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民劳动力素质为重点,统筹规划,通过“水、路、电、气、房、教、卫、文、就、保、林”全面治理,促进贫困村发展和农牧民的脱贫致富。
(一)扶贫项目取得的成效。
2011年在全区366个重点贫困嘎查村启动实施了新一轮整村推进项目。紧紧围绕自治区确定的优化农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的工作重点,适时调整思路,主动适应形势,把发展增收致富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结合起来,提质增效,增收富民。以改善贫困嘎查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打机电井1747眼、大口井316眼、小管井1103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3万亩,其中新增管灌面积23万亩、新增滴灌面积14万亩、新增喷灌面积1000亩、新增节水灌溉饲草料地16万亩。积极推广优质高效的种植产业,新建温室、大棚5800亩,马铃薯等高效作物种植3万亩。节水灌溉技术的大力发展,促进了种植结构的调整,使优质高效粮、油、菜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土地的产出率,商品率大为提高,农牧民收入成倍增加。牧区以生态保护和草畜平衡为前提,结合设施畜牧业建设,改良、优化牲畜品种。全年新增牛3万头、羊18万只,圈舍73万平方米,青贮窖13万立方米。有较好水源条件和土壤环境的牧区畜均0.1
亩灌溉饲草料基地,种植的青储玉米平均亩产4000公斤,每年可为畜牧业生产提供6.4亿公斤优质饲草料,有效地解决了畜草矛盾。按照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改扩建道路2000公里,改造房舍12万平方米,新建卫生室、文化室3万平方米。架设供电线路1500公里,新打水源井200眼。整村推进共投入项目资金10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亿元,项目受益总户数10万户,扶持20万贫困人口,人均增加收入600元,有力的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积极推进扶贫项目建设
1、探讨了整合资金,集中突破的新模式。2011年在全区安排了14个加强扶贫资金整合管理试点项目,每个贫困嘎查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30万元,以整村推进为基础、以扶持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为重点,将各类扶贫资金及其他资金整合使用,促进扶贫资金发挥整体效益,努力探索总结出适合我区实际、科学规范、高效运行的扶贫新模式。试点项目覆盖区贫困人口受益率达到90%以上,每个项目嘎查村建成1个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农畜产品主导产业,80%以上贫困农牧户加入互助资金组织,项目户总收入中,生产性收入占到70%以上,实现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项目覆盖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社会化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农牧民
健康水平、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乡风文明和基层组织建设明显提升。
2、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2011年安排产业化扶贫资金15739万元,落实项目202个。产业化扶贫坚持政府主导,创新产业化项目分配方式,探索产业化扶贫新形式,坚持项目到村到户,重点支持现代设施农牧业、扶贫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通过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贫困农牧户增产增收。在项目安排上体现了让贫困群众直接受益的原则,按照地区特点确定到村到户、对贫困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种养加、特色产业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项目。在资金投向上,重点支持了贫困嘎查村规模化种养加项目、国家和自治区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以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在项目选择和产业定位上立足实际,将有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强的产业和项目作为当地产业化扶贫的重点,同时以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为依托,大力发展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安排扶贫项目贷款贴息1000万元,对36家从事农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进行了贷款贴息。对101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村嘎查组织的种养业项目的农
牧民贷款贴息1000万元。进而在推进产业升级的同时,进一步带动贫困农牧民增产增收,达到“双赢”的目的。
3、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民主权利的基础上,在制定扶贫开发规划中,组织贫困村群众参与规划的设计制定,民主公选贫困户和脱贫项目;在扶贫项目建设中,广泛动员群众出工出劳,让群众参与干。极大的调动了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但保证了工程质量,而且项目全部按期完成。
4、大力推进工作责任落实。为把扶贫开发工作推向深入,我区制定并建立了省负总责,旗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旗市(区) 普遍建立了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了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落实了扶贫开发的责任和任务。
5、建立贫困地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过程中,针对采取扶贫到户方式进行一家一户的扶持,有相当部分贫困户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能力,使扶持的种养业项目效益低下,甚至造成资金浪费的状况,我区积极探索财政扶贫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制度,从2008年起,依托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以此为平台,实施扶贫项目。有力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贫困户增收,使财政扶贫资金发挥较好的效益。
6、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提高整村扶贫开发成效。整村扶贫开发工程效益的提高关键在于科技。在项目实施中,我区农牧业科技人员经常深入重点村,组织农牧民群众特别是村干部学习技术,转变观念;推广配方施肥、良种繁育、畜牧改良、科学养殖等技术,充分发挥农牧业新技术的示范带动作用。根据项目建设需要,科技扶贫进一步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不同农时季节,从解决制约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关键问题入手,采取送科技下乡、现场操作示范与宣传培训班相结合的方式,贫困户都能够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提高了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思想观念得到很大转变,增强了脱贫致富的创造力。
7、大力培植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整村扶贫开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区注重选树、推广典型。在重点贫困村培植了奶牛、肉羊、蔬菜大棚等不同类型的种养业示范户和示范村,使贫困群众能看得见、学得到,通过典型带动,促进了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进程,探索出了项目扶持到户和重点村整体脱贫的有效办法和实现途径,为全区整村推进工程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
8、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严格执行《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2008—2010年实施方案》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坚持民主公选贫困户和实施项目,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1年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总结报告(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