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福利支出
是指国家用于优抚事业、社会福利生产及社会福利事业等方面的支出。
3、社会救济
是指国家用于解决城乡人民生活困难以及救灾的经费支出。 其具体项目有:
1)城市社会救济(困难户救济、收容遣送安置费);2)农村社会救济(贫困户救济、“五保户”供养);3)自然灾害救济(灾民救济、安置及医疗费用)。
五、财政补贴
(一)概念及内容
概念:财政补贴是国家根据政策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对企业或居民进行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分类:1、按国家预算科目分类——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2、按补贴性质分类——生产性补贴、生活性补贴;3、按补贴方式分类——明补、暗补;4、按补贴来源分类——中央补贴、地方补贴;5、按补贴对象分类——企业补贴、个人补贴等。
性质:属于转移支出,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内容:
1、价格补贴
2、企业亏损补贴
3、财政贴息——国家由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对某些企业的贷款利息或特殊事项发生的费用补贴。包括:国家储备棉花利息费用补贴,国家储备糖费用补贴,煤炭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外贸出口贷款贴息,政策性银行利差补贴等。
4、居民生活补贴——对生活贫困的城镇居民或下岗职工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给予的生活费补贴。 (二)财政补贴的双重效应
正效应:1、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安定人民生活;2、有利于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国家的政策目标;3、能够配合价格调节生产与消费,促进社会供求平衡;4、短期内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负效应:1、使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合法化、长期化;2、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成果;3、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4、长远看不利于外贸的健康发展。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理论
一、财政支出规模的量度指标
财政支出的规模通常有两类指标来反映: 绝对指标 和相对指标 。
1 、绝对指标 。它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的绝对额。 2 、相对指标 。它是将特定时期的财政支出绝对额与其他相关经济变量进行对比,如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财政支出率)或财政支出占GNP 的比重、财政支出增长率。
3、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的比较。绝对指标比较直观,而且它是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但由于它不能反映财政支出与国民经济其他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因此,在进行理论分析时,人们通常更注重相对指标。财政支出的相对指标是判断政府规模大小以及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介入程度的一个重要(但不是唯一)指标。
二、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
1、财政支出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率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即所谓“同比”增长率。 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慢于/等于GDP的增长速度。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以MGP表示。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
比例。
三、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增长,财政支出将出现相应的增长。从19世纪末开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财政支出不仅出现了绝对规模的增长,同时也出现了相对规模的增长。一些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甚至有人称之为“财政支出增长规律”。
这一“规律”意味着,财政支出增长的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为什么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会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一大问题。由此形成了一批旨在解释这一原因的理论,即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一) 瓦格纳法则(Wagner,s Law) 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最早注意到财政支出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这一现象。早在19世纪80年代,他就对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考察,他认为,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公共部门特别是国家活动的扩张。后人把他的这一论断称之为“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的这一思想可以用下图表示:
Y表示经济发展的规模(如国内生产总值),G为政府的支出规模,曲线E反映了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函数关系。A、B分别是曲线E上的两点。图示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越大,政府支出规模也越大。
瓦格纳对此的解释是:
第一、工业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日益加强,这一方面带来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因经济交往日益复杂化而导致各种磨擦或社会冲突的加剧,这就必然要求更多的公共管制和保护活动,从而导致政府行政支出的增加。
第二,进入到工业化发展阶段之后,具有外部性特征的行业越来越多,为了克服由于外部性而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和
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政府需要更加直接地参与生产性活动,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性支出的扩大; 第三,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在需求的收入弹性的作用下,人们对教育和公共福利的需求也会扩大,从而造成政府社会性支出的增长。
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加上日本和美国的公共部门的增长情况做了考察。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以及公共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
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
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
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二)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W.W.Rostow)的分析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W.W. Rostow)则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
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
这些投资,对于处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起飞”,以至进入发展的中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经济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无论是在发展的早期还是在中期,都存在着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阻碍经济的发展。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和克服市场缺陷,也需要加强政府的干预。马斯格雷夫认为,在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GDP中总投资的比重是上升的,但政府投资占GDP的比重,会趋于下降。但罗斯托认为,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对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经济发展阶段论
发展经济学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早期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消费阶段和生活质量阶段。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财政支出增长和支出结构变化的特点,这一理论被称之为经济发展阶段论(亦称财政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经济发展阶段论认为: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变化。具体来说:
早期阶段:政府投资会在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这时,公共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
中期阶段:在早期阶段的政府支出项目仍然存在的前提下,又增加了新的支出项目,其中主要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成熟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政府支出项目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又出现了新的支出项目: 对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在其它两个阶段也是如此。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2讲 公共支出与教育财政理论(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