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春秋时期行政管理思想的初步发展
学习目的:了解这一时期行政管理思想的发展状况,掌握子产、管仲等人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学习要点:1. 子产的民事与人事管理思想。2. 管仲的“四民定业”管理思想。3. 子产的和管仲的管理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子产注重民意和人才的管理思想
子产名公孙侨,郑国人,贵族出身。曾在郑国执政26年,在社会、政治、人事及经济管理方面均有卓见。
一、有限参与的民事管理思想
子产主张以严刑治理民事,曾“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典,引起旧贵族的不满。在制度设施上,建立五家为伍的保甲制定,以加强对庶民的管理。然而,另一方面,子产又主张不毁乡校,允许人们议论时政,通过舆论影响行政决策,对国家大事进行有限的参与。 二、“择能而使”的人事管理思想
子产认为行政决策需要集中优秀人才,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于是在人事管理上提出“择能而使之”。他选用官员十分谨慎。在他执政期间,郑国“鲜有败事”。 三、作“丘赋”和保护商人资本
在经济管理方面,子产注重发挥国家的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的职能。他制定“丘赋”制度,以解决军赋征收,又保护了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他还反对“强夺商人”。
第二节 管仲“四民定业”和人事管理思想
管仲,名夷吾,颖上人。出身贫贱。后为齐国公子纠家臣。齐恒公即位,任管仲为卿,成就霸业。管仲的管理思想以注重职业区划管理和人才考选为特色。 一、“四民定业”的职业区划管理主张
管仲依身份和职业把民分为士、农、工、商四类,然后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六工商乡,又将鄙野分为五属,均设官吏管理。还提出,分居后的四民其职为世袭。此外,他又将十五士乡依照军事编制组织起来,使之具有兵民合一的性质,以此增强国力,实现富国强兵。 二、“官事无摄”和三选考核
在人事管理方面,管仲主张“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即职务不得世袭和兼职,以明确行政官员的职、权、责。为此要“尊育贤才,以彰有德”,将各地方推荐的人才,经过三次考核,方委以重职。这一认识有利于促进行政官制从世袭向着职官任命的转化。 三、依等赋税的财政管理思想
管仲反对赋税划一,而是主张依据土地的好坏,分等收税。税额还要根据年成丰欠进行
6
调整。这种赋税制度有利于平均负担,得到人民拥护。
春秋时代的管理思想较为殷周西周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子产和管仲从实际政治的需要出发,提出相应的管理方针。他们的认识虽然缺乏系统性,但已为春秋末及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就行政管理进行广泛的讨论铺开了道路。 思考题:
1. 子产的有限参与管理是不是民主管理?为什么?
2. 子产和管仲的人事管理思想有什么相近之处?不同的是什么? 3. 管仲的职业区划管理方针的主要内容和效果是什么? 4. 怎样看待子产、管仲管理思想的历史地位?
7
第三章 儒家强调等级和伦理原则的管理思想
学习目的:通过学习孔、孟、荀等人的等级伦理管理思想,了解懦家学派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论特点,以及对后世管理思想和实际政治的指导意义。
学习要点:1. 孔子的管理原则,民事社会管理思想以及对行政首脑的道德要求。2. 孟子的管理原则和行政决策思想。3. 荀子的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经济管理思想。4. 《中庸》、《大学》关于行政首脑素质的认识。
第一节 孔子以礼、义、仁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孔丘,字仲尼,鲁国人。贵族出身。本人降为士,一生从事教育。50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司寇等官,但为时不长。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管理思想以强调礼义等级和“正己”,“教化”为主要内容。 一、等级管理原则
孔子思想保守,向往西周,赞美周公,崇尚周礼,认为最根本的管理原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严格的等级原则。这个原则既体现在礼义制度上,又表现为人的道德行为,是仁德的基本内涵之一。
依据等级原则,孔子认为最基本管理方针日“正名”。
孔子还提出,坚持等级原则就要严格区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界限,是为“君子小人之辨”。
二、教化、富民和刑杀
在民事社会管理方面,孔子提出“教化”主张。他认为行政管理是一个小行下效的过程。通过思想和道德教育,使民循规蹈矩。
富民是实行教化的前提。
刑杀是教化的辅助手段。孔子并不排斥法治,而是主张先教后鐏。 三、正已和举贤才
为了实现“教化”民事管理,孔子对行政首脑的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要当权者“正己”和“喻于义”。他还以郑国子产作为行政首脑的榜样,赞扬他有恭、敬、惠、义四德。“仁者爱人”则是行政首脑的最高道德标准。
关于人事行政方面,孔子注重人才选拔,提出选才的标准是“直”。 四、“足百姓足君”的经济管理思想
孔子认为百姓生活富足,则国家财政收入就有了保障,谓之“足君”。于是提出施行仁政,包括“使民以时”,“敛从其薄”,“节用”等内容。
孔子作为儒家的鼻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他的等级管理原则以及“教化”,“正己”,“举贤”,“足百姓”等管理思想对于封建时代的政治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孟子的重民任贤管理思想
孟子,名轲,邹人。自称是子思的私淑弟子。一生从事讲学,曾游说于各诸侯国之间,
8
没有任过实职。他的管理思想以提倡重民和施仁政为主。此外关于行政决策、任贤等也提出不少独到之见。 一、重民原则与仁政
孟子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重民成为他的基本行政管理原则。当然,孟子重民并不否认孔子的等级原则。
依据重民原则,孟子注重民事管理,提出施仁政,同时又提出“性善论”作为施仁政的认识依据。仁政的主要内容有:给民以恒产,使民以时,轻刑罚等。 二、行政决策与尊贤
关于行政决策,孟子提出要注重决策咨询,君主要广泛吸取大臣、国人、左右的意见,然后再作决断。
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孟子注重贤能的辅佐功能,要求君主以贤者为师,向贤者求教。 孟子的行政管理思想富于理想色彩,他提出的仁政和注重决策咨询思想成为后世理想政治模式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 荀子以“尊君重道”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曾在齐国稷下学宫游学,任过“祭酒”。晚年到楚国,受到春申君礼遇,任兰陵令。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行政管理上提出尊君重道,兼施礼法。对于经济管理颇有卓见。 一、尊君重道的管理原则
荀子认为行政管理的根本原则是尊君重道,提出“天子无妻(齐)”。又认为以维护君主政治为目的的政治原则是至高无上的。行政首脑也必须遵守,提出“道高于君”。依据这一原则实行管理,必然形成道君统一的理想政治局面。 二、礼法兼施的管理方法
荀子以“性恶”论为依据,主张以礼治民,加强政治等级规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和人性改造。
荀子又主张实行法治。在礼义教化的基础上,严明法禁,使人们各遵其职,循规蹈矩。 荀子认为,礼法二手中,礼治为主。这个认识显然是孔子先教后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以政裕民的财政管理思想
荀子认为社会组织的特点是“群”和“分”,社会财富的创造来自有组织的劳动。君主作为行政首脑,其根本功能就是能“群”,于是提出通过行政手段管理社会生产。他提出一系列发展农业、工商业,调节生产与消费平衡以及赋税征收等具体管理方法,以实现富国富民。
第四节 《中庸》、《大学》关于“修身治国”行政首脑素质的要求
《中庸》、《大学》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成书于战国,是思孟学派的作品, 《中庸》、《大学》提出道德是行政首脑的基本素质。规纳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公式。以修身即道德自我完善作为参与行政管理的根本条件。
9
《中庸》、《大学》还就修身的途径、标准等进行论述。
依据“修身治国”的公式,在行政体制上必然导致君主独裁制。 思考题:
1. 试述孔子管理原则的内容和管理方针。 2. 孔子民事社会管理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3. 孔子经济管理思想的意义是什么? 4. 试析孟子重民原则的政治实质。
5. 孟子行政决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借鉴意义? 6. 试述荀子的管理原则与方法。 7. 比较孔、荀经济管理思想之异同。
8. 试评价《中庸》、《大学》关于行政首脑素质的认识。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国行政管理思想史教学大纲(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