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注重法治和人事的行政管理思想
学习目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的行政思想以注重务实,倡导刑名法治和注重人事行政为特色。学习这一章,就是了解这些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和意义。
学习要点:1. 曹操的法治和任人唯才的管理思想。2. 诸葛亮的法治与人事行政思想。3. 刘劭的人事行政思想。4. 周朗的财政管理和人才管理思想。
第一节 曹操的法治和“唯才是举”管理思想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因镇压黄巾起义而成为一方将领。后汉献帝,自任丞相。统一北方,与蜀、吴成鼎足三分之势。管理思想以提倡法治和用人唯才为主要内容。 一、法治管理思想
曹操看到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认为只有加强法治,才能拨乱反正。他的法治思想包括两项。一是法治要严格,赏罚分明,切不可只赏不罚,并能以身作责。二是执法要得其人,选用“明达法理者”执掌法令。这种注重法治的主张显然与汉代不同。 二、“唯才是举”的人事管理思想
曹操深知招揽人才是天下的关键。他打破汉代传统,提出“唯才是举”,只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不计其他。凡不忠不孝,有盗嫂受金之行的人,中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皆可选用。这种思想是对汉代察举制度的否定,意义重大。 三、“足食”经济管理主张
曹操主张以实力争天下,除了招揽人才,还要增强经济实力,主要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提出“屯田”政策,用军队或以军事管理手段来管理农民,使他们能安心生产,从而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军粮供给,为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节 诸葛亮法主德辅和选贤任能管理思想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随叔父迁隐隆中。后应刘备之邀,主持军务,任蜀国丞相。管理思想主要是法德并举、以法为主和人才管理。 一、法主德辅管理思想
诸葛亮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治管理的关键在于“公正”二字。为此,他提出“明赏罚”,“内外国一”,和“身正令从”等管理原则,要求执法公正,执法者首先要遵法。
诸葛亮还主张以德治作为法治管理的辅助手段。具体方法是以“三纲六纪”教化民众,维护和巩固政治等级秩序。 二、“选贤任能”人事管理思想
诸葛亮以“举贤”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提出人才标准以德为主。选才方法一要深入察访,“设位以待士”;二要进行考核,“使法量功”。在人才使用方面,要求根据人才特长和实际需要量才录用,尽量作到人尽其才。这些认识均有可取之处,但比之曹操稍有逊色。 三、富国经济管理思想
21
诸葛亮主张发展农业生产,为此十分注重经济管理。主要主张有: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官营盐铁;植桑养蚕;修整交通;减轻赋税等。通过一系列措施,使蜀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为进行统一战争建立了牢固的后方。
第三节 刘劭的人事行政思想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曹魏时任尚书郎,散骑常侍等官职。他的人事行政管理思想比较系统,在古代管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行政人员的才德类型
刘劭认为,行政官员才能水平关系科政治得失,因而首先要对人才进行类型分析。他提出,人才有三大类:兼德,兼材,偏材;十二种: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辨,雄杰。行政人员的考选要以这些标准进行鉴别。 二、“八观”“五视”:人才的鉴识
人才的鉴别是选用人才的关键,刘劭提出八观、五视的人才鉴别方法,要观其“夺救,感变,志质,所同,爱敬,情机,所短,聪明”,还要视其处于“居、达、富、穷、贫”时的表现,然后才能对人才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三、“量能授官”:人才的使用
刘劭主张根据人的才能,量才录用。认为在录用时,要用其长,不计其短,谦恭待之,充分发挥其才能,则人才心情舒畅,克尽职责。
刘劭的人事管理思想十分丰富,但他最终的目的是要圣人治天下。
第四节 周朗的人事管理和财政管理思想
周朗,字义利,安成人。南朝宋时任太子舍人、太尉参军等官职。后为宋孝武帝所杀。 一、德、才、识兼顾的人事管理思想
南朝选官极重门阀,士庶有如“天隔”。周朗针对这种情况,提出选官不计出身、资历和年龄,而以德、才、识为标准。在人才的使用方面,主张加强考核,区别使用。同时还要做好奖惩工作。此外,周朗还就人才培养作了详细规定,如分科教育,定其考核等。
二、重“农桑”的财政管理思想
周朗注重财政管理,主要思想有五。其一,加强对流民的管理。主张将流民组织起来,或进行农业生产,或兴修水利。其二,以刑赏手段促进农业生产。其三,以谷帛代替钱币作为流通手段,以刺激农业生产。其四,改革税收,变资产税为人头税。其五,力行节俭,限制车、服过度。
思考题:
1. 曹操“唯才是举”思想的内容、特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2. 诸葛亮法治主张的特点是什么?与曹操法治思想相比较有何异同? 3. 简述刘劭人事行政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试作评价。
22
4. 周朗财政管理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5. 周朗人事管理思想的内空和意义是什么?
6. 试论述曹、诸、刘、周四人的人事行政思想之异同。 7. 为什么三国——南北朝时期的管理思想偏重于人事行政?
23
第九章 隋唐时期以复兴文武之道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学习目的:隋唐时期,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学习本章要了解这时期行政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论特点,总结出其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及其对历史和政治发展的作用。
学习要点:1. 隋文帝德法兼施的管理思想。2. 唐太宗的“存百姓”管理原则和行政决策思想。3. 武则天的刑赏治吏和广选人才的管理思想。4. 陆贽信赏必罚和财政管理思想。5. 柳宗元的行政体制思想。6. 白居易的选贤用贤和财政管理思想。7. 罗隐关于行政首脑素质的认识。
第一节 隋文帝的德法兼施管理思想
隋文帝扬坚,隋朝开国之君。他立国于久乱之后,对佛、道流行,儒学衰微现象十分不满,于是重倡孔子之教,复兴文武之道,管理思以德治教化为主。 一、德治管理原则与教化
扬坚主张复兴先王之道,以德治作为行政管理原则。就是要以礼和孝治天下。具体方式是“行教化”。他下令修订“五礼”,颁行天下;又命人“作五教”,令江南老幼皆诵之。在具体政策上,废除苛刑,苛捐,推行仁政,称“太平之治”。 二、法治管理方法
德治是行政原则,在管理实践中,也离不开法。扬坚下令修《开皇律》,认为法治管理的要点有二,一是法治重点力“治吏”,执法者要习法,懂法,违法必严惩。二是执法要严。甚至允许法外用刑。但总的来看,扬坚认为“刑可助化,不可专行”,是德治的补充手段。
第二节 唐太宗重在调节的行政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开国之君渊的次子。初封秦王,后发动政变即位,治国有方,史称“治世”。管理思想以重调节为特色,主张以仁政治民,重贤和纳谏。 一、“存百姓”管理原则与仁政
李世民受儒家重民思潮影响,又总结隋亡教训,认识到民是国家的基础,便提出著名的“君民舟水”说,以“存百姓”作为行政管理原则。管理政策和方法均以维护百姓之利为主。在具体政策上,主张实行轻刑慎罚,轻徭薄赋,敦行节俭,以调节君民关系。 二、“任贤”人事管理思想
李世民深知“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认为君主要知人善用。选拔官员的标准以“德行、学识为本”,不计门第出身。在制度上完善科举,大量擢用儒生。又完善教育制度,培养人才。形成了高智能统治集团。 三、“纳谏”行政决策思想
李世民深知隋炀帝亡于“不闻其过”。于是主张广泛纳谏,在决策之前要征询不同意见,多次提出“若有违失,臣需极言”,自己“必择善而从之”。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李世民周围形成了以魏征为自的谏臣集团。从而调节了君臣关系,保证了政策制定的合理与稳定。
此外,李世民在文化管理方面,主张开放交流,兼收并蓄,从而促成了极为繁盛的唐代
24
文化。
第三节 武则天的重用刑赏和重视人才管理思想
武则天,名 (照),并州文水人。14岁入宫,初为太宗妃。后立为高宗后。690年自立,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705年病死,唐复国。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管理思想以重用刑赏和人事管理为主要内容。 一、严刑厚赏管理思想
武则天为巩固权位,以严刑厚赏作为管理原则。他重用酷吏,奖励告奸,凡不称职的官吏即行诛杀,甚至灭族。同时,对于能提意见的官员又给予厚赏。尤其对于批评她的人,不但不以为忤,反而奖励。武则天试图恩威并施的方式,使群臣服首贴耳,效忠自己。 二、广泛选才的人事管理主张
武则天为巩固权力,主张广泛选用人才,不计门第。她要求大牙举荐人才,又提倡自荐。在官员任用上,首次实行官员试用期制度。她还讲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实行殿试贡士和开设武举。由于武则天在选官和任用上不拘一格,使得大批才能之士汲收到行政部门来,保证了政治运行的正常与稳定。
三、“劝农桑、薄赋敛”的经济管理思想
武则天重用刑罚的主要目的是治吏。对百姓则以“安民为念”。主张“劝农桑,薄赋敛”,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开荒,严惩流民,又编成农书,颁行天下。在这样的管理思想指导下,唐初“贞观”以来的兴盛局面得以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陆贽的信赏必罚和加强集权的管理思想
陆贽,字敬舆,嘉兴人。进士出身,初任县尉,后迁翰林学士,擢宰相。因谗遭贬,十年后卒于贬官任所。他的管理思想以重“人情法度”为特色,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和励行赏罚。 一、加强集权行政原则
唐中期以来,国家内患藩镇割据,威逼中央忧回纥、吐蕃滋扰。唐朝政府疲于应对,势力大衰。对此,陆贽提出“强干弱枝”原则,要夭子“居重驭轻”,以加强君主实权,巩固中央集权作为行政管理的基本出发点。 二、信赏必罚管理方法
陆贽考察人性,认为人之情“利焉则劝,习焉则安”,单凭法制难以治理,必须实行赏罚,才能恢复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敦厚民风。于是提出“爵赏刑罚,国之大纲”,要求赏罚公正,受赏无德,当刑无怨,使社会得到治理。 三、选贤和考课
陆贽认为当今吏治“其患有七”,主要原因在于不得贤才。他提出要扩大选才范围,“求才贵广”。还要严格考课制度,加强对官员升黜的管理。反对凭“年劳”即资历升迁,以使人尽其才,才宜其任,提高统治效力。 四、均节赋税的财政管理思想
陆贽认为,人之情在于“安生”,可是当时却役重瑛苛,尤其军赋过重,使民不得安生。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国行政管理思想史教学大纲(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