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感受,是外在于个人具有强制个人力量的一些成规。反映在个人身上表现出个人对社会的隶属性,或者叫归属感。归属感作为一种强制力量,常常会给个人带来快乐,也会形成压力。文化身份犹如身上的胎记,只不过这个胎记会随着所属文化群体的变化发生变化。 其四,在一个大文化圈中,不同文化由于其话语的支配性不同,遭遇不同的对待。 二、文化的构成
这个部分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认识文化?
作为文化的表现有创作出来的各种作品,主要包括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绘画、雕塑、建筑等;由人们共同认定的各种价值,如道德价值、
终极信仰、知识价值、产品价值等;行为模式和行为本身。行为模式
是由行为过程创造的,又是行为的前提,互相影响。
终极信仰—是指一个历史性生活团体的成员,对于生命与世界的意义
的终极关怀,是与个人生命的最终价值取向相一致的信念。它没有功利性。(人为什么生存与如何生存?) 文化的构成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
通过接受教育获得关于文化的知识和对这种知识的感受经验
接受教育主要有三个渠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学校教育有等级,这种等级是每个人今后谋职的前提条件。每个人都会为完成学校教育投入资金,以在将来获取回报。学校教育作为一种集体教育,对每个人提供同样的
16
知识,使得完成相同等级教育的人都具有了某种工作资格。 家庭教育—非正规化、系统化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家庭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和处世方法上。这种教育没有集中的时间和场地,侧重经验的积累和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道德教育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的家庭教育显得特别重要。
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除去学校教育以外的各种获得知识经验的教育。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社会教育中重要的角色。社会教育往往成为个人检验学校、家庭教育是否得当的有效场所。
例如:布什总统在清华演讲强调两国在个人与家庭责任教育的共同性
布什的演讲约7千字,9个段落(根据演讲内容划分),其中谈到两国的传统、道德观念问题共有四处,共有580多字,这四处集中传达了美国的道德价值观,同时也努力强调美国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共识性。
“我们曾经一度,美国人只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一个伟大的国家,有伟大的文明。今天,我们仍然看到中国奉行重视家庭、学业和荣誉的优良的传统,同时,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富活力和最富创造力的社会之一,这一点最佳的验证便是在座诸位所具备的知识和潜力。”
“我们许多的公民主动捐出自己的金钱,自己的时间来帮助有需求的人士。美国的同情心,同时也远远超越了我们自己的国界,在人道主
17
义援助方面,我们居于世界首位,援助世界各地的人们。至于联邦调查局和执法界的工作人员,他们自己就是劳动人民的一员,他们献身于打击犯罪,打击腐败。”
“指导我们的很多的价值观是在家庭中陶冶形成的,就像在中国一样,美国的妈妈们,爸爸们疼爱他们的孩子,为他们辛勤地劳动,做出牺牲,因为我们相信,下一代的生活总会更好,在我们的家庭中,我们可以找到关爱,可以学习如何负起责任,如何陶冶人格。很多美国人都抽出时间为其他人服务,成年中的一半人每周都拿出时间,使得他们的社区办得更好,他们辅导儿童,探访病人,照顾老人,并且帮助做许许多多数不胜数的事情。这就是我的国家的一大优点。”
“重视个人和家庭责任的古老道德传统将使诸位受益匪浅。在中国如
今经济成功的背后,有着有活力的人才。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人无论是男是女,将在这个政府中发挥积极和全面的作用。清华大学它不仅在培养专家,它也是在培育公民。”3
概括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我们看到布什先生首先着意强调的是家庭道德而不是社会道德。众所周知,美国的社会制度与大陆不同,其社
会价值体系也有较大差异。但是,具体到家庭结构的相同性比之于社会要明朗的多。联系到“9·11”事件后,美国公民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考虑,人们似乎更加看重家庭,看重与家庭有关的亲情、相互间的关爱。见诸于许多报纸的在“9·11”事件中失去父亲且从未见到过父亲、永远也不会见到父亲的幼儿,安然地躺在母亲怀抱的照片,深
3
文中凡是用宋体小五加黑字体的内容均引自《钱江晚报》 2002年2月25日
18
深打动着大陆千千万万母亲和所有善良的人们。其他有关事件发生过程中亲人彼此间的关心、鼓励的事情也在大陆引起许多共鸣。 同样,当布什总统面对清华的学生、面对大陆的观众反复提及家庭这个字眼时,就是找到了与中国公民沟通的基本点。因为家庭是最少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化的。从家庭道德延伸到社会道德行为模式,实际上
是把家庭的关爱移植到社会层面。美国的同情心、人道主义的援助和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来自于“家庭的陶冶”。布什先生称其为美国的“一大优点”。当然也是中国的优点。
三种教育构成个人成长过程的镜子,透过照镜子,个人的文化身份确认。
意味着你与你所在文化群体中的其他人有共同认识,共同认可“意义”。
2、
通过传承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可
历史的、当代的文化承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实物、博物馆保存和展示,通过社会的机构如图书馆、展览会、学术演讲会、报告会等来实现,通过各种媒介获得。 3、
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进而加强个人的文
化归属感
文化是一个意义生产的过程,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物换星移,这个过程也在变化。如从服装的变化中体现出的观念、意识。文革期间流行的黄军装,表示了当时军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清一色草黄也与当时
19
政治作为唯一标准的单一意识形态相吻合。现在服装的多样化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取向是一致的。因此,文化既是一次实践的前提,又是实践本身所表达的。 4、文化是选择的结果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选择有两层含义:被选择的流传下来的被视为是重要的;选择造成差异。选择对于有着个人文化身份的人来说,对被选择物的熟悉程度、接近性的大小都会导致选择的不同。选择的依据不是自然规律,选择本身有优先权。 5 、接触、行为与观念交互影响
社会不同层面彼此关联,构成个人文化的背景,培养人们的文化品位。
6 、种族优先意识对文化倾向的影响非常大
任何一个有文化身份的人,都会对自己所属的文化群体的文化特质有特殊的感觉,他们会把这个文化看作是最优秀的、最重要的。肯定这一点,意味着对自己的肯定。如果种族优先意识发展到极端,搞种族歧视、种族清洗,或者用暴力体现这种优先位置,那就是反人类的。人类文化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概念。
以上六个方面都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渗透和日常覆盖而取得效果。
马克斯·韦伯提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根据此意,文化也可以理解成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文化分析不是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文化传播学教学大纲1 - 图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