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迁出区生态恢复效果明显。经过项目的实施,在农区,移民迁出后,不仅缓解了迁出区的人口压力,还退出了大量的耕地和草场,生态恢复效果非常明显,项目所在地实现了治理和植被恢复速度超过沙化速度。实现了人和环境的双赢。
2、拉动了城镇经济建设。试点项目的建设,使城镇规模得以不同程度的扩大,增加了城镇劳动力和商业人口。移民区已形成了劳务市场,完成了与城镇工业化的对接;有的农牧民直接进厂成为产业工人。移民从事的种养业生产,既为城镇提供了一部分消费品,同时也增加了城镇消费,从而推动了小城镇建设步伐。
3、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素质。移民搬迁入住城镇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外部环境的影响,使移民逐步地更新了观念;通过播放有线电视、集中培训、参观学习等培训措施,80%的劳动力掌握了生产急需的实用技术,素质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教学质量普遍提高,对移民的长远发展和下一代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移民从粗放的种植、传统原始的养殖方式,一步调整为集约开发及经济作物种植,高科技的饲养方式,发展高效农牧业以及开商店、办工厂、搞运输、劳务输出等第三产业,完成了产业结构向适应市场经济运作方向大幅调整。
5、从根本上解决了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项目实施后,通过有效的服务和管理,使移民尽快适应了新环境,提高了综合素质,增强了使用新技术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了移民从事各项生产的本领,增加了收入。从根本上达到了脱贫致富的目的。
(三)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通过十年多的扶贫开发移民扩镇项目实施,困扰我们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从2000年开始实施扶贫开发移民扩镇项目以来,我区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5038万元,搬迁了70175人。虽然卓有成效,但规模过小,到2010年我区仍有贫困人口150万人,其中近40万人需要通过移民搬迁的形式来解决贫困问题,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无论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角度来看,还是扶持边疆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讲,都需要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增加资金投入。
二是理顺管理渠道,实行归口管理。近几年来在我区实施的移民项目分别有扶贫开发移民扩镇、易地扶贫移民、京津沙源治理移民和生态移民以及库区和国家重点项目移民。由于国家资金管理渠道不同,自治区也分别由扶贫办和发改委两家实施,管理方式和实施效果也各不相同。为更有效地实现《中国扶贫开发十年纲要》确定的目标,
建议中央协调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紧紧围绕着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农牧民温饱乃至贫困问题这一中心,理顺管理渠道,实行项目、资金的统一归口管理。
三是移民方式相对单一。目前,我区组织的扶贫移民主要以移民扩镇为主,即迁入区主要是建制镇,全部为旗内移民。安臵方式分为有土的种植、养殖、种养结合和无土的直接进入工矿、企业、三产打工等形式。今后应使移民方式更加多样化,迁入区向城镇周围各种园区扩展。安臵方式从有土、无土扩展到农工结合、牧工结合,并尝试插花安臵、补贴自行安臵等各种形式,以适合当前移民实际需求的多样化。
(四)移民工程实施的主要政策措施
我区部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农牧业立地条件较差,帮助这些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必须在移民工程上寻找出路。且移民扶贫开发符合国家关于重点抓好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扶贫工作的要求,推进贫困人口转移政府是主导,农牧民是主体,必须尊重农牧民的意愿,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和环境,引导农牧民自觉主动转移。转移农牧民在农村牧区的各类权益和各项惠农惠牧政策都要保留不变,同时积极推进土地、草牧场以出租、转包、入股、臵换等形式流转,同时积极探索土地和草牧场承包
经营权的多种有效实现方式,多渠道增加转移农牧民收入。并从政策上,妥善解决好转移进城农牧民的就业、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现实问题和长远生计,确保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1年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总结报告(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