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主张绝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政治核心和唯一目的。他提出“强本弱技”说,认为君与国是统一体,是公的化身。行政管理必须以维护君利即国家利益为目的。依照这一原则,只能促进和加强君主政治。 二、法治管理方法
韩非认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是实行法治,国家管理的好坏取决于实行法治的程度。法治要求统一法治标准,公正执行,具体表现为信赏必罚。韩非还指出,法治是最佳管理方法,因为它恰恰与人的好利本性相顺应。 三、行政体制和人事管理
韩非认为君主是最高行政首脑。在君主之下,形成各级官员分级管理的行政组织体制。为此,君主要充分选用人才,使智者尽虑,能者尽力。君主还要通过“形名参验”,监督和考核各级官吏,实现“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 四、“言轨于法”的思想文化管理主张
韩非本着尊君原则,认为思想文化不统一,会造成人心涣散,削弱君主的权威。于是提出对思想文化进行统一管理。具体方针是“言转于法,以夷为师,禁绝百家”。就是以法家思想作为唯一思想文化标准,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五、“重本抑末”的经济管理思想
韩非认为造成社会混乱的重要根由之一是人口增长与社会财富增长的矛盾。故而他主张加强经济管理,以重本抑末,即重农抑商作为基本原则。具体方法是利用行政手段降低工商之民的人数和社会政治地位,或是利用税额抑制商业。此外,关于财政管理,他提出“入大于出”的原则,要求充分发挥“人功”,增加收入。
先秦法家管理思想内容丰富。他们大多主张尊君,以法治为原则,在人事管理上实行“刑名”之术,加强对行政官员的监督考核,这些方法有益于提高君主对全国的控制力和提高行政效益,增强国力。在以力相争的战国时代,法家的管理思想最具实践意义。秦统治者正是采用了前鞅、韩非等人的理论,才力克群雄实现了统一大业。 思考题:
1. 李悝经济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 慎到为什么以“贵势”作为行政原则?
3. 慎到的法治管理方法有哪些内容?对后世法家管理思想有哪些影响? 4. 试述申子人事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5. 简论《商君书》法治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6. 《管子》法家是怎样认为行政首脑的素质、权力和职责的?
7. 论韩非法治尊君及文化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政治实质和历史意义。 8. 试析先秦法家行政管理思想的理论特点。
16
第七章 秦汉时期行政管理思想的曲折发展
学习目的:秦汉时期是封建统一帝国的初建和巩固时期。学习这一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从秦到汉中期,统治者行政管理思想的几次变化及其原因,掌握这些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学习要点:1. 李斯的极端专权和文化专制管理思想。2. 汉初黄老“清静无为”管理思想。3. 贾谊强干弱枝行政原则,人事行政和民事管理思想。4. 董仲舒天人协调管理原则和“德治”民事管理思想。5. 《盐铁论》关于财政管理的争论。6. 王符的民事和人事管理思想。7. 仲长统“政在一人”的行政管理思想。
第一节 李斯强化君主专权及文化专制管理思想
李斯,上蔡人,早年作过郡小吏,后入秦,成为秦王统一天下的主要助手之一。他的行政管理思想以加强君主个人专权和推行文化专制管理为主要内容。 一、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原则
李斯在政治上力主尊君。因而在行政组织体制上坚持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反对分封。李斯认为,分封不利于中央即君主对地方行政的管理和监督,郡县制则有利于加强君主个人专权。后经秦始皇钦定,郡县制被确定下来,为后世行政组织体制树立了楷模。 二、“督责”管理方法
李斯主张极端君主专制,提出督责之术。内容是:君主掌握大权,实行严刑历法,轻罪重罚。君主拥有绝对的政治主动权,督责群百官。这种管理方法把君主个人专权发展到极端,削弱了行政官员的职权,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三、文化专制管理思想
李斯继承韩非的思想,对思想文化实行专制管理。提出焚书、收书,严禁私学,天下以吏为师,又创以言论罪之始。李斯统一思想文化标准,禁止学术和思想自由,这种管理思想极大地破坏和阻碍了秦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总之,李斯和管理思想强化君主个人专权,严重破坏了政治平衡与稳定,成为导致秦朝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 汉初黄老派的“清静无为”管理思想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训,以曹参、陈平为代表,推行黄老“清静无为”管理思想。黄老之学是道有的一个支派,在行政管理上主张礼法兼施,因循而治。 一、因循而治行政原则
黄老派认为世事万物皆本于自然之道,因而行政管理要遵循自然之道,“不无物为”,“不易为自然”,以“因循而治”为原则。这个原则要求行政管理依照客观规律办事,使人及万物各得其宜。在统一法制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行政对民事及经济生活的直接管理或干扰。
二、礼法兼施管理方法
17
黄老派主张礼法兼施,通过法制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活动,用礼义首先规范人心,形成普遍的道德自觉。他们还强调,实行礼法管理,务须树立法制礼义的公正权威,并保持国家法令的稳定性。法制礼义的制约对象除社会一般成员,还包括君主和各级行政官员。 三、“与民休息”民事社会管理思想
依据“因循而治”的原则,黄老派主张实行安民、利民的民事管理方针,主要是减少徭役征发,勿夺民时,利用行政手段给予农业生产以充分保障。在赋税征收上,“先计岁收,量民积聚”,有计划地进行征敛,避免赋税过度。黄老派以“与民休息”作为民事管理的指导思想,促成了历史闻名的“文景之治”。
然而,“因循而治”,“与民休息”削弱了中央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导致了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引发了“七国之乱”。
第三节 贾谊的强化君权和礼法兼施管理思想
贾谊,河南洛阳人。少年聪慧。20岁任博士,迁太中大夫,长沙王、梁怀王太傅,33岁病故。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管理思想以加强君权、礼法兼施,以仁义治民为主要内容。
一、强干弱枝行政原则
贾谊主张绝对遵君,认为君主是国家元首,维护君主绝对权威和保证君主对行政的全面控制是行政管理的根本原则,谓之强干弱枝。因此,他力主削弱地方势力,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组织体制,加强君主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如同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二、礼法兼施管理方法
贾谊分析了秦亡的原因,认为主要是秦统治者刑罚苛酷,不施仁义礼制的结果。于是提出礼法兼用,礼法为主的管理方法。他认为,君、臣、民如同堂、陛、地,臣的组织系列越完备,君的行政管理越有保障。他还提出完善服章制度和实行教化管理。当然,法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也不得摒弃。 三、选用贤吏人事管理思想
贾谊认为国家治辞书的关键之一是行政官员的德行和才能,因而重视人事行政管理,提出要选用贤吏。具体方法是“察吏于民”,根据民众的意见,再经过严格考核,选用品行高尚的人才。
四、重民与仁义治民
贾谊总结秦亡教训,认为民是政治生活不可取代的决定性因素。因而主张推行仁义之政,以管理民事。主要内容是加强教化;轻罚重赏,宁宽勿严。在经济生活中注重抑制商人资本,发展农业,尚俭抑奢等。
第四节 董仲传舒的天人协调管理思想
董仲舒,广川人,是汉初著名的“公羊”学家。曾任博士。胶西王相等官职。他的《举贤良对策》为儒家思想上升为统治思想奠定了基础。管理思想以天人协调原则和尊君、德治为主要内容。
18
一、 天人协调管理原则
董仲舒用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之学改造儒学,提出了天人协调管理原则。主要内容是天人合一,人事天数,人间的行政管理要与天道运行结合起来。这种认识包含着神秘主义色彩,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注重外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尊君原则和天谴
董仲舒主张尊君,认为维护君主权威和利益是政治的根本目的,因而强调君权天授,君权至上。在行政过程中,君主要遵循天道,行四时之政。如果违背天人协调原则,天就会通过灾异给予警告和惩戒。“天谴”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行政管理的相对稳定。 三、德治民事管理思想
董仲舒主张以德理民。主要内容有二。其一,以三纲五常教化民众。其二,施仁政。计有限民名田,塞并兼之路;去奴婢;薄赋敛,省徭役;除专杀之威等。董促舒的“德治”包含着经济管理内容,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行教化,通过教育手段,即使人们循规蹈距,作顺民。
第五节 《盐铁论》中的财政管理思
《盐铁论》审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的国家经济政策会议的会议记录。参加会议的有桑弘羊,车千秋和贤良文学等六十多人。会上,关于国家经济政策激烈,反映了西汉统治者对于财政管理的不同意见。 一、关于国家直接管理财政的认识
御史大夫桑弘羊一派主张由国家对重要经济部门进行直接管理。他们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农、工、商并重。尤其要加强盐、铁、酒的专营官卖。通过行政对这此部门的直接管理,打击地方势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强国力。 二、“藏富于民”的财政管理思想
贤良,文学一派主张“崇本抑末”,反对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不与民争利。诸如盐、铁、酒的生产和销售,应由民间私营,国家只征收一定的赋税。他们提出的总方针是“藏富于民”,认为这样做也能达到增加收入和增强国力的目的。
第六节 王符的“治吏”人事管理思想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出身低贱,终生不仕。著书讥议时政得失,针对东汉末年政治败坏现象,提出重在治吏的人事管理主张。 一、爱民行政原则
王符对汉末的“国之病”有着深刻的认识,提出以“爱民”作为行政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因为爱民符合国家利益和天道,从这一原则出发,他主张以德治教化管理民众,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推行富民政策。 二、治吏和“尊贤任能”
王符指出当今使治败坏,百官扰民,严重违背了爱民原则。其后果是破坏了社会生产和政治稳定。于是提出要严整吏治。具体措施是改除凭门第选官的弊端,选举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计贫富和出身贵贱,并且要进行严格的“考功”。王符的“尊贤任能”主张反映了
19
汉末庶族地主的要求。
第七节 仲长统“政在一人”的管理思想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曾任尚书郎,曹操当权时,参与军政事务,在行政管理方面,提出“天人相分”原则和尊君管理思想。 一、“天人相分”行政原则
促长统反对汉末的 纬神秘思想,主张“天人相分”,认为人事与天道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行政管理要以人为主,探讨人类社会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国家治乱的原因就在人类社会的内部,以此为基点,仲长统进一步探讨了行政管理的方法和政策。 二、“政在一人”的管理方法
针对汉末君权旁落,外戚、宦官乱政的现状,仲长统提出“政在一人”加强皇权的管理方法。主要有两条,一是杜绝皇室与权臣的联姻,凡已联姻者,不得掌权。二是恢复丞相制,扩大相权。保证丞相实际拥有行政权,君主通过丞相直接控制行政。 三、“用贤”的人事管理思想
仲长统对当时戚、宦之臣用人唯亲现象十分痛恨,要求改变选才名实不符的状况,提出在官员的选拔上,一要严格标准,只能选用有才能的人;二要严加考核,要“与其信”,“试之事”,逐级选用。
仲长统的人事行政主张与王符相近,但他们看不到“任人唯亲”是君主政治难以根除的弊端,他们的主张只能流于空想。 思考题:
1. 李斯实行郡县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 李斯实行文化管理的基本政策是什么?怎样评价这种管理方法? 3. 试主黄老派管理思想的利和弊。 4. 试评贾谊强产枝行政原则的政治实质。
5. 贾谊的人事管理思想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6. 试述董仲舒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论特点。 7. 试比较《盐铁论》中的两种财政管理思想。 8. 试比较王符、仲长统的人事行政思想。
9. 试述秦汉时期行政管理思想的发展大势和理论特点。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国行政管理思想史教学大纲(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