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不管是什么行业,很多专业学者都是会需要进行论文撰写的,但是写作一篇好的论文,也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首先就需要参考好相关的文献资料,本论文分类为基础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历史教学论文供参考。
第1篇:历史教学要立足思维的公正性
胡斌(南京市第十二中学,江苏南京210011)
[摘要]思维是人类最重要的高级心理活动,历史教学需要批判性思维,需要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认识等在质疑、思考和建构基础上进行客观评判。但是,会质疑并不等于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可能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自我中心或公正。公正的思维要求我们一视同仁地质疑一切主张,历史教学应立足于思维公正性。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争议的改革,结合这一课教学内容探讨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设置问题、进行思维训练以涵养学生思维的公正性。
[关键词]思维公正性;批判性思维;王安石变法
思维是人类最重要的高级心理活动,思维和意识的存在使人类和其他动物有了本质性的区别。批判性这一词汇有两个希腊词源:kriticos(恰当的批判)和kriterion(标准)。从词源学上来讲:批判性这一概念的含义是“建立在某些标准上的恰当判断。”在《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中,对批判性词条定义是:“严格理解批判性指尝试对事物的好坏进行客观的判断。”[1]“客观评判”需要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认识等进行质疑、思考和建构。以下笔者结合《王安石变法》一课教学情境、问题和思路,来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涵养学生的公正性思维。
一、通过关键问题来发动公正性思维的思考
大多数人学习、认识新事物时都带着原有的立场、态度和价值体系,对很多问题会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立场在阅读、听讲中不断加以印证。批判性思维既可以用来捍卫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评价和修正自己的初始观点,学者将之区分为弱势和强势批判性思维。强势批判性思维建立在思维公正性基础上,公正的思维要求我们用“关键问题”一视同仁地质疑一切主张,包括我们自己的主张,辩证地看待我们的初始看法,保证自己不会变得自欺欺人和人云亦云。关键问题主要是指“思考什么”和“为什么思考”,通过问题在技术层面可以养成逻辑、统计、推断等相关能力;情感态度层面通过感悟、启发等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思维公正性训练需要通过关键性问题去引导,关键性问题可以提高个人的推理分析能力。
《王安石变法》一课中,笔者首先在导入环节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选择“王安石变法”进入教材?
学生能回答吗?这样的问题对学习有价值吗?能有结论吗?这一设计,笔者曾非常纠结。问题和结论密不可分,但是,结论的价值是在构建、探寻能够支撑结论的理由中形成的,寻求理由是批判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步骤。笔者意图引导学生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价值进行思考,并能给出理由,形成较为妥帖的逻辑结构,关注他们的思维过程。王安石变法这一历史事件也给予问题本身一定的教学空间。著名历史学家柏杨指出:“改革是人类智慧所能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把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2]教材也强调改革就是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旧思想,创造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和新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发展[3]。可见,“改革”本身被赋予了积极的价值观,“改革”促进民族强大、国家富裕和社会发展是学习的基调。教材中选择了三次中国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改革。“商鞅变法”为秦开帝业,“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而王安石变法,人教版教材指出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人民版教材在导语中说“新法废止……为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有待品评的话题”;2019年《中外历史纲要(上)》中更是写道,“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4]王安石变法的成效是存在争议的,甚至变法和北宋灭亡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这与改革带来富裕、强大的价值导向有所出入。教师将矛盾和冲突之处揭示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疑惑进行学习,重新思考王安石变法的价值,并构建学习理由,探求学习的意义。提出问题之后需要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考虑各种可能性,权衡不同证据,抵抗偏见的影响,启动“思维发动机”。提出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对问题的认识深入挖掘的过程,认真思考是一个永远没有结局的工程。关键性、批判性的问题为批判性思维提供一个刺激和方向:它激励我们继续寻找更好的观点、决定和判断。
二、通过拓宽思维广度、逻辑清晰的理解促成公正性思维
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自己的思维陷阱,自我为中心是人思维的一种固有本性。公正性要求我们努力平等地对待每一种观点,排除个人、集体,甚至是国家的感受和利益的影响,并坚持良好的思维标准,如准确性、逻辑清晰、广度等。历史的多样性同样需要学生考虑不同的可能,从多个面向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要求学生能对问题进行深层的思考,将问题放在特定的情境中解决,拓展思维的广度。在学习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宋神宗20岁继位,面对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的局面,下定决心变法,他把目光放在长期在地方任官、具有良好口碑的王安石身上。等到王安石进京之后,宋神宗在宫内的延和殿内主持了一场辩论,辩论的双方是王安石和司马光,史称延和殿之辩。辩论中王安石提出了他非常著名的理财思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却认为:“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教师提问: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当时宋神宗可能会怎样表态?
从字面意思学生能得出王安石和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是关于“开源”和“节流”的分歧;至于宋神宗的态度学生大多认为是赞成王安石。其实辩论现场双方你来我往,争论了很长时间,火药味越来越浓,出人意料的是宋神宗把赞成票投给了司马光,他说:“朕意与光同,今且以不允答之。”[5]6个月之后,公元1069年,即宋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负责帝国的变法事宜,这也就是著名的熙宁变法,后世称王安石变法。在教学情境中,学生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宋神宗为什么在辩论现场赞同司马光?6个月后又为何全力支持王安石变法?是什么打动了宋神宗?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从宋神宗的处境与动机、王安石思想的来源和北宋的政治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思考。从宋神宗安排的辩论的动机推测他是想借机试探朝中大臣对改革的态度,因为在宋仁宗时代曾有一场著名的改革即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由于朝中大臣的反对不到一年时间就夭折了。作为改革的最高决策人不得不权衡各种利弊,做好协调工作,维持政局稳定是新皇帝的重要工作。笔者进一步给学生补充材料,王安石曾与宋神宗的谈话中强调,“陛下看商鞅所以精耕战之法……法令简要,则在下易遵行”,同时大力称赞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王安石富国强兵的主张来自先秦法家思想。[6]而宋神宗20岁继位,自幼“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当太子时就喜读《韩非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颇感兴趣。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北宋王朝,宋神宗和王安石政治理想的趋同性,使宋神宗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王安石。思维的广度要求学生遇到重大事项,应该善于用联系的方法,将重大事项所关联的外在因素和关系找出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历史教学的思考的公正性论文(共2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