判地吸收了以往人类哲学思维的积极成果,而且在哲学方法论上实现了对旧哲学实践观的合理超越,尤其重要的是它的理论根基深植于人类实践。更为可贵的是,
26
在具体的国情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被应用于不同的实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既丰富和发展了实践理论本身,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从而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人类的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变革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处处体现着实践这一规定性。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次次反思中,在现实实践的不断发展进程中,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正是在于它的科学实践性,它的最终诉求是最广大人民的实践的最大解放,其根本即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也是一个应用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同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有两方面含义:
(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背诵提示:
把握实践的特点:人的对象性活动,也就是讲自然界的、动物的活动不能是实践,人的观念活动也不可以是实践。
(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人则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
(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3)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7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背诵关键词: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社会关系实践。是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精神文化创造实践。首先包括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①二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的实践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形态、结构乃至其规律的作用方式,但它不可能消除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相反,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人类世界之中。
②二者的区别在于,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处在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人类世界则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动所改造过的自然;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③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生产实践不仅使天然自然发生形态的改变,而且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入其中,从而改变物质的自在存在形式,使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这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人们在从事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又具有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其次,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自在世界的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的活动成果趋于淡化和消失;二是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出现生态失衡、全球危机。总之,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不断分化世界,不断使世界二重化,又不断统一世界的活动。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
28
解,而不是把它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也就是说在观察、思考一切社会现象时,马克思都把“实践”与“直观”对立起来,把感性的人的活动与“抽象”的思辨对立起来,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生活的本质,理解为检验任何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而且也把它理解为自己哲学与一切传统的哲学之间的分水岭,马克思甚至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与此相反的是,费尔巴哈和其他一切唯物主义一样,只把人看作“感性对象”,没有把人看作“感性活动”,把客观世界仅仅看作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改造的对象,因而不能正确改造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他们的认识是不切底的,不懂得认识对实践的依赖性。这样一来,客观世界不过是单纯被人反映的客体,根本不是实践的对象,而人则成为了消极、直观地认识对象的主体,只能消极的反映对象,对客观的改造无所作为。费尔巴哈等人没有认识到,人只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去认识世界,而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在观察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时,把实践排除去了。
在《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础,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一文中正是以“实践”的观点批判以往一切哲学的缺陷,并阐明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基本的中介和现实表现形式,在物质生产中和社会交往过程中,不是被规定在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之中。人运用自己的现实的本质力量掌握世界,
29
通过实践创造能满足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的对象,同时也把它们变为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与活动的组成部分,并转化为人的本质力量。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都归根到底相互制约。正因如此,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新世界观”就是唯物史观,这个新世界的“天才萌芽”后来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发展成为唯物史观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不是 革命时代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世界,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复杂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从经济运动和人类劳动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许多重要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和进一步发挥。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但又受主体影响的历史的客观存在物。实践的主体和实践的客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另外,马克思对“需要”、“劳动”等范畴的深刻分析,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费尔巴哈》等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了重要补充和发展,在实践对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实践对人类发展的决定作用,实践对人类认识能力的促进作用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问题上,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向前推进了一步。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之后,又有许多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理论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09思政考博题(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