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学.
蒂(LawrenceVenuti)提出的,他在《译者的隐身─
一部翻译史》中写到:施莱尔马赫使用了像“尽量”
这样的限定词,说明他也认识到译本不可能完全的
再现原本的风貌,但是给译者提供了两种选择.一
是归化方法,用民族中心主义强行使外国文本符合
目标语的文化价值,把作者送回老家;一是异化方
法,用非种族中心主义将外国文本的语言文化特征
强加于目标语的文化价值,将读者送出国.[5]
最早提出异化归化概念的是德国神学家翻译
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早在1813年他
宣读的一篇论文中,他就提出,译员要么尽量不去
打扰作者,而是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就尽量不
要去打扰读者,让作者尽量向读者靠拢.[1]
2. 2 归化与异化的讨论
近年来,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归化问题逐渐
得到翻译界的重视,中外学者都对此进行了讨
论.[6]
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类观点,就是提出了异化
与归化的对立统一性.根据当代学者的观点,跨文
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绝对的概念,而是
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郑海凌提出,“‘异化’与
‘归化’,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异化’里包含
‘归化’,‘归化’里又包含‘异化’.西方文学作
品,一经译成汉语,就披上了汉文化色彩,严格说
来就是‘归化’.有时译者要保留原作的句子结
构,造成译文的‘洋味’,表面看似‘异化’,实际上
并没有脱离‘归化’.”[7]文献[8]指出,“异化法
和归化法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
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般认为跨文化翻译中异化/归化方法的选择
还应取决于读者的需要与期待.“不同的译者,会有
不同的追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任何译者,
都希望自己的译作能被读者所接受”.[9]“既然译
文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语言接受者,无论是异化还
是归化,理所当然都应当尽量替他们考虑,为不同
的读者群架起跨越文化鸿沟的桥梁”.[10]
以上述理论讨论为基础,笔者拟以部分中式菜
名为实例,对翻译中异化/归化的处理进行讨论.
3 试析中式菜名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3. 1 中式菜名构成的特点
中式菜肴林林种种,丰富多彩,其菜名通常由
原料名称、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菜肴的创
始人或发源地等构成.所以中餐菜名命名方式,既
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即反映菜肴内容
和特色
的写实性命名法;又有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即蕴
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
地方风味,即反映菜肴深刻含义的写意性命名法.
因此,有的菜名已不单纯是一个菜肴的名称,而是
一个可引发丰富联想的艺术品名,背后流传着动
人的传说.
3. 2 中式菜名英译中的归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归化与异化(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