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关于历史教学的优秀的范文欣赏(8)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0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解读历史离不开生活经验。婴儿无法理解孔子的儒家学说,正如夏虫不可以语冰。“历史归根到底是有赖于我们的经验所作出的推论的。”[11]35学生之所以能够理解历史,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具有生活经验,并不当然意味着能够理解历史。未受教育者也具有生活经验,但是他们往往把历史等同于故事。因此,理解历史尚需掌握专门的能力与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在了解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传授解读历史的方法,在学生的生活与历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如果教师不是铺设桥梁,而是直接将自己理解的历史告诉学生,其后果不外是:学生仍然停留在此岸,而历史远在彼岸。


  人们通过历史记载去解读历史。只有当创造者、解读者与记载者发生视域融合时,才可能产生理解。“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它包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12]历史创造者、历史记载者、历史解读者各有各的视域,视域重合之处(图中阴影部分)是可以理解的地方,其他部分即不可理解或难以理解。这就意味着,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视域,以便看得更广与更远;此外历史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变换立足点,换位思考,神入历史的现场,站在历史记载者和历史创造者的角度来看问题。


  但是,这样做,并不是要在解读中消除“我”的存在。相反,解读历史的必要前提就是解读者的存在。学生在理解历史的过程中,有必要发现自我,包括自我的立足点、所持前提与预设、所处时代与环境等。离开这些,就无法理解历史;而不能警觉这些,则会为偏见所困。“把弯曲的东西拉直,就要依靠关于直的知识。”[11]14如果有关“直”的知识都是错的,那么就不谈上把弯曲的东西拉直。以例为证。1861年2月1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主持国务会议开幕式,要求贵族们赞同农奴制改革。他强调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13]对于这段话如何理解?传统的看法是,这段话证明沙皇实行农奴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保障农奴主阶级的利益。这种看法的预设是,沙皇是农奴主阶级的总代表,与农奴主阶级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我们都有生活经验,公开说出来的并不一定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我们不妨预设另一个前提,沙皇和农奴主阶级并非完全一致。沙俄实行专制制度,整个国家都是沙皇的。因此,明智的统治者会着眼于长远利益,如果实行农奴制改革,缓和农奴主和农奴的矛盾,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农奴主拥有的只是自己的农奴,解放农奴将直接触犯他们的利益,他们当然不会乐意;至于国家的长远利益,并不是所有的农奴主都会关心。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也可以把这段话理解为是亚历山大二世推行农奴制改革的策略。阻挠解放农奴的自然不是农奴,而是农奴主。亚历山大二世为了使农奴主让步,恩威并施:以可能的灾难性后果来吓唬农奴主,以承诺保障农奴主利益来笼络农奴主。这个推测还可找到一个反面的佐证。苏继祖著《清廷戊戌朝变记》记载: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在等待光绪皇帝接见的时候,遇到了顽固派大臣荣禄。二人之间发生了一段对话。“荣顾而漫谓之曰:‘以子之槃槃大才,亦将有补救时局之术否?’盖轻薄之也。康以非变法不可对。荣相曰:‘固知法当变,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变乎?’康忿然曰:‘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14]康有为咄咄逼人的回答使荣禄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胁。几个月后,为慈禧太后发动戊戌变法提供武力支持的,正是荣禄。康有为是一介书生,没有处理实际政务的经验,说话做事不免书生意气,不懂得恩威并济的道理。而亚历山大二世在当太子的时候,就有丰富的从政经历。难道他能公开地对着那些农奴主们发狠:“杀几个农奴主,你们就不会阻挠改革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他,不难掂量出两种做法的不同后果。


  由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得知解读者的前理解对于理解的影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前理解。对前理解施加影响,其效果好于直接对理解施加影响。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发现自我的前理解,就是内省的契机,为发展自我提供可能。因此,当学生表达见解的时候,教师不妨多追问几个问题:“你为什么这样认为?”“你这样想的依据是什么?”“你是如何推理的?”


  四、结语


  人是历史教学的中心。在历史教学中要发现三种人:创造历史的人,记载历史的人,解读历史的人。这三种人缺一不可。没有人的创造,就没有历史。没有人的记载,历史就不可能流传。没有人的解读,历史和历史记载就没有意义。发现创造历史的人,潜回到历史现场推演,可培养学生的思考力与行动力;发现记载历史的人,拨开历史记载中的遮蔽,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发现解读历史的人,反求诸己,可培养学生内省的意识与能力。简言之,只有在历史教学中发现人,才能达成历史教育的目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关于历史教学的优秀的范文欣赏(8)在线全文阅读。

关于历史教学的优秀的范文欣赏(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jiaoyu/121742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