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效率理论
对于“效率”,在经济学中有几种分类:
第一种叫投入-产出效率,也称为生产效率、技术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该比率越大,投入—产出的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换言之,投入一定时产出量越大,效率就越高;产出量越小,效率就越低。或者说,产出一定时,投入越小效率越高;投入越大,效率越低。投入—产出效率计算简单、度量准确、便于理解,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用于反映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营效率和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第二种叫配置效率,即对同样的人、财、物,不同的配置会产生不同的效率,配置合理,效率则提高;配置效率从另外的角度来度量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在经济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既定的资源用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如何生产等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配置效率。除了这两种效率外,美国的经济学家莱宾斯坦(H·L·ibenstain)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又提出了一个效率:“X-效率”。
第三种叫X-效率,X-效率既不同于投入-产出效率,也不同于资源配置效率,它由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 于1966 年最早提出。莱宾斯坦通过研究发现,新古典经济理论关于厂商是根据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新古典理论认为,厂商总是在既定的投入和技术水平下实现产量极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投入— 产出关系只是一种与每个人的决策行为无关的纯技术关系。
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与新古典理论描述的企业运营方式完全相反的事实:
第一,企业不完全是内部有效率的,只要将其内部组织或管理方式作简单的变动,厂商就能增加其产出;
第二,企业不完全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就是说,企业并不一定按边际分析原理进行生产经营决策;
第三,存在着劳动和资本以外的某种因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因素的变化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第四,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企业,由于内部组织机构、决策程序和员工的激励程度等差异,可以使产出有很大的差别。可见,这些因素也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由于当时这些因素尚不明了,莱宾斯坦将由此造成的低效率称为X低效率,由此造成的高效率称为X高效率或X效率。
总之X-效率理论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努力不能仅仅依靠觉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关键是要设计一种合理的机制,尤其是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X-效率理论为指导,建立一套包括人才评价机制、组织用人机制、人才配置机制、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等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人力资源战略支持组织发展战略。
政府支出的X-效率是从政府供给方面来考虑的,它指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提供方的效率,及公共支出总是按最低成本生产公共劳务的最佳水平和结构。如果政府支出造成政府公共部门人浮于事、没有运用最有效的技术等,那么在这个部门的制度安排中就存在X-低效率。
尽管罗杰·弗朗茨指出,X-效率代表的是来源不明的非配置效率,但是X-低效率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是两个相互联系的低效率,二者互为正相关,所以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起到提高双重效率的作用。
2、政府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及原因
政府资源配置观念的形成主要是针对市场缺陷问题,并试图解
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这是政府介入分配领域的初衷。但是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实质上是对效率的否定。
政府缺陷的主要原因有:信息失灵、决策失误、管理失控等。 3、教育市场失灵的原因
教育市场失灵是教育财政支出的主要原因 1)教育领域的信息不对称 2)教育领域的竞争有限性 3)教育领域存在外部性 4)教育领域存在不公平
为了弥补教育市场的缺陷,需要政府的教育财政介入,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公平
实现社会公平是政府的一项主要目标。不同社会、阶级、个人和群体对公平的理解和判断标准各有不同。总的来说,保证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及实现最有效社会资源配置的公平准则基本是认同的。
公平的三大要素:
起点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 从教育公平看就是:
接受教育的起点、机会与待遇要公平,由于个人禀赋、努力与偏好的差异,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结果也是被认为合理的。
经济学测量公平的方法主要有: 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阿特金森系数(Atkinson Coefficient); 乌夫测量(Ulph Measurement)等。 ① 小于0.2收入分配基本平等
② 0.2≤基尼系数<0.3 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③ 0.3≤基尼系数<0.4 收入分配状况较为合理 ④ 0.4以上,收入分配两极化差距大 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测量
图中,0I表示相应人口占用教育资源的累积百分比,0P表示受教育人口累积百分比,0Y表示教育资源分配绝对平等,0PY表示绝对不平等。下面的基尼系数越小(接近0)表示越平等,基尼系数越大(接近1)表示越不平等。
教育财政支出决策的公平性
根据教育的市场配置效果作出教育财政支出决策
二、教育财政理论研究的相关问题
教育财政的经济研究是从20世纪末开始,建立在综合各种经济学思想、理论和分析基础之上的,属于经济学边缘学科研究的新领域。
1、教育财政支出相关概念和统计口径的界定 公共教育支出、财政性教育支出与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概念理解
关于教育财政投入的核算口径
教育财政分效率、收益、效益和效果等 2、教育财政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分析方法、核算问题(教育收益、成本)、教育对经济增长指标的核算等。
3、教育财政学理论研究体系
经济科学越来越多分支学科林立,边缘经济学崛起,大体可分为:基础经济理论、应用经济理论、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理论边缘学科和经济史。同时新的经济学科还在不断出现,经济科学已经成为门类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教育经济学属于经济类学科的边缘学科,财政学又是应用经济理论,是一门新型学科,它包括: 1)明确研究目的
一是对政府教育投入及其成本负担的研究能否促使政府教育
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节约费用并能促进教育改革。
二是该研究能否提高政府教育支出效率,并促进政府公共支出效率的提高。通过对政府教育支出效率的评估、研究、分析,可以发现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方面的各种问题,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改进决策效率。 2)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触类旁通的研究方法
借助现有相关学科最新发展的新型理论与比较成熟的理论知识研究教育财政问题。 比较研究方法
采用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
宏微观、经济统计、数量经济、相关软件 归类法
也称经济简约法,对资料分析 归类、抽象等
财政政策理论(补充)
宏观财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财政政策
宏观财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当代宏观财政理论的形成 创立者:凯恩斯
标志:《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它是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由古典学派的“ 自由放任” 转向“ 国家干预” 的划时代的里程碑。
背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自由资本向垄断资本过渡时期,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垄断过程的矛盾激化,导致1929-1933年全球性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凯恩斯宏观财政理论的主要内容:
1 、有效需求理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2讲 公共支出与教育财政理论(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