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列宁和毛泽东等人,与此同时,“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实施,是唯物主义实践观结合中国实际具体运用,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更是对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创新和发展。他们把唯物史观付诸实践来解决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有着鲜明的哲学党性原则,即在始终坚持“物质一元论”的前提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他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与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实践形式有进一步分化的趋势。但在生产实践活动始终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生产实践解决的是社会和自然的矛盾,不理解生产实践在全部社会实践中以及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的基本作用,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因此,人类的认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所以,对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态度,应当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要正确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并不断发展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根基。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色彩的实践观,毛泽东对实践的概念和特点作了进一步规定。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
31
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思想,通俗具体地规定了实践概念,指出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毛泽东在此之前写的《实践论》中曾把实践概念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行”联系起来,认为实践就是“行”,认识则为“知”,这样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行”这一古老的哲学范畴作了辩证唯物论的改造,使之成为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实践”相一致的范畴。他认为实践与认识相比,具有客观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认识是主观的东西,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东西,它既需要思想、认识等主观的东西作指导,又要不但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实践是一种客观的过程,这种客观过程具有直接现实性,它直接改造现实世界,使现实世界发生变化。毛泽东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这种社会性有深刻的见解,认为实践是群众性的社会活动,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只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才是最全面最深刻的实践,才能形成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才能改变社会历史前进的方向。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研究和学习提供了范例。对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贡献,沿着毛泽东对马克思实践观进行探索的道路,我们就可以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作出全面考察和研究,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如同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一样,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必须反映人类实践活动的时代特点,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当代世界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
32
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显著提高,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在满足物质文化的同时,对良好社会环境与和谐社会氛围的要求也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观结合中国实际的运用和发展,是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现实意义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自主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由此促进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都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人类实践活动水平的提高,表明人类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超越以往任何一种哲学而成为一种新世界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对人类实践活动作了科学的理解,从而掌握了真理的标准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我们在考察和研究当代人类活动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加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设也是十分有益的。
综上所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本质的社会实践观,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和实施等,结晶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实践论命题;具体化为改革开放中以生产力标准替代“姓资姓社”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替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思想。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必须把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觉
33
审视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来审视实践。
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式下,科技是龙头、理论是先导。整个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已高度发达,单一的物质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我们必须站在唯物主义实践观的高度来审视全人类的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创建一个融合的社会氛围,从而更好地向人们说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及构建和谐社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同时,更应当看到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主流是发展经济并由此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2.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点体会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其中,它详细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概念,即“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这一理论概念的诞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给我们的学术领域,尤其是哲学领域带来了一股新的思潮。除此之外,它还对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的研究和解决带来了独特的指导作用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德意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意义 启发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45—1946年间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这部著作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它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同德国哲学彻底决裂。它在马克思思想史上,是一部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它第一次全面而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唯物史观的创立,在学术界乃至日常的生活中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原理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主要是: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揭示了阶级、国家、革命的实质;论述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思想;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概念。其中,就有关于“不是意
34
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原理的论述。
在考察社会历史方面存在着两种方法,一个是“从天国降到人间”的唯心史观的方法,另一个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代表的“从人间升到天国”的唯物史观的方法,即从现实的人出发,描述人们的现实物质生活过程,着重考察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换,进而研究包括道德、宗教、哲学在内的意识形态。这两种方法,我们赞同后者,即“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方法。 唯物史观的实质是“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原因在于:
(1)从意识的产生来看,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生活的产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原文讲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的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2)从意识的主体来看,“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即在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下从事着实际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们。在人类史的范围内,按马克思的看法,人是自己劳动的产物。从逻辑上看,应该有了人,有了人脑,才有了人的意识。
(3)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人们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意识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不可能来自自身,而只能来自客观世界,来自人们的生活。 (4)从意识的发展来看,意识随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改变了客观世界,创造出许多物质财富,同时也在不断的改变了人的主观世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即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概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此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的变化最终会引起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化,但是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非一定同步进行,人类意识在思维层面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可以与现实的社会存在相对的分离,因此社会意识有时候会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时候也会超前的对未来的社会形式进行思考和规划。 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原理的意义以及启示 1、“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原理的意义: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在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哲学领域。过去,在历史观上,很多哲学家都是唯心史观的支持者。比如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尽管费尔巴哈的哲学总体上是唯物主义,但在解释历史领域的问题时,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立,才真正出现了唯物史观。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
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09思政考博题(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